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六 (15)
卷第五十六 (15)
1. 治五蠱諸方
夫蛇蠱者。面色青黃。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胸脅支滿。舌本脹強。不喜言語。身體恆痛。又心腹似如蟲行。顏色多赤。唇口乾燥。經年不治。肝隔爛而死矣。蜥蜴蠱者。面色赤黃。其脈浮滑而短。病發之時。腰背微滿。手腳唇口悉皆習習。而喉脈急。舌上生瘡。
二百日不治。啖人心肝盡爛。下膿血。羸瘦。顏色枯黑而死。蝦蟆蠱者。面色青白。又云其脈沉濡。發時咽喉塞。不欲聞人語。腹內鳴喚。或下利。若天陰久雨。而病轉劇。皮肉如蟲行。手腳煩熱。嗜醋食。咳嗽膿血。顏色乍白乍青。腹內脹滿。狀如蝦蟆。若成蟲吐出。成蝌蚪形。
是蝦蟆蠱。經年不治。啖人脾胃俱盡。唇口裂而死。蜣螂蠱者。脈緩而散。病發之時。身體乍冷乍熱。手腳煩疼。無時節吐逆。小便黃赤。腹內悶。胸中痛。顏色多青。或吐出似蜣螂。有足翅。是蜣螂蠱。經年不治。啖人血脈。枯盡即死。欲知是蠱與非。當令病人唾於水內。
沉者是蠱。浮者非也。又云。旦起取井華水。未食前。當令病人唾水內。如柱腳直下沉者是蠱毒。浮散不至下者是草蠱。又云。含大豆。若是則豆脹爛皮脫。若非則豆不爛脫。又云。以鵠皮置病人臥下。勿令病人知。若病劇者是蠱。又云。取新生雞子煮熟。去皮留黃白令完全。
日晚口含之。以齒微微隱之。勿令破損。至夜即吐出。著霜露內。旦看之。其色大青是蠱毒也。昔有人食新變鱧魚中毒。病心腹痛。心下硬。發熱煩惋。欲得水潑。身體搖動。如魚得水狀。有人診云是蠱。其家云。野間相承無此毒。不作蠱治。遂至死矣。
治五般蠱。皆噎喉妨悶。不得只作喉病。切須審細治之。犀角散方。
犀角屑(半兩),蘘荷根(二兩),黃連(一兩去須),茜根(一兩),當歸(一兩),羖羊皮(三寸炙令焦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五蠱。吐血傷心腹中。或氣塞咽喉。語聲不出。氣欲絕。飲食吐逆。上氣。去來
無常。有似鬼祟。身體浮腫。心悶煩疼。寒顫。夢與鬼交。及狐貓作魅。卒得心痛。上,攻胸膈腹脅間。痛如刀刺狀。經年著床不起。雄黃丸方。
雄黃(半兩細研),川椒目(半兩微炒去汗),鬼臼(半兩去須),莽草(半兩微炙),芫花(半兩醋拌炒令乾),木香(半兩),藜蘆(半兩去蘆頭),白礬(半兩燒令汁盡),獺肝(半兩微炙),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蜈蚣〔二(一)枚微炙去足〕,斑蝥(十枚糯米拌炒令黃色去翅足)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空心。粥飲下五丸。以利為效。
治五蠱。及中惡氣。心腹脹滿。不得喘息。心痛積聚。及疝瘕。宿食不消。吐逆嘔噦。寒熱瘰癧。並宜服太一追命丹方。
白話文:
【治療五種蠱毒的各種方法】
蛇蠱:患者臉色呈現青黃,脈象壯大。發病時,腹部感到熱悶,胸脅部位會感到脹滿,舌頭腫脹難以言語,全身持續疼痛,心腹部位感覺像有蟲在爬行,臉色多呈紅色,嘴脣乾燥。若拖延一年不治,最終肝臟腐爛致死。蜥蜴蠱:患者臉色紅黃,脈象浮滑且短。發病時,腰部背部輕微脹滿,手腳和嘴脣都感覺麻木,喉嚨緊縮,舌頭上出現瘡。
若兩百天不治療,會啃食心肝至爛,排泄物中夾雜膿血,身體消瘦,臉色枯黑而死。蝦蟆蠱:患者臉色青白,脈象深沉。發病時,咽喉堵塞,不願聽人說話,腹部會發出聲音,可能伴有下痢。在天氣陰暗或長時間下雨時,病情會加重,皮膚像有蟲在爬,手腳煩熱,喜歡吃醋,咳嗽時夾帶膿血,臉色忽白忽青,腹部脹滿,形狀類似蝦蟆。若能吐出蟲子,形狀像蝌蚪,那就是蝦蟆蠱。若拖延一年不治,會啃食脾胃至盡,最終嘴脣破裂而死。
蜣螂蠱:脈象緩慢且散亂。發病時,身體忽冷忽熱,手腳疼痛,隨時都會嘔吐,小便呈現黃赤,腹部悶脹,胸口疼痛,臉色多青。若能吐出像蜣螂的東西,有腳和翅膀,那就是蜣螂蠣。若拖延一年不治,會啃食血液至盡,最終死亡。
判斷是否為蠱毒的方法,可讓患者向水裡吐口水,如果口水沉下去就是蠱毒,浮在水上就不是。另一種方法是在清晨取井裡的第一桶水,在吃早餐前,讓患者向水裡吐口水,如果像柱腳一樣直直沉下去,那就是蠱毒。如果浮在水面,那就是草蠱。還有一種方法,是讓患者含著大豆,如果是蠱毒,大豆就會漲大並且外皮脫落;如果不是,大豆就不會漲大和脫皮。
犀角散:由犀角、蘘荷根、黃連、茜根、當歸和羖羊皮組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杯煎煮至剩下五分之一,去渣,不限定時間溫服。
雄黃丸:由雄黃、川椒目、鬼臼、莽草、芫花、木香、藜蘆、白礬、獺肝、附子、蜈蚣和斑蝥組成。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加入煉蜜攪拌至均勻,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用粥飲下五丸。
馬兜鈴根和蘘荷根:用水一大杯煎煮至剩下六分之一,去渣,不限定時間頓服,蠱毒就會被吐出。
車轄脂:服用半升,蠱毒就會被排出。
馬兜鈴苗:將藥材研磨成粉,用溫水調服一錢,蠱毒就會消失。
爐中取鐵精:與雞肝混合,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暖酒送服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