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21)
卷第五十三 (21)
1. 治渴利成癰疽諸方
夫渴利者。為隨飲即小便也。由少時服乳石。乳石熱盛。房令過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躁則渴也。令腎氣已虛。又不得制於水液。故隨飲即小便也。以其病變。但發癰疽。以其內熱。故小便利。小便利則津液竭。津液竭則經絡澀。經絡澀則榮衛不行。榮衛不行則熱氣留滯。故成癰疽也。
治渴利煩熱。發癰疽。發背。焮腫疼痛。玄參散方。
玄參(一兩),犀角屑(一兩),川芒硝(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沉香(一兩),木香(一兩),羚羊角屑(二兩),甘草(三分生銼)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水調下二錢。
治渴利。口乾煩熱。背生癰疽。赤焮疼痛。藍葉散方。
藍葉(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赤芍藥(一兩),玄參(一兩),黃耆(一兩銼),甘草(一兩生銼),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犀角屑(一兩),沉香(一分),葛根(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渴利熱盛。背生癰疽。煩熱。肢節疼痛。射干散方。
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藍葉(一兩),黃芩(一兩),栝蔞根(三兩)沉香(一兩),地榆(一兩銼),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川朴硝(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因服硫黃及諸丹石。熱發。關節毒氣。不得宣通。心肺躁熱。渴利不止。及發癰疽發背。白茅根飲子方。
白茅根(一握銼),桑根白皮(二兩銼),麥門冬(二兩去心),赤茯苓(一兩),露蜂房(一兩炙黃),紅雪(二兩)
上件藥。細銼。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入淡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渴利煩熱。皆生癰疽。赤焮疼痛。心煩不得眠臥。宜服此方。
水銀(一兩入黃丹點少水研令星盡)栝蔞根(一兩),黃芩(一兩半銼),知母(一兩半),密陀僧(一兩細研),牡蠣(一兩燒為粉),黃丹(半兩),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令勻。每服。溫水調下一錢。
又方。
鉛霜(一分),膩粉(一分),柳絮礬(一分),川朴硝(一分)
上件藥。細研為散。每服。以冷水調下半錢。日夜可四五服。
白話文:
治渴利成癰疽諸方
渴利,就是喝水後馬上就小便。這是因為年輕時服用過乳石(一種礦物藥),乳石性熱,加上房事過度,導致腎氣虛損,下焦(指腹部下部)產生熱邪。熱邪使腎臟躁動,因此口渴;腎氣虛弱,又無法控制體內水分,所以喝水就小便。由於病情變化,便會長癰疽(皮膚化膿性感染)。體內熱邪導致小便頻繁,小便頻繁則津液(體液)耗竭,津液耗竭則經絡阻塞,經絡阻塞則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則熱邪滯留,最終形成癰疽。
治療渴利煩熱,以及由此引起的癰疽、發背(背部癰疽)、紅腫疼痛,可以使用玄參散:
玄參一兩、犀角屑一兩、川芒硝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黃耆一兩(銼)、沉香一兩、木香一兩、羚羊角屑二兩、甘草三分(生,銼)。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辰,溫水送服。
治療渴利、口乾煩熱,背部生長癰疽,紅腫疼痛,可以使用藍葉散:
藍葉一兩、川升麻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赤芍藥一兩、玄參一兩、黃耆一兩(銼)、甘草一兩(生,銼)、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犀角屑一兩、沉香一分、葛根一兩(銼)。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渴利熱盛,背部生長癰疽,煩熱,肢體關節疼痛,可以使用射干散:
射干一兩、川升麻一兩、犀角屑一兩、藍葉一兩、黃芩一兩、栝蔞根三兩、沉香一兩、地榆一兩(銼)、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川朴硝二兩。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因服用硫磺及其他礦物藥物而引起的發熱、關節毒氣不通、心肺躁熱、渴利不止,以及由此引起的癰疽、發背,可以使用白茅根飲:
白茅根一握(銼)、桑根白皮二兩(銼)、麥門冬二兩(去心)、赤茯苓一兩、露蜂房一兩(炙黃)、紅雪二兩。將以上藥材細銼。每次服用半兩,用水一大盞,加入淡竹葉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治療渴利煩熱,全身生長癰疽,紅腫疼痛,心煩失眠,可以使用以下藥方:
水銀一兩(加入少許黃丹,加少許水研磨至均勻)、栝蔞根一兩、黃芩一兩半(銼)、知母一兩半、密陀僧一兩(細研)、牡蠣一兩(燒成粉)、黃丹半兩、黃連一兩(去須)。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混合研磨均勻,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一錢,溫水送服。
另有一個藥方:
鉛霜一分、膩粉一分、柳絮礬一分、川朴硝一分。將以上藥材細研,製成散劑。每次服用半錢,冷水送服,一日可服用四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