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聖惠方》~ 卷第五十 (1)
卷第五十 (1)
1. 卷第五十
2. 五膈氣論
夫五膈者,謂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也。
憂膈之為病,胸滿氣結煩悶,津液不通,飲食不下,羸瘦,全無氣力。
恚膈之為病,心下苦實滿,噫輒醋心,食不消,心下痞澀,積結在於胃中,大小便不利。
氣膈之為病,胸脅逆滿,咽塞不通,噫聞食臭。
寒膈之為病,心腹脹滿,咳逆,膈上苦冷,臍腹雷鳴,食不生肌。
熱膈之為病,臟有熱氣,五心中熱,口爛生瘡,骨煩四肢重,唇口乾燥,身體頭面手足或熱,腰背疼痛,胸痹引背,水穀不消,不能多食,羸瘦少氣。此是五膈形證也。
經云,陽脈結弱之膈,言憂恚寒熱,動氣傷神,而氣之與神,併為陽也。
傷動陽氣,致陰陽不和,而腑臟生病,結於胸隔之間,故稱為膈氣。
眾方說五膈,互有不同,但傷動之由有五,故云五膈氣也。
白話文:
五膈氣論
五種膈氣,指的是憂膈、恚膈、氣膈、寒膈、熱膈。憂鬱導致的膈氣,症狀是胸部滿悶,氣機阻塞,煩躁不安,津液運行不暢,吃不下東西,消瘦乏力。憤怒導致的膈氣,症狀是心窩部感到苦痛、脹滿,打嗝時感覺胃酸上涌,吃進的食物無法消化,心窩部痞塞不通,胃中積聚堵塞,大小便不暢。氣機阻滯導致的膈氣,症狀是胸脅部脹滿,咽喉阻塞不通,打嗝時聞到食物的臭味。寒邪導致的膈氣,症狀是心腹部脹滿,咳嗽、呃逆,膈肌以上部位感到寒冷,腹部腸鳴,吃進的食物無法滋養身體。熱邪導致的膈氣,症狀是臟腑有熱氣,五心煩熱,口舌生瘡,骨頭酸痛,四肢沉重,嘴唇乾燥,身體、頭面、手足發熱,腰背疼痛,胸部疼痛牽引到背部,水谷無法消化,吃不多,消瘦乏力。以上是五種膈氣的症狀表現。經書上說,陽脈虛弱導致的膈氣,指的是憂鬱、憤怒、寒邪、熱邪,這些都會導致氣機受損,傷及神氣。氣與神都屬於陽氣。
陽氣受損,就會導致陰陽失調,腑臟生病,病症積聚在胸膈之間,因此稱為膈氣。各種醫方對五種膈氣的解釋略有不同,但其病因都源於五種致病因素的損傷,所以稱為五膈氣。
3. 治五膈氣諸方
夫五膈氣者。一曰憂膈。二曰恚膈。三曰氣膈。四曰寒膈。五曰熱膈。出皆寒溫失宜。食飲乖度。或恚怒氣逆。思慮傷心。致使陰陽不和。胸膈痞塞。故名膈氣也。
治五膈氣。胸中煩滿。痞塞不通。心腹虛脹。心下結實。飲食不下。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一兩煨用皮),木香(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沉香(半兩),益智子(半兩去皮),桂心(半兩),檳榔(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蓽澄茄(半兩),赤茯苓(半兩),高良薑(半兩銼),白豆蔻(半兩去皮),白朮(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熱服。
治五膈氣噎悶。飲食不下。宜服半夏散方。
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木通(一兩銼),桂心(一兩),赤茯苓(二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檳榔(二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五膈氣噎。胸脅逆滿。每食即氣塞不通。前胡散方。
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一(二)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一兩),訶黎勒皮(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
治五膈氣。胸心氣滯。滿悶不通。宜服利膈散方。
郁李仁(四兩湯浸去皮了搗研如膏看多少入白麵滴水和溲硬軟得所擀作餅子於𨫼上爆令黃色,木香(半兩),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一兩煨用皮),甘草(一分炙微赤銼),桂心(半兩),麝香(半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麝香研令勻。不計時候。以生薑湯調下二錢。
治五膈氣。壅塞不通。木香散方。
木香(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訶黎勒(半兩煨用皮),桃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麝香(一分細研)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二錢。
治五膈氣。食飲不下。漸將羸瘦。桃花散方。
