《太平聖惠方》~ 卷第七十六 (13)
卷第七十六 (13)
1. 產婦雜要物
小石子三五十顆貯一籠子中。臨產。燒下沃醋。兩盆子盛。更置產婦面前醋氣必須猛烈。無小石以小磚子代之。榰床頭磚八口每一姜下一口。止三口。恐臨時卒難求覓。盛衣瓶(胡蘆尤妙),洗兒盆(大畫字號),乾柴竹,雜席蒲合各一領,雜用盆,砂盆,濾藥布,絞地,黃汁布,新柳木米硾,暖水釜(五斗以上者泥在近處入月後晝夜有暖水),軟厚氈半領,干蓐草(揀二十束)干馬糞一碩余(欲產布床下汙地此蓐大忌),馬皮一張(鋪馬糞上),馬銜一具(痛甚執之產了去之),每日收赤馬通(不用幹者),童子小便(三升瓶子貯稍久換之)
產婦入月。切不得飲酒。恐臨產心神昏亂。亦不得驚動。恐未及產時。左右驅使人。亦不得吃酒。入月。門前不得停留形跡客宿。
上以前貯備。頗為猥細。若言所切。無過於斯。通識者方驗。其不可忽略也。
白話文:
準備一些小石子(約三十到五十顆),放在籠子裡。待產婦臨盆時,將石子燒熱,再淋上醋,裝在兩個盆子裡,放在產婦面前,醋氣必須濃烈。如果沒有小石子,可以用小磚頭代替。在產婦床頭準備八塊磚頭,每塊磚頭下放一塊薑,一共放三塊薑,以防臨時找不到。另外,準備一個盛衣物的瓶子(葫蘆最好),一個洗孩子的盆子(大號的),乾柴、竹席、蒲草墊各一條,一個雜用盆,一個砂盆,濾藥用的布,擦拭地面的布,擦拭產後污血的布,新的柳木杵,一個大暖水壺(至少五斗容量,用泥巴封好,產後晝夜都要有溫水),半條厚實的氈子,曬乾的蓐草(挑選二十束),曬乾的馬糞一碩多(生產時鋪在床下防止弄髒地面,但蓐草不能用),一塊馬皮(鋪在馬糞上),一個馬銜(生產疼痛時可以握著,生產完畢就拿掉),每天收集新鮮的赤馬尿(不要用乾的),以及小童的尿液(用三升的瓶子裝著,過一段時間要換)。
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絕對不能喝酒,以免臨產時心神恍惚;也不要受到驚嚇,以免在還沒生產前就發生意外。照料產婦的人也不可以喝酒。坐月子期間,不允許陌生人在家門口逗留。
以上這些準備工作,雖然看起來瑣碎,但卻非常重要,不可忽略。只有真正了解的人,才會明白它的必要性。
2. 孩子要用藥物
硃砂,牛黃,麝香,蘆薈,青黛,蛇黃,犀角,蜣螂,虎頭骨,蝸牛殼,蜈蚣,雀兒飯甕,天竹黃,白藥,竹瀝,吹鼻散,虎睛,鉤藤飲子,黑散子,虎骨,紫雙丸,錦灰,五味虎睛丸,封臍散,烙臍丸,發灰,好錦一兩,胡粉子燭紙(柔粉入紙作燭防暖撮口須要),綿繩子二尺(要系臍用)
上以上藥物。入月皆須足。一一題記。勿與產婦藥相雜。
烙臍丸方。
豆豉(一分),黃蠟(一分),麝香(少許)
上件藥。同搗令爛。熟捻作餅子。斷臍訖。安臍上。灸三壯。艾炷切小麥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壯。灸了。以封臍散封之。不得令濕著。恐臍腫。
封臍散方。
雄鼠糞(七枚兩頭尖者是),乾薑(棗許大),甑帶(如雞子大以上並燒作灰),錦灰(半兩),緋帛灰〔半兩(分)〕,胡粉(三錢炒令黃),麝香(少許)
上件藥。相和研令細。看臍欲落不落。取藥半錢。至一錢。封臍便瘥。如未息。臍腫濕時。先得之。永不患。燒藥時。切不得令灰入。
治小兒身體壯熱。變蒸時。患傷寒時氣。黑散子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川大黃(一兩銼),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
上件藥。並同炒令黃黑。搗細羅為散。更研令細。一月兒每服一小字。百日兒每服一字。以乳汁下。抱兒令得汗。汗出以粉粉之。勿使見風。一歲以上。量兒大小。以意增減與服。
治小兒發熱。時時戴目。口中吐沫。鉤藤飲子方。
鉤藤(半兩),蚱蟬(一枚去翅足微炙),人參(一分去蘆頭),子芩(一分),川大黃(一分),牛黃(每服一小豆研入)
上件藥。細銼。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
煎至四分。入竹瀝半合。更煎微沸。下牛黃攪令勻。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以微利一兩度為妙。乳母忌蒜面炙爆物。
治小兒未滿月。壯熱發癇。鉤藤飲子方。
鉤藤(半兩),柴胡(半兩去蘆頭),蚱蟬(一枚去翅足),川升麻(半兩),黃芩(半兩),石膏(三分搗碎),川大黃(半兩),甘草(一分炙微赤銼),蛇蛻皮(三寸炙令黃)
上件藥。細銼。每服一錢。水一小盞。
