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七 (17)
卷第五十七 (17)
1. 治諸蟲咬人諸方
治蜈蚣蠼螋蟢子咬人方。
上以蠣粉生薑汁調塗之。
又方。
上以雞糞敷之。
治鼠咬人方。
上取麝香封咬上。以帛系之。
治壁宮咬方。
上取青麻葉心七枚。以手挼令汁出。塗之瘥。
又方。
上以硼砂雄黃各半兩。同細研。挑破瘡。納藥在瘡中。
治蠔蟲螫方。
上用母豬牙中垢敷之。
治蚰蜒蜘蛛蟻子咬方。
上取油麻研之。塗瘡立效。
治蠶咬方。
甜葶藶,蛇床子,菟絲,鹽(各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釅醋調如膏。日三度塗之。
又方。
上以麝香細研。蜜調塗之。
治蛐蟮咬方。
上以雞鴨糞塗之。又以蔥白敷之。
治桑蠍咬方。
上以丁香末。蜜調塗之。
治蚰蜒咬方。
上以木鱉子末。醋調塗之。
治螻蛄咬方。
上以石灰醋調和塗之。
治惡蟲咬方。
上取酥和鹽塗之。
又方。
上以馬腸根。生油磨塗之。
又方。
上以蛇蛻皮煮湯。洗三兩度。
又方。
上以油浸紫草塗之。
闢蚊蟲。及諸蟲等方。
苦楝花,柏子,菖蒲
上件藥。搗篩為散。慢火燒。聞氣自去。
又方。
臭樗皮,鰻鱺魚,阿魏,芫花(以上各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用乳香煎汁和丸。如雞頭大。燒之。是蟲皆去。
又方。
鰻鱺魚乾者。於室中燒之。即蚊子化為水矣。
白話文:
治蜈蚣、蠼螋、蟢子咬傷的方法:用牡蠣粉和生薑汁調和後塗抹患處。另一種方法是用雞糞敷於患處。
治鼠咬傷的方法:取麝香封在傷口上,用布條綁好。
治壁虎咬傷的方法:取七片青麻葉心,用手揉搓出汁液,塗抹於患處直至痊癒。另一種方法是用硼砂和雄黃各半兩,研磨成細粉,挑破傷口,將藥粉放入傷口中。
治蠔蟲螫傷的方法:用母豬牙齒上的污垢敷於患處。
治蚰蜒、蜘蛛、螞蟻咬傷的方法:將油麻研磨後塗抹於傷口,效果很快。
治蠶咬傷的方法:將甜葶藶、蛇床子、菟絲子、鹽各一兩,搗碎過篩,製成細粉,用濃醋調成膏狀,一日塗抹三次。另一種方法是用麝香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後塗抹。
治蟋蟀咬傷的方法:用雞鴨糞塗抹,再用蔥白敷於患處。
治桑蠍咬傷的方法:用丁香粉末和蜂蜜調和後塗抹。
治蚰蜒咬傷的方法:用木鱉子粉末和醋調和後塗抹。
治螻蛄咬傷的方法:用石灰和醋調和後塗抹。
治各種蟲咬傷的方法:用酥油和鹽混合後塗抹。另一種方法是用馬腸根和生油磨碎後塗抹。另一種方法是用蛇蛻皮煮水,清洗傷口三到五次。另一種方法是用油浸泡紫草後塗抹。
驅蚊蟲及其他蟲子的方法:將苦楝花、柏子仁、菖蒲搗碎過篩,用慢火燒,聞到氣味就能驅蟲。另一種方法是用臭椿皮、鰻鱺魚、阿魏、芫花各一兩,搗碎過篩,用乳香煎汁和成雞頭大小的藥丸,燃燒後就能驅除蟲子。另一種方法是用曬乾的鰻鱺魚在室內燃燒,蚊子就會變成水消失。
