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五 (4)
卷第五十五 (4)
1. 治黃汗諸方
夫黃汗之為病,身體洪腫,汗出不渴,狀如風水,汗出染衣,黃如柏汁,其脈自沉,此由脾胃有熱,汗出而入水中,若浴水入汗孔中,得成黃汗病也。
治黃汗病,身體重,汗出而不渴,其汗沾衣,黃如柏染,黃耆散方。
黃耆(二兩銼),赤芍藥(二兩),茵陳〔一(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一兩去心)豉(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竹葉十四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
治黃汗出,身體重,熱不退,大小便不利,宜服此方。
茵陳(一兩),赤芍藥(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木通(二兩銼),赤茯苓(一兩),黃耆(一兩銼),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大小便通利為度。
治脾臟瘀熱不散,心神煩亂,小便赤澀,或汗出如柏汁,宜服此方。
甘草(一兩炙微赤,銼),梔子仁(一兩),黃柏(一兩銼),白朮(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
又方
茵陳(二兩),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梔子仁(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四、五服。
又方
梔子仁(一兩),栝蔞子(一兩炒),苦參(一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醋漬雞子黃白二枚,用和藥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溫水下三十丸,日四、五服。
又方
黃雌雞(一隻去毛爪,開肚,淨洗),生地黃(一斤細切)
上以地黃納雞腹中,系定,置於銅器中,蒸令極熟,絞取汁。分為五服,不計時候溫服。
又方
生芋根〔切三(二)合〕
上以豬肉半斤,合作羹,盡食之。
又方
柞樹皮(二兩燒灰)
上細研為末。每服,以新汲水調下二錢,日四、五服。
白話文:
黃汗的成因是脾胃積熱,汗液排出後接觸到水中或類似水分的環境,導致汗液滲入汗孔,形成黃色汗液,患者身體浮腫,出汗但不覺得口渴,汗液沾染衣物,顏色像柏樹汁液一樣黃,脈象沉弱。
治療黃汗的方法,針對身體沉重、出汗但不渴、汗液染衣呈黃色等症狀,可以使用黃耆散:黃耆二兩(切碎),赤芍藥二兩,茵陳一到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一兩(去心),大棗二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半兩,用一大碗水,加十四片竹葉,煎煮至五分之一,過濾藥渣,溫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
針對黃汗、身體沉重、發熱不退、大小便不利的情況,可以使用以下處方:茵陳一兩,赤芍藥一兩,炙甘草一兩(切碎),木通二兩(切碎),赤茯苓一兩,黃耆一兩(切碎),川大黃二兩(切碎,微炒)。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煎煮至五分之一,過濾藥渣,溫服,服用後可走十里路再服用一次,直到大小便通暢為止。
針對脾胃瘀熱不散,心煩意亂,小便赤澀,或汗出如柏汁的情況,可以使用以下處方:炙甘草一兩(切碎),梔子仁一兩,黃柏一兩(切碎),白朮一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中等碗水煎煮至六分之一,過濾藥渣,溫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
另一個處方:茵陳二兩,川大黃一兩(切碎,微炒),梔子仁一兩。將藥材搗碎過篩,每次服用四錢,用中等碗水煎煮至六分之一,過濾藥渣,溫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
另一個處方:梔子仁一兩,栝樓子一兩(炒),苦參一兩(切碎)。將藥材搗碎研磨成粉,用醋浸泡雞蛋黃和蛋白兩個,和藥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
另一個處方:黃雌雞一隻(去毛爪,剖開內臟,清洗乾淨),生地黃一斤(切碎)。將生地黃放入雞腹中,縫合,放入銅器中蒸煮至熟透,絞取汁液。分五次服用,不限時間溫服。
另一個處方:生芋根二到三合(切碎)。用半斤豬肉與芋根一起煮成羹,全部吃完。
另一個處方:柞樹皮二兩(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新鮮的水送服,一天服用四到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