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六十一 (1)
卷第六十一 (1)
1. 卷第六十一
2. 癰疽論
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夫癰疽何以別之。岐伯答曰。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澀不行。血澀不行。則衛氣壅遏而不通。故生大熱。熱盛則肉腐為膿。然不能陷肌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損。故命曰癰。黃帝曰。何謂疽。岐伯答曰。熱毒熾盛。下陷肌膚。骨髓皆焦枯。
內連五臟。血氣涸竭。當其痛下。筋骨良肉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夭。已堅如牛頷。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黃帝曰善。然五臟不調則致癰。久患消渴之流。亦多發癰疽之疾。岐伯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衛不行。氣血不通。而熱相搏。
乃發為癰疽。凡服乳石之人。常須小勞。怡悅神思。夫乳石之氣。隨開而行。遇閉而止。止則血脈凝澀。瘡疣生焉。或不遂志。欲加之以怫鬱。憂憤蓄結。貪恣驕狠。飢飽勞逸。負恃之變。遂致血氣夭。結固而為其病焉。論云。夫陰陽蘊結。腑臟為之積聚。氣血凝澀。榮衛為之壅滯。
陽滯於陰則生癰。陰滯於陽則生疽瘡。癰疽之生。有內有外。內則生胸腹腑臟之中。外則生膚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發無定處。而有常名。夫壅滯之本者。始於血老不作汗。肉陳不脫垢。蒸氣不能外達。留積遂成內熱所為也。夫癰疽生膿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蓋微之所成也。
大保命全生者。謁醫於無傷。防萌於未形。理之於未成。是謂朝覺而夕理。使身被癰疽之疾。致令膿血之聚者。不亦去道遠乎。膿水已成。則死者十有八九矣。豈不慎歟。然而發有多端。感動不一。為瘡為癤為癰為疽。初覺小異。須懷大怖。時人輕之。誤死者眾。岐伯曰。夫癰疽初生。
其狀至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療之。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者不一。凡療此疾。如救火拯溺。追奔逐賊之不若也。猶懼不及。況視如常疾。若素無方論。而望其愈者難矣。此疾絕險之甚。與夫溺水飲鴆。身被極刑。頸懸虎口同也。或遇斯疾。唯在速療。若不速醫。
必為大禍。劉涓子云。凡人年若干歲。人神在其處。不可針刺。見血者死。竊以愚見。亦恐此理未精。夫身者神之室也。有病且須及時針烙救療。不得推算年命。避忌人神。況人神與神同體。體既有苦。神何以安。凡癰疽癤腫才萌之時。並須以湯水注射之。欲治此疾。先須辨識。
定其淺深。究其根源。療之必愈。熱發於皮膚之間。是以浮腫根小。至大過二三寸者為癤也。六腑積熱。騰出於外肉之間。其發暴盛。腫皮先軟。侵展廣大為癰也。五臟風毒。積熱攻惞於肌骨。風毒猛暴。初出一頭如㾦癗。形白焦枯。觸之應心者疽也。癰起於六腑。浮達易理。
若燎原之火。外潰膚肉。疽生於五臟。沉澀難療。若陶室之燧。內消骨髓。癰則易療。唯難將息而遲瘥。疽則難療。易得痊復。癤與癰初生。並宜灸之。為其氣本浮。達以火導其熱。令速暢也。疽則宜烙不宜灸。為其氣深沉。須達其源也。及已盛是膿。慎勿灸。則須針烙方能瘥也。
白話文:
【癰疽理論】
經典文獻記載,黃帝向岐伯請教:「如何區分癰和疽?」岐伯回答:「當血液在脈絡中運行不順,導致血行受阻,血行受阻又使得衛氣無法流通,於是產生高熱。熱氣旺盛會讓肉質腐爛形成膿液。但這種情況不會深入到骨髓,骨髓不會乾枯,五臟也不會受到損害,因此我們稱之為癰。」黃帝又問:「那什麼是疽呢?」岐伯解釋:「當熱毒極為嚴重,深入肌膚,甚至影響骨髓,使其乾枯。病情進一步影響五臟,耗盡體內的血氣。當疼痛達到一定程度,連筋骨和肌肉都消耗殆盡,我們稱之為疽。疽的表面皮膚呈現病態,摸起來像牛頸部一樣堅硬;而癰的表面皮膚則較薄且光澤。」
