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禎

《御藥院方》~ 卷十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8)

1.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或抓頭揉目,或頭焦筋青,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並皆治之。

使君子(二兩,用仁),丁香,木香,厚朴(薑製),沒食子,胡黃連,肉豆蔻(以上各一兩),蘆薈,麝香(研。各一錢)

上件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五丸,米飲湯送下,食前。

白話文:

使君子丸

這個藥方用來治療小兒五疳(指小兒因營養不良引起的五種病症),症狀可能表現為抓頭揉眼睛,或是頭皮乾燥焦黃、青筋暴露,經常腹瀉,病情拖久了都沒好,反而越來越消瘦,這些情況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藥方組成: 使君子(二兩,使用種仁),丁香,木香,厚朴(用生薑炮製過),沒食子,胡黃連,肉豆蔻(以上各一兩),蘆薈,麝香(磨成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全部磨成細末,用煮熟的米飯搓成丸子,大小像黍米一樣。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2. 瀉青丸(又名渴肝丸,減大黃)

治小兒肝臟實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目內青者,或臟腑泄瀉諸藥不能止者,以致脾胃久虛,並宜服之。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膽(焙乾),川芎,山梔子仁,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用三十丸。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

白話文:

瀉青丸(又名渴肝丸,減大黃)

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兒肝臟實熱的病症,症狀表現為:小孩會用手去摸或抓衣領、胡亂地抓東西,眼睛直愣愣地看著前方但不抽搐,如果心裡感到煩熱就會抽搐,身體會反弓僵直,眼睛會頻繁地眨動或是眼白呈現青色,或者是因為臟腑泄瀉,吃了很多藥都無法止住腹瀉,導致脾胃長時間虛弱,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此藥。

藥材成分包含:當歸(去除蘆頭,切片後烘乾秤重)、龍膽(烘乾)、川芎、山梔子仁、大黃(用濕紙包裹後煨烤)、羌活、防風(去除蘆頭,切片後烘乾秤重),每一味藥材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三十顆藥丸。每次服用半顆到一顆,用煎好的竹葉湯,加上少許砂糖以溫水化開後服用。

3. 全蠍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掣瘛瘲,痰實壅塞,胸膈不利。

全蠍(十一個),硃砂(研),干煙脂(各一錢),薄荷(四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乳汁調下。

白話文:

這個方劑名為「全蠍散」,是用來治療小兒急性或慢性驚風,症狀有抽搐、肢體顫抖,以及痰液阻塞、胸膈不適等情況。

藥方組成:全蠍(十一隻),硃砂(磨成粉),干煙脂(各一錢),薄荷(四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錢,用母乳調和後服用。

4. 阿膠散

治小兒肺氣虛怯,唇內色悶,亂氣粗喘,促哽氣,長出氣,皆肺虛損故也,宜補之。

阿膠(二兩半,麩炒),黍黏子(焙),甘草(炒。各一分),馬兜鈴(半兩),糯米(一兩,炒),杏仁(七個,去皮尖)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服,食後。

白話文:

治療小孩肺氣虛弱,嘴唇內側顏色暗沉,呼吸紊亂、粗重喘息,呼吸急促哽咽,常常長長地吐氣,這些都是因為肺虛損的緣故,應該要補養它。

使用阿膠(二兩半,用麩皮炒過),黍黏子(烘焙過),甘草(炒過,各一分),馬兜鈴(半兩),糯米(一兩,炒過),杏仁(七個,去皮尖)。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去除藥渣後服用,在飯後服用。

5. 菖蒲煎丸

治小兒肺氣壅實,咳嗽痰涎,喘鳴肩息。

人參,石菖蒲,款冬花,桂心,紫菀茸(以上各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煎糯米湯化下,食後服。

白話文:

治療小兒肺部氣機阻塞,導致咳嗽痰多,呼吸急促有喘鳴聲,肩膀也跟著聳動。

使用人參、石菖蒲、款冬花、桂心、紫菀茸(以上各取一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每兩藥粉製作成三十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煎煮過的糯米湯化開後服下,在飯後服用。

6.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吐瀉之後,腹中疼痛,氣不和,煩渴引飲不止,及傷寒下後,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愈佳,常多煎下,代水飲之,及諸虛煩渴津液枯少者,並宜服之。

葛根(二兩),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葉,甘草(炙。各半兩),木香(三錢)

上件藥,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時時飲服。

御藥院昉於宋有勾當官,有典,有藥童,掌按驗秘方,以時和藥,以進御及供奉禁中之用。金元因之,蓋唐尚藥局也。此書不題撰人姓名。按翰林學士高鳴序云: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求其遺亡而附益之。《元史》許國禎傳:世祖即位,錄前勞,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

壬寅元太宗十四年,此時未建年號,乃宋淳祐三年也。由此觀之,其書系於元太宗朝諸醫官所集。高序成乎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許遷禮部尚書在至元十二年,乃知所謂許公者,為國禎無疑矣。又按:《政和本草》中收《御藥院方》者十餘道,今考諸此書無一所見,而《宋·藝文志》馬氏經籍考俱不載其目。蓋宋舊有《御藥院方》,而佚已久矣。

