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四十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四十六 (5)

1. 治氣嗽諸方

夫肺主於氣。若肺虛。則風寒入於經絡。而成咳嗽也。此皆由臟腑不調。陰陽痞塞。陽氣外虛。陰氣內積。邪冷之氣。上攻於肺。肺氣不足。為邪所搏。則嗽而多氣。故曰氣嗽。

治氣嗽。腸胃中痛。邪冷氣上攻。肺臟不調。宜服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兩半),熟乾地黃(一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三分),黃耆(三分銼),紫菀(三分去苗土),五味子(三分),木香(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當歸(三分銼微炒)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氣嗽。呼吸短氣。心胸不利。不思飲食。宜服乾薑散方。

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三分),白朮(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三分),木香(三分)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氣嗽。心胸滯悶。四肢不和。宜服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乾薑(三分炮裂銼),麻黃(三分去根節),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氣嗽。胸滿短氣。不欲飲食。宜服五味子散方。

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細辛(三分),乾薑(二分炮裂銼),紫菀(三分去苗土),麻黃(三分去根節),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氣嗽。心胸不利。少思飲食方。

乾薑(三分炮裂銼),紫蘇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三分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日三服。

治氣嗽。兼下焦虛憊。冷氣上攻。胸膈喘滿。不下飲食。宜服紫菀丸方。

紫菀(一兩去苗),貝母(一兩煨微黃),百部(一兩),款冬花(一兩),五味子(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射干(一兩),芫花根皮(一兩去土),紫蘇子(一兩微炒),乾薑(一兩炮裂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石英(二兩細研水飛過),鍾乳粉(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白話文:

肺主氣,若肺虛,則風寒入侵經絡,導致咳嗽。這些都是臟腑失調,陰陽阻塞,陽氣不足,陰氣積聚,寒邪之氣上犯肺部所致。肺氣不足,被邪氣侵襲,則咳嗽氣喘,故稱氣嗽。

治療氣嗽諸方:

一、治氣嗽、腸胃疼痛、寒邪上犯、肺臟失調:訶黎勒散方

訶黎勒皮(一兩半)、熟乾地黃(一兩)、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臍)、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桂心(三分)、黃耆(三分,銼)、紫菀(三分,去苗土)、五味子(三分)、木香(三分)、人參(三分,去蘆頭)、桃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當歸(三分,銼微炒)。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生薑半片、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

二、治氣嗽、呼吸急促、胸悶不適、食欲不振:乾薑散方

乾薑(半兩,炮裂銼)、桂心(半兩)、款冬花(半兩)、細辛(三分)、白朮(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銼)、附子(一兩,炮裂去皮臍)、五味子(三分)、木香(三分)。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

三、治氣嗽、胸悶、四肢不協調:人參散方

人參(一兩,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乾薑(三分,炮裂銼)、麻黃(三分,去根節)、桂心(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五味子(三分)、紫菀(三分,去苗土)、陳橘皮(三分,湯浸去白瓤,焙)。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

四、治氣嗽、胸悶氣短、食欲不振:五味子散方

五味子(一兩)、桂心(一兩)、甘草(三分,炙微赤,銼)、細辛(三分)、乾薑(二分,炮裂銼)、紫菀(三分,去苗土)、麻黃(三分,去根節)、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半水,加棗二枚,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

五、治氣嗽、胸悶不適、食欲不振:少思飲食方

乾薑(三分,炮裂銼)、紫蘇子(一兩,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三分,去蘆頭)、杏仁(三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 將以上藥物粗略研磨成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杯半水,加棗二枚,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一日三次。

六、治氣嗽、下焦虛弱、寒邪上犯、胸悶氣喘、食欲不振:紫菀丸方

紫菀(一兩,去苗)、貝母(一兩,煨微黃)、百部(一兩)、款冬花(一兩)、五味子(一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射干(一兩)、芫花根皮(一兩,去土)、紫蘇子(一兩,微炒)、乾薑(一兩,炮裂銼)、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白石英(二兩,細研水飛過)、鍾乳粉(二兩)、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加煉蜜揉搓五百至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粥送服,一日三次。

七、治氣嗽不止、下焦風寒上犯肺部、胸悶氣短、四肢乏力、食欲不振、虛損:熟乾地黃散方

熟乾地黃(二兩)、桂心(一兩)、山茱萸(一兩)、五味子(一兩)、肉蓯蓉(一兩,酒浸一夜,銼去皺皮,炙乾)、丹參(一兩)、澤瀉(一兩)、甘草(一兩,炙微赤,銼)、鍾乳粉(一兩)、白茯苓(二兩)。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加煉蜜揉搓三百至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一日三次。

八、治氣嗽、胸悶不適、氣喘:杏仁煎方

杏仁(五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五味子(二兩,研磨成細粉)、白蜜(五合)、酥(二合)、生薑汁(一合)、貝母(二兩,煨微黃研磨成細粉)、紫蘇子(三兩,加水五合研磨取汁)。 先將杏仁研磨成膏狀,再與其他藥物混合煎煮至稠。不限時間,每次服用一茶匙,含化咽下。

**(註:以上劑量單位皆為傳統中藥劑量單位,現代使用請諮詢專業中醫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