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一 (15)
卷第一 (15)
1. 論形氣盛衰法
凡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二十歲,血氣始盛,肌骨方長,是以好趨。
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氣血盛溢,故好步。
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其盛已平,腠理始薄,榮華漸落,髮鬢斑白,氣血平減,而不搖動,故好坐。
五十歲,肝氣衰,肝葉始薄,膽汁減少,目則不明。
六十歲,心氣衰,喜多悲憂,血氣懈惰,故多臥。
七十歲,脾氣衰,膚肉枯槁,飲食減少。
八十歲,肺氣衰,魄魂始離,其言多誤。
九十歲,腎氣焦竭,根本萎枯,經脈空虛,是以不聽。
百歲五臟俱絕,神氣不守,魂魄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
又有不盡天壽,未滿百年而終者,皆由臟腑不堅,肌肉不實,數中風邪,氣血不通,真邪相攻,根葉相亂,是以不壽而終矣。
白話文:
人活到十歲,五臟的功能開始確定,氣血也已經暢通,這時的氣在下部,所以喜歡跑動。二十歲時,氣血開始旺盛,肌肉骨骼正在生長,因此喜歡快走。三十歲時,五臟功能完全確立,肌肉結實,氣血旺盛充沛,所以喜歡穩健地走路。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的旺盛狀態趨於平穩,皮膚紋理開始變薄,容貌逐漸衰老,頭髮和鬢角開始斑白,氣血也逐漸減少,不再像以前那樣躁動,所以喜歡坐著。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臟的葉片開始變薄,膽汁減少,視力也變得模糊。六十歲時,心氣衰退,容易感到悲傷憂愁,氣血運行也變得懶散,所以大多時間都在臥床休息。七十歲時,脾氣衰退,皮膚肌肉變得乾枯,食量也減少。八十歲時,肺氣衰退,魂魄開始離散,說話也容易出錯。九十歲時,腎氣枯竭,身體根本萎縮枯槁,經脈空虛,所以聽力也變得不好。到了百歲,五臟功能全部衰竭,神氣無法固守,魂魄離散,只剩下形骸獨自存在,最終死亡。
也有人無法活到自然壽命,不到百歲就去世的,這些都是因為臟腑不夠強健,肌肉不夠紮實,常常遭受風邪侵襲,導致氣血不暢通,邪氣與正氣互相攻擊,身體的根本與枝葉互相擾亂,所以才會短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