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隱、陳昭遇等

《太平聖惠方》~ 卷第九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十九 (1)

1. 針經序

夫針術玄奧。難究妙門。歷代名工。恆多祖述。蓋指歸有異。機要互陳。或隱秘難明。或言理罔盡。或義博而詞簡。或文贍而意疏。背軒後之聖文。失歧伯之高論。致俾學者。莫曉宗源。今則採摭前經。研覆至理。指先哲之未悟。違古聖之微言。總覽精英。著經一卷。斯經也。

窮理盡性。通幽洞玄。陳穴道而談通。指病源而咸既。用昭未悟。以導迷津。傳示將來。庶期悠遠者爾。

白話文:

針灸術高深奧妙,難以探究其精妙之處。歷代有名的針灸高手,常常繼承前人的理論。但是,他們的見解不同,運用手法也不同。有的隱晦難懂,有的道理說得不全面,有的意思廣泛但語言簡潔,有的文字華麗但意境空洞。這些都違背了軒轅氏的經典著作,偏離了《黃帝內經》的精闢論述。導致後人學習針灸,無法明白其根本。現在我採擷歷代經典著作,深入探討其中道理,指出前人未曾瞭解的奧祕,闡明古人未曾說出的真諦。綜觀精華,編成一本著作。這部著作,

夫黃帝正經者。是先聖之遺教。及後人之令範。是以先明流注孔穴。靡不指名其原。若或苟從異說。恐乖正理之言。其十二經脈者。皆有俞原手足。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營指節。內連臟腑。故經云。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

白話文:

黃帝的《內經》是聖人的傳承和後人的規範。所以它明確地指出經脈的流注和穴位,沒有不詳細說明它們的來源的。如果隨意遵循不同的說法,恐怕會違背正確的道理。《內經》所說的十二經脈,都有它們在四肢的原點,是陰陽交匯,血氣流動的地方。它們在體外運行到手指和腳趾,在體內連接臟腑。所以經文說,手上的三條陽經脈從手到達頭部;手上的三條陰經脈從手到達胸部;足上的三條陽經脈從足到達頭部。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是謂日夜循環。陰陽會合。又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緣春夏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是以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乃引持之陰也。

白話文:

足三陰經的脈絡,從腳延伸到胸部。這稱為「日夜循環」,陰陽氣血相會。又說,在春夏季節,針灸時針刺得淺一些;在秋冬季節,針刺得深一些。這是因為在春夏季節,陽氣上升,人體氣血也上升,所以針刺時應該淺一些。在秋冬季節,陽氣下降,人體氣血也下降,所以針刺時應該深一些。因此,在春夏季節各取一陰經,在秋冬季節各取一陽經。但是,在春夏季節溫和的時節,一定要取一陰經,一開始下針時扎得深一些,到達腎肝部位後取得氣血,這就引導出陰經。

秋冬寒必致一陽者。乃初納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者也。凡孔穴流注。所出為井。所流為營。所注為俞。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此針之大法也。春刺井。夏刺榮。仲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

白話文:

冬天寒冷時,必定會傷及人體的陽氣。所以,針灸時要淺刺浮針,直到針感到達心肺部位,引出體內陽氣。這就是「春夏必定傷及陰氣,秋冬必定傷及陽氣」的原因。

所有穴位與經絡之間有相互流注的關係。氣血從井穴流出,經過榮穴,灌注俞穴,流過原穴,循行經穴,最後進入合穴。這是針灸的基本原則。

根據這個原則,針灸治療應在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的穴位:春季刺井穴,夏季刺榮穴,仲夏季刺俞穴,秋季刺經穴,冬季刺合穴。

肺。出少商為井。手太陰脈也。流於魚際為營。注於大泉為俞。過於列缺為原。行於經渠為經。入於尺澤為合。

心。出少衝為井。手少陰脈也。流於少府為營。注於神門為俞。過於通理為原。行於靈道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白話文:

肺:從少商穴開始,是手太陰肺經的第一個穴位,然後血液在魚際穴轉換成為營氣,在大泉穴注入成為輸穴,經過列缺穴成為原穴,再沿著經渠穴進行,最後進入到尺澤穴完成合穴。 心:從少衝穴開始,是手少陰心絞痛經的第一個穴位,然後血液在少府穴轉換成為營氣,在神門穴注入成為輸穴,經過通理穴成為原穴,再沿著靈道穴進行,最後進入到少海穴完成合穴。