2. 解水毒諸方
自三吳巴東。及南諸山郡縣。有山谷溪源處。有水毒病。春秋轉得。一名中水。一名中溪。一名中灑蘇駭。乃東人所呼。一名水病。亦名溪溫。今人中溪。以其病與射工相似。通呼溪毒。其實有異。有瘡則是射工。無瘡是溪病。初得。惡寒頭微痛。目眶疼。心內煩懊。四肢振焮。
腰背骨節皆強。兩膝俱疼。或翕翕熱。但欲睡。暮劇。手足指逆冷至肘膝。二三日則復生蟲。蝕下部。肛內有瘡。不癢不痛。令人不覺。視之乃知。不即治。六七日下部便膿潰。蟲上蝕五臟。熱盛煩毒注下不禁。八九日死。一云十餘日死。水毒有陰陽。覺得之。急視下部。若有瘡。
正赤如截肉者。陽毒。最急。若瘡如鱧魚齒者。為陰毒。猶小緩也。皆能殺人。不過二十日。又云水毒有雌雄。脈緩大而數者。為陽。是雄溪易治。宜先發汗及浴。脈沉細遲者為陰。是雌溪。難治。欲知審是。中水者。手足指冷即是。若不冷非也。其冷或一寸。或至腕。或至肘膝。
冷至二寸為微。至肘膝為劇。又云。作湯數斗。用蒜四升。搗碎。投於湯內良。絞去滓。適寒溫。以自浴。若身體發赤斑文者是也。又云。發瘡處。但如黑點繞四邊赤。狀如雞眼。在高處難治。下處則易治。無復余異。其候但覺寒熱頭痛。腰背急強。手腳冷。久咳欲眠。朝瘥暮劇。
然則溪病。不假蒜湯及視下部瘡也。此證者至困時。亦皆洞利及齒間血出。其熱勢漸猛者。則心腹煩亂。不食而狂語。或有下血物如爛肝。十餘日至二十日則死不測。是蟲蝕五臟肛傷故也。又云溪病不瘥。乃飛蟲來入。或在皮膚腹脅之間。突起如燒。痛如針刺。則破生雞㩉上。
輒得白蟲。狀似蛆。長四五寸。及六七寸。其數自多少不定。此即應是所云蟲啖蝕五臟。及下部之事。若攻啖五臟便死。彼土闢卻之法。略與射工相似也。
治水毒方。
上以五加根燒研為末。以酒或水調下二錢。研葉飲汁亦佳。
又方。
上燒鮫魚皮。以水調下二錢。
又方。
上搗七姑草。以塗腰背諸處即瘥。七姑生冬間。細葉如酸莓。
又方。
上以烏蒜一枚。爛搗。酒半盞和服。當瘥。一名烏韭。山中甚多。
又方。
上搗蒼耳取汁一大盞。分二服。
又方。
上取蓼搗汁一小盞。漸漸飲之。兼以塗身令周匝。立瘥。
又方。
上取雄牛膝一把。水酒共一杯。漬絞取汁飲之。日三。雄牛膝莖紫。白者是雌也。
又方。
桃葉,梅葉
上件藥等分。水搗絞取汁一大盞。分為三(二)服。冷飲之。
又方。
藍一把。搗水解以塗面目身體。甚良。
又方。
上用大莓根搗末飲之。並導下部。生者用汁。夏月行常多齎。此藥末入水。以一錢投水上流。無所畏。又闢射工。凡洗浴以少數投水盆中。即無復中毒也。
白話文:
解水毒諸方
三吳、巴東以及南方各山郡縣的山谷溪流處,有一種水毒病,春秋之際容易發作。又名中水、中溪、中灑蘇駭(東部人這麼稱呼)、水病、溪溫。現在人們稱之為「中溪」,因為此病症狀與射工(箭傷)相似,所以也通稱為溪毒,但實際上有所不同:有瘡瘍的是射工,無瘡瘍的是溪病。
