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14)
卷第六十一 (14)
1. 治石癰諸方
又方。
白蘞(半兩),藜蘆(一分去蘆頭)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日三上。以醋和貼。
治石癰。發腫至堅而有根者方。
上用桑根白皮搗末。以酒和敷之。
又方。
上用莨菪子搗為末。以醋調敷之。經宿根出。
又方。
上用蛇皮貼之。經宿自消。
又方。
上用梁上塵葵莖灰等分。醋和塗之。
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方。
上用商陸根搗爛敷上。燥則易之。
又方。
上用芫花搗為末。水和如膏塗之。
白話文:
又一方。
白蘞(半兩),藜蘆(一分,去掉蘆頭)。
將以上藥材搗碎磨成粉末。一天三次,用醋調和後敷貼患處。
治療石癰,腫脹堅硬且有根的藥方。
用桑樹根的白皮搗成末,用酒調和後敷在患處。
又一方。
用莨菪子搗成末,用醋調和後敷在患處,隔夜根就會被拔出。
又一方。
用蛇皮貼在患處,隔夜腫脹就會自行消退。
又一方。
用屋樑上的灰塵和葵莖灰等份,用醋調和後塗抹患處。
治療石癰堅硬如石,不化膿的藥方。
用商陸根搗爛後敷在患處,乾燥後就更換新的。
又一方。
用芫花搗成末,用水調和成膏狀後塗抹患處。
2. 治肺癰諸方
夫肺癰者。由寒傷於肺。其氣結聚所成也。肺主氣。候之皮毛。若勞傷血氣。則腠理開而受風寒。其氣虛者傷肺。寒搏於血。蘊結成癰。寒極生熱。癰積不散。血敗為膿。肺處胸間。肺傷於寒。則微咳。故肺癰之狀。其人咳而胸內滿。隱隱痛。則兩腳腫滿。又寸口脈數而實。
咽乾口燥而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難治也。又肺癰有膿而嘔者。不可治。其嘔膿而止者。自愈。又寸口脈微而數。微為風。數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中於衛。呼氣不入。熱過於榮。吸而不出。風傷皮毛。熱傷血脈。風舍於肺。其人則咳。口乾喘滿。
咽燥而渴。多吐濁沫。四肢時顫。寒熱之所過。血為凝滯。蓄血成癰。始萌可救。膿成即死。又欲知有膿者。其脈微緊而數。膿為未成。其脈緊甚。但數。膿為已成。又肺病當有咳嗽短氣。唾出膿血。其脈當短澀而反浮大者。死。其色當白而反赤者。此是火之剋金。為逆不可治也。
治肺癰。心胸氣壅。咳嗽膿血。肩背煩悶。小便赤黃。大便多澀。宜服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白蒺藜(三分),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紫蘇莖葉(一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天門冬(一兩去心),生乾地黃(一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喘急咳嗽膿血。心神煩悶。咽乾多渴。漢防己散方。
漢防己(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皮),桑根白皮(一兩銼),赤茯苓(一兩),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地骨皮(三分),前胡(一兩去蘆頭),黃耆(一兩銼),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煩悶。咳嗽膿血。竹茹散方。
苦竹茹(一兩),生乾地黃(一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黃耆(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肺癰。吐膿血方。
薏苡仁(三合)
上搗碎。以水二大盞。煮取一大盞。去滓。分溫二服。當下膿血便愈。
又方。
桔梗〔三分(兩)去蘆頭〕,甘草(一兩銼生用)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八九里再服。
治肺癰。得吐後。宜服補肺排膿散方。
黃耆(二兩銼)
上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白話文:
治肺癰諸方