心包絡脈。手厥陰之脈也。出於中衝為井。流於勞宮為營。注於大陵為俞。過於內關為原。行於間使為經。入於曲澤為合。

白話文:

心包絡經脈,屬於手厥陰經。從中衝穴開始,是井穴。流經勞宮穴是營穴。注入大陵穴是俞穴。經過內關穴是原穴。繼續向下走到間使穴是經穴。進入曲澤穴是合穴。

大腸。出於商陽為井。手陽明脈也。流於二間為營。注於三間為俞。過於合谷為原。行於陽谿為經。入於曲池為合。

白話文:

大腸經。起源於手大拇指食指之間的商陽穴,屬於手陽明經脈。

流經肩部兩側的二間穴為營。

匯聚於肩胛骨內側的三間穴為俞。

通過合谷穴為原。

沿著陽谿穴走行為經。

進入曲池穴為合。

三焦出於關衝為井。手少陽脈也。流於腋門為營。注於中渚為俞。過於陽池為原。行於支溝為經。入於天井為合。

白話文:

三焦系統的原氣起源於關衝穴,即手少陽三焦經的原穴。

三焦經氣流向腋窩,形成營氣。注入中渚穴,為俞穴。

再流經陽池穴,為原穴。沿著支溝(前臂外側)走向,為經脈。

最後進入天井穴,為合穴。

小腸。出於少澤為井。手太陽脈也。流於前谷為營。注於後溪為俞。過於腕骨為原。行於陽谷為經。入於少海為合。

白話文:

小腸經:

  • 井穴:少澤穴
  • 手太陽經,流經前谷穴成為營分,注入後溪穴為俞穴。
  • 過腕骨為原穴
  • 在陽谷穴運行,稱為經絡。
  • 入少海穴為合穴。

足三陽三陰穴流注者。

胃。出厲兌為井。足陽明脈也。流於內庭為營。注於陷谷為俞。過於衝陽為原。行於解谿為經。入於三里為合。

白話文:

足部三陽經和三陰經穴位的流注處。

胃經從厲兌穴開始,這是足陽明經的井穴,流至內庭穴為營穴,經過陷谷穴為俞穴,通過衝陽穴為原穴,行至解谿穴為經穴,進入三里穴為合穴。

膽。出竅陰為井。足少陽脈也。流於俠谿為營。注於臨泣為俞。過於丘虛為原。行於陽輔為經。入於陽陵泉為合。

白話文:

膽。出竅後,膽經陰脈循行至井穴。屬於足少陽膽經。體表循行至俠谿穴為營,內注臨泣穴為俞,過丘虛穴為原,行於陽輔穴為經,入陽陵泉穴為合。

膀胱。出於至陰為井。足太陽脈也。流於通谷為營。注於束骨為俞。過於京谷為原。行於崑崙為經。入於委中為合。

白話文:

膀胱經

  • 起源於足小趾內側,稱為「井穴」。
  • 屬於足太陽經脈。
  • 經過「通谷穴」成為營分。
  • 注入「束骨穴」成為俞穴。
  • 經過「京谷穴」成為原穴。
  • 沿著「崑崙穴」行經成為經脈。
  • 進入「委中穴」與其他經脈交會。

脾。出隱白為井。足太陰脈也。流於大都為營。注於太白為俞。過於公孫為原。行於商丘為經。入於陰陵泉為合。

肝。出大敦為井。足厥陰脈也。流於行間為營。注於大沖為俞。過於中封為原。行於中都為經。入於曲泉為合。

白話文:

脾經:從腳內踝上的「隱白」穴開始,為「井穴」。屬於足太陰經脈。流經腳踝內側的「大都」穴,為「營穴」。抵達腳內踝後方的「太白」穴,為「俞穴」。經過腳背的「公孫」穴,為「原穴」。流經小腿內側的「商丘」穴,為「經穴」。進入小腿內側的「陰陵泉」穴,為「合穴」。

腎。出湧泉為井。足少陰脈也。流於然谷為營。注於太谿為俞。過於水泉為原。行於復溜為經。入於陰谷為合也。

白話文:

