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九 (1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九 (19)

1. 治癥瘕諸方

夫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虛冷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症。若病雖有結瘕。而可推移者名為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候其人發語。聲嘶挹舌。語而不出。此人食結在腹。其病寒。口中常有水出。四體洒洒常發瘧。飲食不能。常自鬱郁而痛。此食症病也。

診其脈。沉而中散者。寒食症也。脈弦緊而細症也。若在心下。則寸口脈弦緊。在胃管。則關上弦緊。在臍下。則尺中弦緊。診脈症法。左手脈橫。症在左。右手脈橫。症在右。又脈頭大在上。頭小在下。脈來遲而牢者。為病症也。腎脈小急。肝脈小急。心脈若數。皆為瘕。

寸口脈結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動。必死不治。

治癥瘕氣。腹脹痛。京三稜方。

京三稜(一兩微煨銼),柴胡(三分去苗),桔梗(一兩去蘆頭),木通(一兩銼),當歸(三分銼微炒),赤茯苓(三分),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赤芍藥(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郁李仁(三分湯浸去皮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四服。

治癥瘕久不瘥。令人不食。羸瘦少力。芎藭散方。

芎藭(一兩),桂心(一兩),川大黃(二兩銼碎微炒),鱉甲(二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京三稜(一兩微煨銼),檳榔(一兩)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一日三四服。

又方。

鱉甲(三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襴),桃仁(二百枚湯浸去皮尖雙仁以水三升生研濾取汁),京三稜(兩微煨銼)

上件藥。鱉甲三稜搗羅為末。先將桃仁水入鐺中。煎三五沸。次下藥搗。同煎至一升。漸漸入酒二升。熬如餳。收瓷盒中。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一匙。

治久積癥瘕發動。心腹疼痛不可忍。大黃丸方。

大黃(二兩銼碎微炒),天雄(一兩炮裂去皮臍),雄黃(半兩細研),麝香(二錢細研),硃砂(一分細研),胡椒(半兩),巴豆(十四枚去皮心炒令黃研以紙裹壓去油),京三稜(二兩微煨銼),檳榔(四兩),當歸(一兩銼微炒),桂心(一兩),木香(半兩),犀角屑(一兩),乾薑(半兩炮裂銼)

上件藥。搗羅為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清粥飲下七丸。

治癥瘕。心腹脹痛。胸膈煩悶。不欲飲食。四肢少力。木香丸方。

木香(三分),肉桂(三分去皺皮),大戟(二分銼碎炒微黃),京三稜(半兩微煨銼),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地霜(一分),乾漆(半兩搗碎炒令煙出),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膩粉(一錢),巴豆(半兩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

白話文:

這些醫學條目描述了古代治療癥瘕(一種腹部腫塊的疾病)的各種方法。

癥瘕的產生,多半是因為體內寒熱失調,飲食消化不良,以及臟腑功能虛弱造成的。如果這種病狀固定不動,就稱之為癥;若病狀雖然存在,但可以移動,就稱之為瘕。瘕的"假"字,指的是它可以移動,不是固定的。

當患者說話聲音嘶啞,語音不清,這可能是食物在腹部結塊造成的。患者可能感到寒冷,口中有口水不斷流出,身體常有發冷的感覺,好像得了瘧疾一樣。他們的食慾不佳,且經常感到腹部疼痛。這就是所謂的食癥。

從脈診來看,脈象沉而中散的,可能是寒食癥。脈象弦緊而細的,可能是癥。如果病變在心下,則寸口脈象會呈現弦緊;如果在胃部,則關上的脈象會呈現弦緊;如果在臍下,則尺中的脈象會呈現弦緊。診斷脈象時,左手脈橫表示癥在左側,右手脈橫表示癥在右側。脈頭大的表示病變在上方,脈頭小的表示病變在下方。脈搏遲緩且堅固的,可能是病症。腎脈和肝脈小而急,或者心脈跳動快速,都可能是瘕。

如果脈象結實且隱藏,表示腹部有癥,無法移動,這種情況是致命的,無法治癒。

接下來,條目列出了多種治療癥瘕的方劑,包括使用京三稜、柴胡、桔梗、木通、當歸、茯苓、陳皮、赤芍、鱉甲、郁李仁等草藥組成的藥方,以及使用大黃、天雄、雄黃、麝香、硃砂、胡椒、巴豆、檳榔、當歸、肉桂、木香、犀角屑、乾薑等藥材組成的藥丸。此外,還有使用硼砂、鱉甲、大黃、木香、肉桂、附子、巴豆、三稜、檳榔、乾薑、皁莢等藥材組成的藥丸,以及使用川烏頭、砒黃、巴豆、芫花、杏仁、麝香、黃丹、豬牙皁莢、自然銅等藥材組成的藥丸。這些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腹部腫塊、腹脹痛、胸膈煩悶、食慾不振、四肢無力、喘咳、腹部疼痛、食量減少、四肢乏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