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2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十三 (22)

1. 治渴利後發瘡諸方

夫渴利之病。隨飲即小便也。謂服石藥之人。房室過度。腎氣虛耗故也。下焦既虛。虛則生熱。熱則腎躁。腎躁則渴。渴則飲水。腎氣既虛。又不能制水。故小便利也。其渴利雖瘥。熱猶未盡。發於皮膚。皮膚先有風濕。濕熱相搏。所以生瘡也。

治渴利後。皮膚生瘡。肢節疼痛。升麻散方。

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知母(一兩),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三分),漏蘆(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菝葜(一兩),黃連(一兩半去須),甘草(一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水調下二錢。以瘥為度。

治渴利後。心煩體熱。皮膚生瘡。瘙癢。栝蔞根散方。

栝蔞根(二兩),赤茯苓(二兩),玄參(一兩),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三分銼)甘草(三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漿水調下一錢。

治渴利後。頭面身上。遍生熱毒瘡。玄參散方。

玄參(一兩),梔子仁(三分),黃芩(一兩),白蘞(半兩),川升麻(一兩),連翹(一兩),犀角屑(半兩),葳蕤(一兩),木香(半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渴利後。皮膚生熱毒瘡疼痛。寒熱。口乾心煩。黃耆散方。

黃耆(一兩銼),甘草(一兩炙微赤銼),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前胡(一兩去蘆頭)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赤芍藥(一兩),生乾地黃(二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竹葉二七片。小麥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渴利後。肺臟風毒。外攻皮膚。生瘡瘙癢。心煩。秦艽丸方。

秦艽(一兩去苗),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微黃),牛蒡子(三分微炒),防風(半兩去蘆頭),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梔子仁(三分),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一兩),苦參(一兩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煎竹葉湯下三(二)十丸。

治渴利後。熱毒未解。心神煩熱。皮膚瘙癢成瘡。皂莢並目方。

皂莢(十挺不蚛者捶碎用水三升浸一宿挼令濃濾去滓以慢火熬成膏),天門冬(一兩半去心焙),枳殼(一兩麩炒微黃去瓤),烏蛇(三兩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黃),白蒺藜(一兩微炒去膍瓤),防風(一兩去蘆頭),杏仁(一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川大黃(一兩銼碎微炒),膍苦參(一兩銼),川升麻(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皂莢膏。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入溫漿水下三十丸。

白話文:

治渴利後發瘡諸方

渴利症,是指喝水後馬上就小便。這是因為服用礦物藥物,或房事過度,導致腎氣虛損所致。下焦虛弱,虛則生熱,熱則腎臟躁動不安,腎臟躁動則口渴,口渴就喝水,但腎氣虛弱,又不能控制水分,所以小便頻繁。即使渴利症狀減輕了,體內餘熱未消,就會發作到皮膚上,如果皮膚本來就存在風濕,濕熱交戰就會長瘡。

治療渴利之後,皮膚生瘡,關節疼痛的方子:升麻散

川升麻一兩、玄參一兩、知母一兩、赤茯苓一兩、赤芍藥三分、漏蘆一兩、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一兩、菝葜一兩、黃連(去須)一兩半、炙甘草(炙至微赤,切碎)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不拘時間,用溫開水調服二錢,直到痊癒。

治療渴利之後,心煩意亂,身體發熱,皮膚生瘡,奇癢難耐的方子:栝蔞根散

栝蔞根二兩、赤茯苓二兩、玄參一兩、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一兩、苦參三分(切碎)、炙甘草三分(炙至微赤,切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不拘時間,用溫開水調服一錢。

治療渴利之後,頭面及全身長滿熱毒瘡的方子:玄參散

玄參一兩、梔子仁三分、黃芩一兩、白蔹半兩、川升麻一兩、連翹一兩、犀角屑半兩、葳蕤一兩、木香半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服用三到四次。

治療渴利之後,皮膚長熱毒瘡疼痛,寒熱交替,口乾舌燥,心煩意亂的方子:黃耆散

黃耆(切碎)一兩、炙甘草(炙至微赤,切碎)一兩、川升麻一兩、黃芩一兩、前胡(去蘆頭)一兩、栝蔞根一兩、知母一兩、麥門冬(去心)一兩、赤芍藥一兩、生乾地黃二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水,加入竹葉十四片、小麥一百粒同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服用三到四次。

治療渴利之後,肺部風毒外侵皮膚,生瘡瘙癢,心煩意亂的方子:秦艽丸

秦艽(去苗)一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至微黃)三兩、牛蒡子(微炒)三分、防風(去蘆頭)半兩、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一兩、梔子仁三分、犀角屑三分、赤茯苓一兩、苦參(切碎)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用蜂蜜調和,反覆搗三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用竹葉湯送服三十至四十丸。

治療渴利之後,熱毒未消,心神煩躁,皮膚瘙癢生瘡的方子:皂莢並目方

皂莢(十枚,無蟲蛀者,捶碎,用三升水浸泡一夜,揉搓至濃稠,過濾去渣,小火熬成膏)、天門冬(去心,焙乾)一兩半、枳殼(麩炒至微黃,去瓤)一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至微黃)三兩、白蒺藜(微炒,去殼和瓤)一兩、防風(去蘆頭)一兩、杏仁(湯浸,去皮尖和雙仁,麩炒至微黃)一兩、川大黃(切碎,微炒)一兩、苦參(切碎)一兩、川升麻一兩。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皂莢膏,反覆搗三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用溫開水送服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