桃花(三兩當年者),檳榔(三兩),縮砂(二兩去皮),馬牙硝(二兩),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焙乾微炒)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日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
治五膈氣。胸中不利。臟腑壅滯。宜服通中散方。
牽牛子(一兩半微炒),檳榔(三分),桂心(一分),乾薑(一分炮裂銼),木香(一分)
白話文:
治五膈氣諸方
五膈氣分為五種:憂鬱導致的膈氣、憤怒導致的膈氣、氣機阻滯導致的膈氣、寒邪導致的膈氣、以及熱邪導致的膈氣。這些都是因為寒熱失調、飲食不節、或因憤怒、思慮過度傷心,導致陰陽失衡,胸膈阻塞不通而引起的,所以叫做膈氣。
訶黎勒散方(治五膈氣,胸中煩滿,痞塞不通,心腹虛脹,心下結實,飲食不下)
藥材:訶黎勒(一兩,煨過,用皮)、木香(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厚朴(三分,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烤至香)、沉香(半兩)、益智子(半兩,去皮)、桂心(半兩)、檳榔(半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後炙烤至微黃)、蓽澄茄(半兩)、赤茯苓(半兩)、高良薑(半兩,銼碎)、白豆蔻(半兩,去皮)、白朮(半兩)、前胡(一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烤至微紅,銼碎)。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溫服。
半夏散方(治五膈氣噎悶,飲食不下)
藥材: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木通(一兩,銼碎)、桂心(一兩)、赤茯苓(二兩)、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檳榔(二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稍溫服。
前胡散方(治五膈氣噎,胸脅逆滿,每食即氣塞不通)
藥材:前胡(一兩,去蘆頭)、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陳橘皮(一兩或二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桂心(一兩)、訶黎勒皮(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粗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入半片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辰,稍溫服。
利膈散方(治五膈氣,胸心氣滯,滿悶不通)
藥材:郁李仁(四兩,湯浸去皮後搗爛研成膏狀,視情況加入白麵,加水和成硬度適中的麵團,擀成餅狀,在鍋裡烘烤至黃色)、木香(半兩)、厚朴(半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烤至香)、肉豆蔻(半兩,去殼)、檳榔(半兩)、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後焙乾)、訶黎勒(一兩,煨過,用皮)、甘草(一分,炙烤至微紅,銼碎)、桂心(半兩)、麝香(半分,細研)。
用法:將以上藥材(除了麝香)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不拘時辰,用生薑湯調服二錢。
木香散方(治五膈氣,壅塞不通)
藥材:木香(一兩)、吳茱萸(半兩,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訶黎勒(半兩,煨過,用皮)、桃仁(半半兩,湯浸去皮尖,取雙仁,麩炒至微黃)、麝香(一分,細研)。
用法:將以上藥材(除了麝香)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麝香研磨均勻。不拘時辰,用熱酒調服二錢。
桃花散方(治五膈氣,食飲不下,漸將羸瘦)
藥材:桃花(三兩,當年採摘的)、檳榔(三兩)、縮砂(二兩,去皮)、馬牙硝(二兩)、吳茱萸(一兩,湯浸七遍後焙乾,微炒)。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每日不拘時辰,用熱酒調服一錢。
通中散方(治五膈氣,胸中不利,臟腑壅滯)
藥材:牽牛子(一兩半,微炒)、檳榔(三分)、桂心(一分)、乾薑(一分,炮裂,銼碎)、木香(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