腎。水液從湧泉穴湧出,猶如井水。此穴屬於足少陰經。水液流到然谷穴,在此積聚形成營。流入太谿穴,此穴為俞穴。經過水泉穴,此穴為原穴。沿著復溜穴流動,此穴為經穴。最終進入陰谷穴,此穴為合穴。

又云。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氣。調氣之方者。必在陰陽。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也。夫用針刺者。須明其孔穴。補虛瀉實。送堅付軟。

白話文:

另有說法:如果能理解迎隨之氣,就能調整氣息。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的變化中。所謂的「迎隨」是指理解營衛之氣的運行,以及經脈的往來,順應其變化而治療疾病。因此,稱為「迎隨」。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的變化之中,是指要理解內在、外在和表面、裡面的變化,順應陰陽變化而調整氣息。因此,說「調整氣息的方法一定在於陰陽之中」。使用針灸時,必須清楚理解針刺的穴位,針對虛證施予補針,實證施予瀉針,治療堅硬部位時施予軟針。

以急隨緩。營衛常行。勿失其理。故經云。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而後瀉。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然是正經自生其病。不中他邪。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白話文:

針對證狀處理,要先處理緊急的,再處理緩慢的。營氣和衛氣要保持正常運行,不要違反自然規律。經典上說:「虛弱就要補,實熱就要瀉。」既不虛弱也不實熱,就要根據經絡來調治。但虛弱就要補虛弱經絡的母經,實熱就要瀉實熱經絡的子經。而且應該先補後瀉。既不虛弱也不實熱,就要根據經絡來調治。這是因為正經本身生出了疾病,沒有受到其他邪氣的影響,因此應該回到經絡本身來治療。所以說「根據經絡來調治」。

又云。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捻。按所針營俞之處。候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於衛。刺衛無傷於營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認為:東方屬木屬實,西方屬金屬虛;要瀉南方屬火,補北方屬水。不過,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因為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欲實應以金平之;火欲實應以水平之;土欲實應以木平之;金欲實應以火平之;水欲實應以土平之。東方屬肝,由此可知肝臟屬實;西方屬肺,由此可知肺臟屬虛。瀉南方補北方,南方屬火。 又云。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者。然是金木水火土。當互相平也。緣東方木。西方金。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者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者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補北方者。南方火。

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火是木的兒子,北方屬水。水是木的母親,水可以剋制火。兒子能使母親充實,母親能使兒子虛弱。所以瀉火補水,目的是不讓金屬能順利砍伐樹木。經書上說:不能治療虛弱,其他就不用問了。這句話就是這個道理。

又曰。夫言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針實者以右手持針。左手捻按開針穴以瀉之。虛者以左手閉針穴以補之。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是謂針容一豆。補瀉之理也。

白話文:

另有一種說法,所謂「氣實」就是熱,「氣虛」就是寒。對於「氣實」的情況,治療時右手持針,左手捏壓,打開針孔放血。而對於「氣虛」的情況,治療時左手堵住針孔來補充氣血。補瀉的時機,要順應患者氣息的出入,這就是所謂「針容一豆」,也就是補瀉的道理。

又云。虛者徐而疾。實者疾而徐。徐即是瀉。疾即是補。補瀉之法。一依此也。下針之時。掐取穴。置針於營上三十六息。以左手掐穴令定。法其地不動。右手持針。象其天而運轉也。於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針。右手存息捻針。左手掐穴。可重五兩以來。計其針。如轉如不轉。

白話文:

古醫書上還說:虛症要用緩和的針法,實症要用快速的針法。所謂「緩」就是洩,所謂「疾」就是補。補瀉的方法,都依照這個原則。行針時,掐住穴位,把針刺入肌肉下 36 息。用左手掐住穴位,讓它保持固定,不動搖。右手持針,像天體運行一樣旋轉。在這 36 息中,要保證針刺入得穩。左手加重掐穴的力度,可達 5 兩,觀察針的動態,看其是否在旋轉。

徐徐下之。若覺痛。即可重二兩。若不覺。以經下之。入人營至衛。至病得氣。如鮪魚食釣。即得其病氣也。量其輕重。以經取之。名曰疾徐者。至病即得氣。欲出針時。子午緩緩而出。令引病氣不絕。名曰徐也。既引氣也。一向無補。名之曰瀉。問曰。凡下針時。若為是好。