初期症狀為惡寒、輕微頭痛、眼眶疼痛、心煩意亂、四肢發冷發熱、腰背骨節酸痛、兩膝疼痛,有時感到陣陣發熱,只想睡覺,傍晚症狀加重,手腳指尖冰冷,一直冷到肘膝,二三日後則開始長蟲,蝕爛下體,肛門內有瘡瘍,不癢不痛,不易察覺,只有仔細查看才能發現。如果不及时治疗,六七日後下體便潰爛膿腫,蟲子向上侵蝕五臟六腑,熱毒盛,下焦不斷排出膿液,八九日便會死亡,有的則十多日死亡。
水毒有陰陽之分,發現後要立即檢查下體。若瘡瘍顏色鮮紅,像被割肉一樣,則是陽毒,病情最急;若瘡瘍像鱧魚的牙齒一樣,則是陰毒,病情相對緩和一些,但兩種都能致死,不超過二十日。也有人說水毒有雌雄之分:脈象緩大而數的為陽毒,是雄溪,較易治療,宜先發汗和沐浴;脈象沉細遲的為陰毒,是雌溪,較難治療。要判斷是否為中水,關鍵在於手腳指尖是否冰冷,若不冰冷則不是。冰冷的程度,有的只到一寸,有的到手腕,有的到肘膝,冰冷到二寸為輕,到肘膝則為重。
還有人說,用幾斗水煮沸,加入四升搗碎的大蒜,過濾去渣,調整到適宜的溫度用來沐浴,若身體出現紅色的斑點,就是水毒。也有人說,長瘡的地方,只見黑色點狀物周圍環繞紅色,狀似雞眼,長在高處難治,長在下處則易治,其他並無差異。症狀表現為寒熱頭痛、腰背緊痛、手腳冰冷、久咳嗜睡、早晨症狀減輕,傍晚加重。
但溪病不一定需要用蒜湯沐浴,也不一定查看下體瘡瘍。此病症狀嚴重時,會出現腹瀉、牙齦出血,熱勢漸盛時,則心腹煩亂,不吃東西,還會胡言亂語,甚至排出像爛肝一樣的血塊,十多日至二十日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蟲子侵蝕五臟六腑和肛門所致。也有人說,溪病久治不癒,是因為飛蟲進入體內,可能在皮膚、腹部或脅肋之間,隆起像燒傷一樣,疼痛如針刺,此時可用生雞蛋摩擦患處,即可排出白色蟲子,狀似蛆蟲,長四五寸甚至六七寸,蟲子數量多少不定。這正是所謂蟲子侵蝕五臟六腑及下部的病症。若蟲子侵蝕五臟六腑,就會死亡。治療方法大致與射工相似。
治水毒方:
- 五加根燒成灰,研磨成粉,用酒或水調服,每次二錢。研磨葉子取汁飲用也很好。
- 燒焦鮫魚皮,用藥水調服,每次二錢。
- 搗爛七姑草塗抹腰背等處即可痊癒。(七姑草生於冬天,葉子細小,像酸莓)
- 烏蒜(又名烏韭,山中很多)一顆,搗爛,加半盞酒服用,即可痊癒。
- 搗爛蒼耳取汁一盞,分二次服用。
- 取蓼草搗爛取汁一小盞,慢慢飲用,同時塗抹全身,即可痊癒。
- 取雄牛膝一把,加水酒各半杯,浸泡後絞取汁液飲用,每日三次。(雄牛膝莖是紫色的,白色的為雌牛膝)
- 桃葉、梅葉等分,搗爛絞汁一盞,分二次服用,冷飲。
- 藍草一把,搗爛加水,塗抹面部和全身,效果很好。
- 用大莓根搗成粉末服用,並用藥液清洗下體。(生的大莓根用汁液,夏天出行常備此藥,將藥末放進水中,即使只放一錢,也不用擔心,還能預防射工。洗浴時在水中放入少量藥末,就能防止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