肺癰是由於寒邪侵犯肺部,導致氣機阻滯而形成的疾病。肺臟主司呼吸,與體表的皮毛相通。如果勞累傷損血氣,則肌膚腠理疏鬆,容易遭受風寒侵襲。氣虛的人更容易傷及肺臟,寒邪阻滯血液,積聚成癰。寒邪極盛則化為熱邪,癰腫積聚不散,血液腐敗化膿。肺臟位於胸腔,如果肺部受寒,就會出現輕微咳嗽。所以,肺癰患者表現為咳嗽、胸部脹滿隱痛、雙腳腫脹、寸口脈數而有力,咽喉乾燥口渴,時常吐出濁痰,腥臭味重,久而久之還會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這種情況就難以治療了。此外,肺癰患者如果伴有嘔吐膿液,則預後不良;如果嘔吐膿液後停止,則有可能自愈。寸口脈細弱而數,脈細屬風邪,脈數屬熱邪。脈細則會出汗,脈數則會惡寒。風邪侵犯衛氣,則呼氣困難;熱邪侵犯營血,則吸氣困難。風邪傷及皮毛,熱邪傷及血脈,風邪停滯於肺,患者就會咳嗽、口乾、氣喘、胸悶,咽喉乾燥口渴,吐出許多濁沫,四肢時常顫抖。寒熱交替,血液凝滯,積聚成癰,疾病初期尚可治療,一旦化膿就難以挽回。判斷是否化膿,可以觀察脈象:脈象細弱而有力且數,則膿液尚未形成;脈象有力且數,則膿液已經形成。肺部疾病通常伴有咳嗽、氣短、咳出膿血,如果脈象應當短澀而反而浮大,則預示死亡;如果脈色應當白而反而赤紅,這是火克金的逆象,難以治療。
治療肺癰,如果心胸氣機阻滯,咳嗽帶膿血,肩背部煩悶,小便黃赤,大便秘結,宜服用黃耆散。
黃耆散組成:黃耆(一兩,銼碎)、白蒺藜(三分)、枳殼(三分,麩炒至微黃色,去瓤)、紫蘇莖葉(一兩)、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色)、赤茯苓(一兩)、桑根白皮(一兩,銼碎)、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天門冬(一兩,去心)、生地黃(一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片,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治療肺癰,如果氣喘、咳嗽、咳出膿血,心神煩悶,咽喉乾燥口渴,宜服用漢防己散。
漢防己散組成:漢防己(三分)、麥門冬(三分,去心皮)、桑根白皮(一兩,銼碎)、赤茯苓(一兩)、枳殼(三分,麩炒至微黃色,去瓤)、地骨皮(三分)、前胡(一兩,去蘆頭)、黃耆(一兩,銼碎)、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加生薑半片,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治療肺癰,如果煩悶、咳嗽、咳出膿血,宜服用竹茹散。
竹茹散組成:苦竹茹(一兩)、生地黃(一兩)、茜根(半兩)、百合(半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色)、黃耆(一兩半)、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
用法:將藥物搗碎,粗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杯水(約200毫升),加生薑半片,煎至五分(約10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治療肺癰,如果吐出膿血,可用以下方法:
薏苡仁(三合)
用法:搗碎,用兩大杯水(約300毫升)煮成一大杯(約150毫升),去渣,分兩次溫服,即可下膿血而痊癒。
另一方:
桔梗(三分,去蘆頭)、甘草(一兩,銼碎,生用)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患者行走八九里路程後再服用。
治療肺癰,如果吐出膿液後,宜服用補肺排膿散。
補肺排膿散組成:黃耆(二兩,銼碎)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每日三至四次。
治療肺癰,如果氣喘、咳嗽、氣急,無法平臥,可用以下方法:
甜葶藶(二兩半,隔紙炒至紫色)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二至三錢,用一杯水(約150毫升),煎至六分(約90毫升),去渣,溫服,不拘時服。
治療肺癰,如果咳嗽聲音嘶啞,體有微熱,煩悶,胸前皮膚呈現甲錯狀(即皮膚隆起或凹陷不平),這是肺腫,宜服用以下藥方:
夜合白皮(一兩)
用法:銼碎,用一大杯水(約200毫升),煎至七分(約140毫升),去渣,不拘時服,分兩次溫服。
另一方:
青葦(二莖,銼碎)、薏苡仁(二合)、甜瓜子(二合)、桃仁(五十枚,湯浸去皮尖)
用法:將藥物搗碎,先用三大杯水(約450毫升)煎煮青葦至一大杯(約150毫升),去渣,加入薏苡仁等三味藥物,同煎至七分(約105毫升),不拘時服,分兩次溫服。
治療肺腫,如果胸部脹滿,畏寒,脈象數,咽喉乾燥,但不口渴,時常吐出腥臭濁痰,久而久之吐出像米粥一樣的膿液,宜服用桔梗丸。
桔梗丸組成:桔梗(三分,去蘆頭)、貝母(半兩)、巴豆(一分,去皮心,用紙包裹壓榨出油)
用法:將藥物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丸劑,如梧桐子大小。體質強健者,每次服五丸;體質虛弱者,每次服三丸。如果病在膈膜以上,則會引起嘔吐;如果病在膈膜以下,則會引起腹瀉。如果腹瀉不止,服用三兩匙冷飯即可止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