徐東皋於《古今醫統》中引此書方藥,而於採摭書目則云:宋太宗朝無名氏集,抑攻核之不審也。元人方書李明之、羅天益、王好古、危亦林、薩德彌實、李仲南、孫允賢等之外,流傳未廣。此乃輯宋末金源諸方者,頗備亦寶,架中不可欠之書也。壬子夏日,借抄於佐伯候高標紅粟齋,因記其後爾。

是歲重九,丹波元簡廉夫書寬政初元,國家布維新之政,再修學校,而令朝士志於醫者入學焉。乃課講習,使長於技者代辨診脈、論病證、講方書,而學者皆孳孳有所進。云:既有學政,則又不可以不廣貯其書也。於是乎,所謂秘於帳、藏於山之書,亦無日不至焉。佐伯候有鄴候之好,其富典籍聞於海內。

藏中有元《御藥院方》,法眼多紀君氣而謄之。余從而借讀之,多備所未聞之方,乃知彼時典藥者,承詔集之,以考異同,無所不搜也。既得斯書,又思公之。因僦工而上木,授之海內學醫者,觀斯多方,庶乎有補。於政化之萬一云爾。戊午仲冬,醫官法眼千賀芳久識上《御藥院方》十一卷,仿乾隆聚珍之式,擺字刷印,凡二百五十部,以廣其傳。原本舛錯不遑僂指,今釐訂其可考者,以待後之君子爾。

白話文:

錢氏白朮散

這個藥方是用來治療小孩在吐瀉之後,肚子疼痛、腸胃不適、煩躁口渴、不停喝水的情況;也適用於傷寒病發汗後,胃裡虛弱發熱、喝水沒力氣,需要生發胃中津液時。多服用這個藥效果會更好,可以常常多煎煮一些,當作水來喝。另外,對於各種虛弱引起的煩渴,以及體內津液不足的情況,也都很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藥材組成:

葛根(二兩),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葉、炙甘草(各半兩),木香(三錢)

服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杯,煎煮到剩下七分,濾掉藥渣,放溫後隨時飲用。

關於本書的背景:

御藥院這個機構,在宋朝時就有設置勾當官、典吏和藥童,負責審查和驗證宮廷的祕方,並按照時令調配藥物,進獻給皇帝和宮廷使用。金朝和元朝也沿用了這個制度,基本上就是唐朝的尚藥局。這本書沒有署名作者。根據翰林學士高鳴的序言所述,太醫提點榮祿許公,與幾位同僚一起,從御藥院在壬寅年刊印的藥方書板中,校正了錯誤,補全了缺漏,並補充了遺漏的部分。《元史》中記載,許國禎在世祖即位後,因功被授予榮祿大夫,並擔任提點太醫院的職務。

壬寅年是元太宗十四年,當時還沒有建立年號,相當於宋朝的淳祐三年。由此可知,這本書是元太宗時期,由多位醫官共同編纂的。高鳴的序言寫成於至元四年,距離壬寅年有二十五年。許國禎後來升任禮部尚書是在至元十二年,因此可以確定,序言中提到的許公,就是指許國禎。此外,《政和本草》中收錄了十餘條《御藥院方》,但這本書中卻完全沒有收錄,而《宋史·藝文志》和馬氏《經籍考》也都沒有記載這本書,可見宋朝原本有的《御藥院方》,早已遺失了。

徐東皋在《古今醫統》中引用了這本書的藥方,但在摘錄書目時,卻說是宋太宗時期的無名氏所撰,顯然考證不夠嚴謹。元朝的醫書,除了李明之、羅天益、王好古、危亦林、薩德彌實、李仲南、孫允賢等人的著作外,流傳並不廣泛。這本書收集了宋朝末年和金朝的許多藥方,相當完整,是一本值得珍藏的醫書。壬子年夏天,我從佐伯候高標紅粟齋借抄了這本書,因此記錄下這些文字。

這年重陽節,丹波元簡廉夫書寫道:寬政初年,國家推行維新政策,再次整修學校,並鼓勵朝廷官員中對醫學有興趣的人進入學習。朝廷要求老師們講授醫學知識,讓擅長醫術的人講解脈象、疾病的證候和藥方,讓學生們都能不斷進步。既然有了學校的教學,就不能不廣泛收集醫書。因此,那些被祕藏或隱藏的書籍,也陸續被發現。佐伯候有像鄴侯一樣愛好書籍的習慣,他收藏的典籍在海內外都很有名。

他的藏書中有元朝的《御藥院方》,法眼多紀君看到後就謄抄了一份。我借來閱讀後,發現其中有許多我從未聽過的藥方,這才知道當時負責藥品的人,奉詔收集了許多藥方,以便比較異同,可謂無所不搜。既然得到了這本書,就想著要把它公諸於世。於是,我請人將書刻印成版,傳授給天下學醫的人,希望這些藥方能對醫學發展有所幫助。這也是對國家政教的一點貢獻。戊午年仲冬,醫官法眼千賀芳久謹記,將這套《御藥院方》十一卷,仿照乾隆聚珍版的方式,排版印刷,共印製了二百五十部,以便廣泛流傳。原本錯漏之處很多,無法一一列舉,現在經過整理校訂,希望可以供後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