黃帝表示認同,他提到,五臟功能失調可能導致癰的生成,長期患有糖尿病的人也容易罹患癰疽。岐伯說:「情緒波動、飲食不節制、陰氣不足、陽氣過剩、營養物質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血氣無法流通,這些因素互相作用,最終引發癰疽。服用礦物質補品的人應該保持適當的運動,保持愉悅的心情。礦物質補品的效能會隨著體內氣血的運行而發揮,如果氣血受阻,就會產生瘡疤。如果意志受挫,心情鬱悶,抑鬱的情緒累積,貪婪、驕傲、飢餓、飽食、勞碌、放縱等因素都會導致血氣衰竭,形成固結,進而導致疾病。」
岐伯進一步解釋,陰陽失衡會導致臟腑積聚,血氣凝滯會使營養物質和衛氣無法正常運行。陽氣滯留在陰氣中會形成癰,陰氣滯留在陽氣中則會形成疽。癰疽可能從內外兩方面生成,內部可能在胸腹臟器中形成,外部可能在皮膚、肌肉、筋骨表面生成。這兩種毒害可以任意生成,但有特定的命名。癰疽的生成,往往始於血液老化、無法出汗,肉體老化、無法去除污垢,蒸氣無法排出體外,這些因素累積下來形成體內的熱氣。
癰疽的生成並非天降或地出,而是由微小的因素累積而成。保命之道,在於預防疾病,防範疾病於未然,及早治療。如果身體出現癰疽,導致膿血聚集,離健康之路就遙遠了。一旦膿水形成,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然而,疾病可能有許多不同的起因,影響因素也各不相同,可能形成瘡、癰、疽。初期可能只有一些微小的症狀,但必須引起高度警覺。一般人對此不夠重視,誤診導致死亡的案例很多。岐伯強調,癰疽初期症狀很輕微,人們往往不認為這是急症,但實際上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應該立即治療。一旦病情惡化,就難以救治。因此,治療癰疽就像撲滅火災或拯救溺水者一樣,必須迅速行動。即使這樣,仍然可能來不及救治,更何況將其視為普通疾病。如果沒有治療方案,指望病情自愈是很困難的。癰疽的危險程度非常高,就像溺水、中毒、受到極刑或被老虎咬傷一樣。如果遇到這種疾病,唯有迅速治療。如果不迅速尋求醫療,必定會帶來大災難。
劉涓子提到,人到了一定年齡,神靈會在身體某一部位駐守,這個部位不能針刺,否則會致命。但這種觀點可能並不精確。身體是神靈的住所,生病時應及時治療,不能因為年齡或神靈駐守部位而拖延治療。神靈與身體同在,如果身體受苦,神靈也會感到不安。癰疽剛開始萌芽時,應使用湯水進行沖洗,以期治療。要治療這種疾病,首先需要辨識病情,確定病情的深淺,查明病因,才能確保治療成功。如果熱氣在皮膚和肌肉之間產生,通常會形成浮腫,根部較小,直徑超過二三寸的就是癤。六腑積聚的熱氣在肉體之間爆發,病情突然加重,皮膚先軟後腫,擴散範圍較大,就是癰。五臟風毒積聚在肌肉和骨骼中,風毒猛烈,最初可能只有一個病竈,形狀像丘疹,顏色白皙乾燥,觸碰會引起疼痛,就是疽。癰由六腑引起,病情浮淺,容易治療,就像野火燎原,外層皮膚和肌肉會被破壞。疽由五臟引起,病情深沉,難以治療,就像窯爐中的火,會從內部消耗骨髓。癰相對容易治療,但需要充分休息,恢復過程較慢。疽相對難以治療,但康復速度較快。癤和癰剛開始生長時,應使用灸法治療,因為病情本質浮淺,通過灸法引導熱氣,讓病情迅速好轉。疽則應使用烙法,不應使用灸法,因為病情深沉,需要找到病根。如果病情已經嚴重,形成膿包,應避免灸法,必須使用針灸或烙法才能治癒。
所有外部瘡癤都是由體內熱氣引起的,應通過服用藥物進行排毒,同時需要外部治療以求痊癒。藥物的作用是輔助治療。治療癰疽時,應使用湯液疏通體內,使用針灸疏通體外。癰疽有虛實之分,虛癥需要補充,實癥需要排泄。如果熱氣實在,病情容易治療;如果虛寒邪熱較多,病情難以痊癒。腫脹堅硬、膿液濃稠的是實癥;腫脹軟弱、膿液稀薄的是虛癥。病人通常有很多治療方法,但缺乏治療順序。在病情突發時,很難判斷病情的深淺,因此會導致死亡。治療癰疽就像治療突然倒下的疾病一樣,有些病情會影響心臟,造成危險。病情的發作有快有慢,如果病情發生在喉嚨、舌頭、頭部、面部、頸部、肩膀、背部、胸部、腹部、四肢關節或女性乳房,病情非常危險;其他部位的病情相對較輕。如果病情發生在危險部位,應盡早治療,否則可能會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即使遇到良醫,如果自己不清楚病情,即使接受常規治療,也很難痊癒。