煎至四分。去滓。入竹瀝半合。更煎微沸。放冷。不計時候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治小兒驚啼壯熱。不吃奶。及風癇。五味虎睛丸方。
虎睛(一對取人微炙),犀角屑(一兩),子芹(一兩半),梔子仁(一兩),川大黃(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五百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以乳汁研下二(三)丸。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治小兒驚熱風癇。一切諸疾。紫雙丸方。
代赭(一兩),赤石脂(一兩),杏仁(五十粒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巴豆(三十枚去皮心微炒紙裹壓去油盡)
白話文:
孩子要用藥物
此處列出多種兒童用藥方劑,包含硃砂、牛黃、麝香、蘆薈、青黛、蛇黃、犀角、蜣螂、虎頭骨、蝸牛殼、蜈蚣、雀兒飯甕(疑為雀麥)、天竹黃、白藥、竹瀝、吹鼻散所需藥材,以及虎睛、鉤藤飲子、黑散子、虎骨、紫雙丸、錦灰、五味虎睛丸、封臍散、烙臍丸、發灰、好錦、胡粉(製成防暖燭紙)、棉繩等。所有藥物用量需足夠,並註明不得與產婦藥物混用。
以下為個別藥方:
**烙臍丸:**豆豉、黃蠟、麝香少許,搗爛成餅,斷臍後敷於臍部,艾灸三壯(艾炷大小如麥粒),若不哭則灸至五七壯,灸後以封臍散覆蓋,避免潮濕,以免臍部腫脹。
**封臍散:**雄鼠糞(七枚,兩頭尖的)、乾薑(棗許大)、甑帶(雞蛋大小,以上均燒成灰)、錦灰、緋帛灰、胡粉(炒黃)、麝香少許,研磨成細粉。臍帶將脫未脫時,取藥粉半錢至一錢敷於臍部即可痊癒。若未見效,臍部腫脹潮濕,先用此藥,可終生免除此患。燒藥時務必小心,不得讓灰塵飛入藥中。
**黑散子(治小兒身體壯熱,變蒸,傷寒):**麻黃(去根節)、川大黃、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至黃黑色,研磨成細粉。一個月大的嬰兒每次服一小字,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一字,以母乳送服,抱著孩子使其出汗,出汗後以粉末擦拭,避免受風。一歲以上兒童,可依據年齡增減藥量。
**鉤藤飲子(治小兒發熱,時常眯眼,口吐沫):**鉤藤、蚱蟬(去翅足,微炙)、人參(去蘆頭)、黃芩、川大黃、牛黃(每服一小豆研入),細切。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小盞水煎至四分,加入竹瀝半合,再煎至微沸,放入牛黃攪拌均勻,溫服。不拘時間。可依據年齡增減藥量,微利一兩次為佳。哺乳母親忌食蒜、麵、炙爆食物。
**鉤藤飲子(治小兒未滿月,壯熱發癇):**鉤藤、柴胡(去蘆頭)、蚱蟬(去翅足)、川升麻、黃芩、石膏(搗碎)、川大黃、甘草(炙微赤,細切)、蛇蛻皮(三寸,炙黃),細切。每次服用一錢,以一小盞水煎至四分,去渣,加入竹瀝半合,再煎至微沸,放涼服用。不拘時間。可依據年齡增減藥量。
**五味虎睛丸(治小兒驚啼壯熱,不吃奶,及風癇):**虎睛(一對,微炙)、犀角屑、子芹、梔子仁、川大黃,搗碎研磨成細粉,煉蜜和搗三五百杵,製成綠豆大小藥丸。每次服用二至三丸,以母乳送服。可依據年齡增減藥量。
**紫雙丸(治小兒驚熱風癇,一切諸疾):**代赭、赤石脂、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微黃)、巴豆(去皮心,微炒,用紙裹壓去油),先將代赭、赤石脂搗碎研磨成細粉,再將巴豆、杏仁搗成膏狀,加入少許煉蜜拌和,搗一千杵,盛於密封容器中。三十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如粟米大小的兩丸,與乳汁一起服用,服藥後片刻再喂少量乳汁,勿過多,服藥後應略微腹瀉。若發熱未退,翌日可再服用一次。一百天大的嬰兒每次服用如一小豆大小,分成兩丸,用乳汁送服。可依據年齡增減藥量。小兒夏季多熱喜冷,發疹,三二十天可服用一次甚佳。紫雙丸療效廣泛,若無好的代赭石,可用左顧牡蠣代替。
**吹鼻散(治小兒眼鼻癢,發乾頻揉):**蝸牛殼(炒黃)、蝦蟆灰、瓜蒂末、麝香,細研。每次取少許吹入鼻中。
備註: 以上藥方僅供參考,切勿自行使用。 任何兒童疾病都應由專業醫生診斷治療。 這些藥方中包含一些具有毒性的藥材,錯誤使用可能導致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