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四 (1)
卷第五十四 (1)
1. 卷第五十四
2. 水病論
夫腎者主水。脾胃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氣滲液經絡。浸漬腑臟。脾得水濕之氣。加之則病脾。病則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致使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上瞼微腫。如臥蠶之狀。
頭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皮裹水之狀。口苦舌乾。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小便黃澀是也。水病有五不可治。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凸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療也。
脈沉者水病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也。
白話文:
水病論
腎臟主宰人體水液的代謝,脾胃主管土,土克水。脾與胃互相表裡,胃是水谷的倉庫。現在胃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液,導致水氣滲入經絡,浸潤內臟。脾臟受到水濕之氣的影響,加重病情,脾臟功能失調,就無法制約水液,於是水氣都積聚在腎臟,三焦氣機不通暢,經脈阻塞,導致水氣溢於皮膚而腫脹。
症狀表現為:眼皮輕微腫脹,像臥蠶一樣;頭脈搏動;偶爾咳嗽;大腿內側冰冷;按壓腫脹處,腫脹隨手抬起,像皮膚裹著水一樣;口苦舌乾;不能平躺,平躺就咳嗽清水;不能睡覺,睡覺就驚恐,驚恐則咳嗽加劇;小便黃赤澀滯。
水腫有五種情況不可治療:一、嘴唇發黑傷及肝臟;二、鎖骨上窩平坦傷及心臟;三、肚臍凸出傷及脾臟;四、腳底平滿傷及腎臟;五、背部平坦傷及肺臟。凡是出現這五種情況,就一定無法治癒。
脈象沉者為水腫,脈象洪大者可以治療,脈象微弱者則不可治療。
3. 治十水腫諸方
夫十水者。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是也。青水者。先由面目。腫遍一身。其根在肝。赤水者。先從心腫。其根在心。黃水者。先從腹腫。其根在脾。白水者。先從腳腫。上氣而咳。其根在肺。黑水者。先從足趺腫。其根在腎。懸水者。
先從面腫至足。其根在膽。風水者。先從四肢起。腹滿大。目盡腫。其根在胃。石水者。先從四肢小腫。其腹獨大。其根在膀胱。里水者。先腹滿。其根在小腸。氣水者。乍盛乍虛。乍來乍去。其根在大腸。皆自榮衛痞澀。三焦不調。腑臟虛弱。所生雖名證不同。並令身體虛腫。
喘息上氣。小便黃澀也。
治十水之病。百方不愈。面目四肢俱腫。氣息喘急。寢臥不得。小便漸澀。腫脹氣悶。水不入口。垂命欲死。宜服神效葶藶散方。
甜葶藶(三兩隔紙炒令紫色),牽牛子(二兩半微炒),豬苓(二兩去黑皮),澤瀉(二兩),椒目(一兩半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取蔥白三莖切。以漿水一大盞。煎取半盞。入清酒半盞。攪令勻。稍熱空腹。調下三錢。如人行五里以來。即煮漿水粥。切入蔥白。煮令爛熟。更入清酒五合。攪勻。面向東。熱吃令盡。不得吃鹽及諸麵食。至午後來。或小便下三五升。或大便通利。氣喘即定。腫減七分。隔日後再服。百日內切好將息。
治十水腫。大神驗木通散方。
木通(一兩半銼),澤瀉(三分),苦瓠子(一兩半),豬苓(一兩去黑皮),漢防己(三分),海蛤(一兩細研)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酒各半中盞。入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當下小便數升。腫消大效。
治十種水氣。證候極惡。諸醫不療。宜服芫花散方。
芫花(一分醋拌炒令乾),澤瀉(一分),郁李仁(一分湯浸去皮微炒),牽牛子(一分微炒)甜葶藶(一分隔紙炒令紫色),滑石(三分),漢防己(一分),海蛤(半兩細研),甘遂(半兩煨令微黃),遽麥(半兩),檳榔(半兩),大戟(三分銼碎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空心。以橘皮湯調下。當先瀉下碧綠水。後下如爛羊脂。即瘥。如未瘥。隔日再服之。