白話文:

用針時,要緩緩刺入。如果感覺疼痛,可以加重兩分力。如果沒有感覺,就用針經刺入,使針刺入經絡後,達到衛氣的地方,接觸到病氣。就像鮪魚吃魚鉤一樣,針一刺入就能接觸到病氣。然後根據病氣的輕重,用針柄把它取出來。這種針法叫做「疾徐」,就是說針刺入後,立即就能接觸到病氣。當要拔出針時,應該在子午時分緩緩拔出,讓病氣不斷地被引出。這種針法叫做「徐」。針刺既能引出病氣,又沒有補充,所以叫做「瀉」。請問:每次刺針時,怎樣做纔是最好的?

答曰。徐徐下之。堅持為實。凡下針。先須持針堅得安穩。不用飲食。亦不用空肚。如患人慾針。針者有乘車來者。有步行來者。如人行十里許。須令坐息安神定氣。乘車者如人行三里許。悉人嘿嘿而不言。安心大坐。候氣脈安定。乃可下針。

白話文:

答:針灸治療應徐緩而下。堅持不懈就能見效。凡是針灸,先要握針握得牢固穩妥。不必進食,也不必空腹。如果病人想扎針,有人是乘車前來的,有人是步行的。像步行十里左右的情況,要讓人坐下休息,安神定氣。乘車的人像是步行三里左右的距離。所有人都要保持安靜,安心端坐。等到氣脈平和,就可以扎針了。

又云。夫針之者。不離身心。口如銜索。目欲內視。消息氣而不得妄行針。針入一分。知天地之氣。針入二分。知呼吸之氣。針入三分。知逆順之氣。針皮毛者無傷肌肉。針肌肉者無傷筋脈。針筋脈者無傷骨髓。針骨髓者無傷諸絡。東方甲乙木。主人筋膜。南方丙丁火。主人血脈。

白話文:

另外說,針灸治療時,離不開身心合一。嘴裡咬著繩索一樣,眼睛向下看。根據氣的變化用針,不能隨意下針。針刺入一分,就知道天地之氣。針刺入二分,就知道呼吸之氣。針刺入三分,就知道逆順之氣。針刺皮毛,不會傷及肌肉。針刺肌肉,不會傷及筋脈。針刺筋脈,不會傷及骨髓。針刺骨髓,不會傷及各個脈絡。東方的甲乙木,主宰筋膜。南方的丙丁火,主宰血脈。

西方庚辛金。主人皮毛。北方壬癸水。主人骨髓。中央戊己土。主人肌肉。針傷筋膜者。令人愕視失魂。針傷血脈者。令人煩亂失神。針傷皮毛者。令人上氣失魄。針傷骨髓者。令人呻吟失志。針傷肌肉者。令人四肢不收。失智也。刺若中心。一日死。刺若中肝。五日死。刺若中腎。

白話文:

西方庚、辛屬金,對應人體的皮毛。

北方壬、癸屬水,對應人體的骨髓。

中央戊、己屬土,對應人體的肌肉。

針刺傷及筋膜,會讓人目瞪口呆、神魂失守。

針刺傷及血脈,會讓人心煩意亂、神志不清。

針刺傷及皮毛,會讓人頭暈目眩、失魂落魄。

針刺傷及骨髓,會讓人呻吟哀嚎、意志消沉。

針刺傷及肌肉,會讓人四肢不聽使喚、失去理智。

針刺中心,會導致一日死亡。

針刺中心肝,會導致五天死亡。

針刺中心腎,會導致死亡。

六日死。刺若中肺。三日死。刺若中脾。十日死。刺若中膽。一日半死。又云。無刺大醉。無刺大怒。無刺大勞。無刺大飽。無刺大飢。無刺大渴。無刺大驚。以上古之深誡也。

白話文:

黃帝又問歧伯說:「我聽說有九種針,它們與天地四時、陰陽相應。希望能聽到它們的方法,傳給後世。」 又黃帝問歧伯曰。余聞九針之名。上應天地四時陰陽。願聞其方。傳於後代。歧伯對曰。九針者。一曰鑱針。二曰圓針。三曰鍉針。四曰鋒針。五曰䤵針。六曰圓利針。七曰毫針。八曰長針。九曰大針。此是九針之名。九針所應。一天。二地。三人。四時。五音。六律。七星。

