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三 (19)
卷第五十三 (19)
1. 治熱渴諸方
知母(一兩),栝蔞根(一兩),麥門冬(一兩去心焙),黃連(一兩去須),茯神(一兩)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又方。
豉(一合),黃連(一兩去須)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又方。
黃連(半兩去須),麥門冬(一兩去心)
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每於食後溫服。
治心肺熱渴。面赤口乾。宜服此方。
馬牙硝(半斤),川芒硝(四兩),寒水石(四兩),石膏(三兩)
上件藥。以水五升。浸三日。用銀器中煎至水盡。後入寒水石。及石膏。候凝硬。陰乾。別入龍腦半兩。硃砂一兩。同研為末。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一錢。兼治喉痹腫痛。甚妙。
治熱極。渴不止方。
麥門冬(一兩去心),石膏(二兩),蘆根(一兩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半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熱渴不止。心神煩躁。宜服此方。
黃連(五兩去須搗為末),地黃汁(二升),蜜(五合)
上件藥。於銀器內。以慢火煎成膏。收於瓷盒中。每於食後。煎竹葉麥門冬湯。調彈子大服之。
又方。
黃連去須,栝蔞根各等分
上件藥。搗羅為末。以麥門冬去心。煮熟爛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後。煎小麥湯下三十丸。
又方。
上取水中萍。洗曝乾為末。以牛乳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治熱渴諸方
第一方:知母、栝蔞根、麥門冬(去心焙)、黃連(去須)、茯神各一兩,搗碎成粉,用蜂蜜調和,反复研磨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不限時間,每次用粥服用三十丸。
第二方:豉一合,黃連(去須)一兩,搗碎成粉。每次服用半兩,加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一,去渣,飯後溫服。
第三方:黃連(去須)半兩,麥門冬(去心)一兩,搗碎成粉。每次服用半兩,加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一,去渣,飯後溫服。 此方適用於心肺熱盛、面紅口乾者。
第四方:馬牙硝半斤,川芒硝四兩,寒水石四兩,石膏三兩,加五升水浸泡三天,用銀器煎煮至水乾,再加入寒水石和石膏,待其凝固乾燥後,另加入龍腦半兩、硃砂一兩,研磨成粉。不限時間,每次用蜜水調服一錢。此方也適用於治療喉嚨腫痛,效果很好。
第五方:麥門冬(去心)一兩,石膏二兩,蘆根(切碎)一兩,搗碎過篩成粉。每次服用半兩,加一大碗水煎至五分之一,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第六方:黃連(去須,搗碎成粉)五兩,生地黃汁二升,蜂蜜五合,在銀器中用小火煎成膏狀,儲存於瓷盒中。每次飯後,用煎好的竹葉麥門冬湯送服彈珠大小的藥膏。
第七方:黃連(去須)與栝蔞根等份,搗碎成粉,再將麥門冬(去心)煮爛研磨,與藥粉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後用小麥湯送服三十丸。
第八方:取水中浮萍,洗淨曬乾研磨成粉,用牛乳汁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不限時間,每次用粥服用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