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一 (10)
卷第五十一 (10)
1. 治溢飲諸方
夫溢飲者。謂因大渴而暴飲水過多。水氣溢於腸胃之外。在於皮膚之間。故言溢飲。令人身體疼重而多汗者。是其候也。
治溢飲。當發其汗。宜服白朮散方。
白朮〔三(二)分〕,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三分),旋覆花(半兩),桂心(一兩),前胡(三分去蘆頭),甘草(三分炙微赤銼),五味子(一分),半夏〔三分湯浸(洗)七遍去滑〕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蓋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即再服。
又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細辛(半兩),石膏(一兩),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衣蓋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即再服。
治溢飲。胸膈痰壅。頭痛嘔逆。不下飲食。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防風(半兩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麥門冬(三分去心),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赤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微黃去瓤),前胡(三分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溢飲在胸間不散。上衝攻於頭面。不能食飲。宜服此方。
白朮(三分),木香(半兩),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前胡(半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肉桂(半兩去皴皮),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芎藭(三分),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大腹皮(半兩銼)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溢飲上衝。頭旋目眩。氣喘。腹脅虛脹。宜服此方。
旋覆花(半兩),牽牛子(半兩微炒),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計時候。以生薑湯下二十丸。
白話文:
治溢飲諸方
溢飲是指因為極度口渴而大量飲水,導致水分停留在腸胃之外,積聚在皮膚之間,所以稱為溢飲。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多汗,這就是溢飲的症狀。
治療溢飲,應該讓患者出汗。可以使用白朮散方。
白朮(二或三分)、麻黃(一兩,去根節)、赤芍藥(三分)、旋覆花(半兩)、桂心(一兩)、前胡(三分,去蘆頭)、甘草(三分,炙微赤,銼碎)、五味子(一分)、半夏(三分,以水浸泡清洗七遍,去除黏液)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生薑半分,煎煮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服用,服用後蓋好被子讓患者出汗。如果服用後行走十里仍未出汗,則可再次服用。
另一方:
麻黃(一兩,去根節)、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細辛(半兩)、石膏(一兩)、杏仁(半兩,以水浸泡,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煮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服用,服用後蓋好被子讓患者出汗。如果服用後行走十里仍未出汗,則可再次服用。
治療溢飲,伴有胸膈痰阻、頭痛、嘔吐、食慾不振,可以使用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以水洗七遍,去除黏液)、防風(半兩,去蘆頭)、大腹皮(半兩,銼碎)、麥門冬(三分,去心)、枇杷葉(半兩,擦去毛,炙至微黃)、赤茯苓(三分)、白朮(三分)、桔梗(三分,去蘆頭)、枳殼(三分,麩炒至微黃,去瓤)、前胡(三分,去蘆頭)、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粗篩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盞水,加入生薑半分,煎煮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溢飲停留在胸腔,向上衝擊頭面,導致不能飲食,可以使用此方。
白朮(三分)、木香(半兩)、赤茯苓(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前胡(半兩,去蘆頭)、半夏(一兩,以水洗七遍,去除黏液)、肉桂(半兩,去粗皮)、青橘皮(半兩,以水浸泡,去白瓤,焙乾)、芎藭(三分)、附子(一兩,炮製至裂開,去皮臍)、大腹皮(半兩,銼碎)
將以上藥材搗碎,用粗篩過篩,製成藥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盞水,加入生薑半分,煎煮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治療溢飲上衝,導致頭暈目眩、氣喘、腹部和脅肋脹滿,可以使用此方。
旋覆花(半兩)、牽牛子(半兩,微炒)、杏仁(半兩,以水浸泡,去皮尖,雙仁,麩炒至微黃)
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製成藥粉,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不拘時間,用生薑湯送服二十丸。
2. 治冷痰飲諸方
夫冷痰飲者。由胃氣虛弱。不能宣行水穀。故使痰水結聚。停於胸膈之間。時令人吞酸氣逆。四肢變青。不能食飲也。
治痰飲。腹脅脹滿。嘔逆。不下食。胸中冷。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桂心(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炒)〕,白朮(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膈冷滯。痰飲嘔逆。不下飲食。四肢不和。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三分),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三分去蘆頭),白朮(三分),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桂心(一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心膈冷氣痰飲。胸中滯悶。或吐清水。不納飲食。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一兩去皮),澤瀉(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桂心(三分),白朮(三分),赤茯苓(半兩),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細辛(半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甘草〔三(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胸膈冷氣。痰飲。口中清水自出。脅急脹痛。不欲飲食。此由胃氣虛冷。宜服高良薑散方。
高良薑(三分銼),訶黎勒皮(一兩),白朮(三分),赤茯苓(三分),半夏(三分湯洗七遍去滑),細辛(半兩),桂心(三分),桔梗(半兩去蘆頭),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厚朴(一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一分)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冷痰飲。氣滯。心胸滿悶。不下飲食。木香散方。
木香(半兩),赤茯苓(三分),檳榔(半兩),木通〔二(三)分銼〕,前胡(三分去蘆頭),半夏〔三分湯浸(洗)七遍去滑〕,枳殼(半兩麩炒微黃去瓤),草豆蔻(三分去皮),甘草(一分炙微赤銼),人參(半兩去蘆頭),白朮(三分),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煨)〕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五錢。以水一大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
治胸中冷痰飲。氣滿。不欲食飲。半夏散方。
白話文:
治冷痰飲諸方
冷痰飲是由於胃氣虛弱,無法正常運化水穀精微,導致痰水凝聚,停留在胸膈之間,讓人感到吞酸、氣逆、四肢發青、食慾不振等症狀。
以下是一些治療冷痰飲的處方:
前胡散方: 治療痰飲導致的腹脅脹滿、嘔逆、食慾不振、胸悶、胸中寒冷等症狀。藥物包括:前胡、半夏、桂心、乾薑、陳橘皮、白朮、人參。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和紅棗,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訶黎勒散方: 治療心膈寒冷、痰飲、嘔逆、食慾不振、四肢不溫等症狀。藥物包括:訶黎勒皮、厚朴、人參、白朮、半夏、桂心、甘草、陳橘皮、乾薑。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和紅棗,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草豆蔻散方: 治療心膈寒冷、痰飲、胸悶、嘔吐清水、食慾不振等症狀。藥物包括:草豆蔻、澤瀉、人參、桂心、白朮、赤茯苓、半夏、陳橘皮、細辛、附子、厚朴、甘草。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和紅棗,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高良薑散方: 治療胸膈寒冷、痰飲、口中自流清水、脅肋脹痛、食慾不振(因胃氣虛冷引起)等症狀。藥物包括:高良薑、訶黎勒皮、白朮、赤茯苓、半夏、細辛、桂心、桔梗、陳橘皮、厚朴、人參、甘草。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和紅棗,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木香散方: 治療冷痰飲、氣滯、心胸滿悶、食慾不振等症狀。藥物包括:木香、赤茯苓、檳榔、木通、前胡、半夏、枳殼、草豆蔻、甘草、人參、白朮、陳橘皮。 將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和紅棗,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半夏散方: 治療胸中寒冷、痰飲、氣脹、食慾不振等症狀。藥物包括:半夏、陳橘皮、桂心、赤茯苓、人參、白朮、細辛、甘草、乾薑。 將藥物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用一杯水煎煮,加入生薑片,煎至五分之ㄧ,去渣後溫服,不拘時服。
半夏、乾薑、丁香散方: 治療冷痰飲、胸膈氣脹、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藥物包括:半夏、乾薑、丁香。 將藥物研磨成細粉,不拘時服用,每次一錢,用生薑粥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