歧伯回答說:「九種針的名稱是:

1. 鑱針

2. 圓針

3. 鍉針

4. 鋒針

5. 䤵針

6. 圓利針

7. 毫針

8. 長針

9. 大針

它們與以下事物相應:

1. 天

2. 地

3. 人

4. 四時

5. 五音

6. 六律

7. 七星

白話文:

歧伯回答說:「九種針的名稱分別是:

  1. 鑱針
  2. 圓針
  3. 鍉針
  4. 鋒針
  5. 䤵針
  6. 圓利針
  7. 毫針
  8. 長針
  9. 大針

它們分別對應著:

  1. 四時
  2. 五音
  3. 六律
  4. 七星」

八風。九野。人之身形示應之也。各有所宜。人皮應天。人肉應地。人脈應人。人筋應四時。人聲應音。人陰陽合氣應律。人齒面目應星。人出入氣應風。人九竅三百六十五絡應九野。故一針皮。二針肉。三針脈。四針筋。五針骨。六針調陰陽。七針益精。八針除風。九針通九竅。

白話文:

八方之風和九方之地,都體現在人體形狀的表現上。不同的部位對應著不同的作用。皮對應天,肉對應地,脈對應人,筋對應四季,聲音對應音律,陰陽氣血結合在一起對應律數,牙齒和麪部對應星體,出入的氣息對應風,人體的九個孔竅和三百六十五條經絡對應九方之地。因此,針灸療法中,一針刺在皮上,二針刺在肉上,三針刺在脈上,四針刺在筋上,五針刺在骨上,六針調整陰陽平衡,七針增益精氣,八針祛除風氣,九針疏通九個孔竅。

除三百六十五節氣。此之謂各有所立也。黃帝問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日有長短。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實呿吟。敢問其方。歧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白話文:

除了三百六十五個節氣之外,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黃帝問道:人有形體,離不開陰陽。天地之氣結合,形成九個區域,分為四季。月亮有大有小,太陽有長有短。萬物一起出現,數量無法計量。虛實交替,請問其中的規律是什麼?歧伯回答說:木遇金就會被砍伐,火遇水就會熄滅,土遇木就會疏通,金遇火就會熔化,水遇土就會阻塞。萬物都是如此,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知之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

白話文:

因此,針灸有五項重要的技能,一般民眾並不知道這些技能。

一、調整精神狀態 二、瞭解養生之道 三、辨別毒藥與良藥 四、製作不同大小的鍼具 五、診斷臟腑氣血

這五種技能必須同時具備,並且各有優先順序。

然而,如今的醫術已經衰落。醫生只知道虛證就補,實證就瀉,這些方法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如果能遵循自然規律,根據病人的情況調整治療,就像迴音一樣應和,就像影子一樣追隨,那麼就不需要鬼神之說。

獨來獨往。黃帝曰。願聞其道。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

白話文:

專心致志,不分心。黃帝說:希望能聽一聽這個道理。歧伯說:所有針灸的真諦,必須先調養精神。五臟已經安穩,九候已經準備妥當,然後纔拿起針來。看不到各種脈象,聽不到各種不詳的徵兆。內外協調,不要輕易動手。可以順應針灸的時機,然後施針於人。人的身體有虛有實,五虛之處不要靠近,五實之處不要遠離。等到合適的時機下手,不容得眨眼的時間。手動如做農活,針灸平穩均勻。專注凝神,觀察適當的變化。這叫做神乎其神。

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黃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歧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深淺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今列孔穴圖經於後者也。

白話文:

無法得知它的形狀。看到它振翅的樣子。看到它飛翔的樣子。知道它飛翔,但是不知道它是什麼。蹲伏著像拉滿的弩,彈射時有如弓弦發射。黃帝說:刺虛要掌握實處,刺實要掌握虛處。經氣已經到達,小心守護,不要錯失。深淺由心志控制,無論遠近都一樣。就像面對深淵,手要像握住猛虎。精神專注,不要被雜念幹擾。現在把各個穴孔圖經列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