治十種水氣。皮膚腫滿。三焦壅閉。上喘咳嗽。大便不通。陳橘皮散方。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半兩),牽牛子(一兩微炒),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麩炒微黃),羌活(半兩),烏臼皮(半兩銼),漢防己(一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空心。濃煎桑根白皮湯。調下三錢。以利為度。
治十種水氣。腹脹喘嗽。大小便澀。檳榔丸方。
檳榔(一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令紫色),甘遂(半兩煨令微黃),漢防己(半兩),川朴硝(一兩),當歸(一兩銼微炒),木通(一兩銼),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滑石(二兩),澤瀉(半兩),豬牙皂莢(半兩去皮炙微黃),商陸(一兩),牽牛子(一兩微炒),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白話文:
治十水腫諸方
十種水腫,分別是青水、赤水、黃水、白水、黑水、懸水、風水、石水、里水、氣水。
青水腫先從面目開始,然後腫遍全身,病根在肝臟;赤水腫先從心臟部位開始,病根在心臟;黃水腫先從腹部開始,病根在脾臟;白水腫先從腳開始,向上蔓延,伴隨咳嗽,病根在肺臟;黑水腫先從足踝開始,病根在腎臟;懸水腫先從面目開始,一直腫到腳,病根在膽臟;風水腫先從四肢開始,腹部脹滿,眼睛也腫,病根在胃;石水腫先從四肢輕微腫起,腹部卻明顯腫大,病根在膀胱;里水腫先從腹部脹滿開始,病根在小腸;氣水腫時好時壞,忽來忽去,病根在大腸。 所有這些水腫,都是因為榮衛氣血運行不暢,三焦不調,臟腑虛弱所致。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會導致身體浮腫、喘息、上氣、小便黃而澀。
若百方治療十種水腫無效,患者面目四肢皆腫,氣息喘促,無法平臥,小便逐漸澀滯,腫脹悶氣,食慾不振,性命垂危,宜服用神效葶藶散:
甜葶藶(三兩,隔紙炒至紫色)、牽牛子(二兩半,微炒)、豬苓(二兩,去黑皮)、澤瀉(二兩)、椒目(一兩半,微炒)。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取蔥白三莖切碎,用米漿水一大盞煎至半盞,加入清酒半盞,攪勻,稍加熱後空腹服用三錢。服藥後走動約五里路程,再煮米漿粥,加入切碎的蔥白煮爛,再加入清酒五合,攪勻,面向東方趁熱服完。服藥期間忌食鹽及一切麵食。下午,或小便排出三五升,或大便通暢,氣喘即止,腫脹減輕七成。隔日再服,百日內需好好休息調養。
治療十種水腫,大神驗木通散:
木通(一兩半,銼碎)、澤瀉(三分)、苦瓠子(一兩半)、豬苓(一兩,去黑皮)、漢防己(三分)、海蛤(一兩,細研)。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等量的水酒(各半盞),加入蔥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服藥後可排出數升小便,腫脹消退效果顯著。
治療十種水腫,症狀危急,諸醫束手無策,宜服芫花散:
芫花(一分,醋拌炒乾)、澤瀉(一分)、郁李仁(一分,湯浸去皮微炒)、牽牛子(一分,微炒)、甜葶藶(一分,隔紙炒至紫色)、滑石(三分)、漢防己(一分)、海蛤(半兩,細研)、甘遂(半兩,煨至微黃)、遽麥(半兩)、檳榔(半兩)、大戟(三分,銼碎微炒)。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空腹服用,用橘皮湯送服。服藥後先排出碧綠色水樣大便,然後排出如爛羊脂狀大便,即可痊癒。若未痊癒,隔日再服。
治療十種水腫,皮膚腫脹,三焦阻塞,上氣咳嗽,大便秘結,宜服陳橘皮散:
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木香(半兩)、牽牛子(一兩,微炒)、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枳實(半兩,麩炒至微黃)、羌活(半兩)、烏臼皮(半兩,銼碎)、漢防己(一兩)。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日空腹服用三錢,用濃煎桑根白皮湯送服,以大便通暢為度。
治療十種水腫,腹部脹滿,喘咳,大小便澀滯,宜服檳榔丸:
檳榔(一兩)、甜葶藶(一兩,隔紙炒至紫色)、甘遂(半兩,煨至微黃)、漢防己(半兩)、川朴硝(一兩)、當歸(一兩,銼碎微炒)、木通(一兩,銼碎)、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滑石(二兩)、澤瀉(半兩)、豬牙皂莢(半兩,去皮炙至微黃)、商陸(一兩)、牽牛子(一兩,微炒)、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