癰疽的發作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腫脹高且軟,由血脈引起;另一種是腫脹低且堅硬,由筋骨引起。如果皮膚和肉體顏色沒有變化,是由骨髓引起的。對於淺表性瘡癤,應選擇深度較大的部位;對於深度較大的瘡癤,應選擇深度較淺的部位。對於癰疽腫脹,如果用力按壓才會感到疼痛,膿包較深;如果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膿包較淺。如果按壓後無法恢復,說明不是膿包,可能是水腫;如果按壓後能迅速恢復,說明是膿包。如果整個腫脹部位都很軟,可能是血瘤,而不是癰。如果腫脹逐漸增大但不發燒,偶爾感到疼痛,可能是氣瘤,即氣結造成的腫脹,久久無法消除,最終可能形成癰。這是寒氣造成的,長時間累積會導致極陰轉為極陽,寒氣轉為熱氣,最終導致潰爛。這種潰爛很可能形成瘻,應盡早服用內塞散進行排解。所有癃瘤、疣和贅生物等,在年老時都可能自發性潰爛形成癰,應在年輕時進行治療,以免後患。治療癰疽時,如果已經排出膿液,但疼痛仍未完全消失,如果脈搏洪大、滑、粗、散,病情難以治癒;如果脈搏微細、澀、緩,病情容易痊癒。緊數脈象通常伴隨發燒和畏寒,這是癰疽的特徵。簪貴發腫,危險性很高;但在市井中,危險性較低。這是因為人類受到相同的陰陽氣息,食用相同的酸鹹食物,但疾病卻有所不同。那些功成名就、生活奢華的人,慾望異常旺盛,冬天不怕寒冷,夏天不怕酷暑,享受美食,服用礦物質補品,這些因素累積下來,導致陰氣滯留、陽氣過剩,最終導致血脈凝滯,形成癰疽。病情嚴重者可能在十天內死亡,病情較輕者也可能在一個月內死亡。相比之下,市井百姓的生活方式不同,他們吃素,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寒暑交替影響身體健康。當衛氣受到影響時,他們通過勞動和出汗排除毒素,因此病情不同。那些生活奢侈、性情慵懶的人,與那些生活艱辛、勞碌一生的人,病情也不同。晉代尚書褚澄曾治療寡婦和尼姑,她們雖然沒有性生活,但有深深的憂慮,這表明他深刻理解人性。他根據病情使用針灸和艾灸,效果顯著。然而,如果遇到庸醫,病情可能會迅速惡化。遇到良醫的人,病情可以完全治癒。然而,有些人對病情掉以輕心,或者尋求常規治療,或者自暴自棄,或者寄希望於病情自愈,或者違反各種禁忌,這些都是導致病情惡化的因素。
古人患有癰疽,如果已經形成大膿包,存活率極低。有人在手指上長出疽,醫生建議截肢。據說盧淳有截肢治療的成功案例。然而,這種方法並非良策。治療癰疽時,如果沒有精確辨識病情,盲目使用針灸或鈹割,反而會加劇病情,治療效果難以保證。劉涓和盧扁等人雖然在過去享譽盛名,但他們的治療方法未必完全有效。因此,古人看到大膿包就放棄治療,看到手指上的疽就毫不猶豫地截肢。放棄治療大膿包是因為病情太嚴重,醫生無能為力;截肢是因為病情太深,醫生只能採取極端措施。這些方法並非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令人遺憾。如今的治療方法不同,我們會調整臟腑功能,使其通暢;調節營養物質和衛氣,避免堵塞;辨識癰疽的深淺,查明病因;通過內服藥物補充虛弱、排泄實質,調節浮沉;使用湯水沖洗消毒,貼藥消腫;對於深度較深的癰疽,保護筋骨不受損傷;對於深度較淺的癰疽,避免皮膚和肌肉損壞。至於治療原則,這裡不再詳細描述。然而,病情可能發生變化,病情也可能有盛有衰。醫生必須用心判斷,普通人無法全面瞭解。醫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這裡僅簡述治療原則,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