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禎

《御藥院方》~ 卷十一 (18)

回本書目錄

卷十一 (18)

1.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或抓頭揉目,或頭焦筋青,下痢頻多,久而不痊,轉甚羸瘦,並皆治之。

使君子(二兩,用仁),丁香木香厚朴(薑製),沒食子胡黃連,肉豆蔻(以上各一兩),蘆薈麝香(研。各一錢)

白話文:

使君子(兩百克,使用種子),丁香(一百克),木香(一百克),厚朴(用薑加工,一百克),沒食子(一百克),胡黃連(一百克),肉豆蔻(一百克),蘆薈(一百克),麝香(研磨後,各十五克)

上件為細末,粟米飯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五丸,米飲湯送下,食前。

白話文:

前一個藥方中,用細小的粟米飯捏成丸子,大小像黍米。每次服用 15 粒丸子,用米湯送服,在飯前服用。

2. 瀉青丸(又名渴肝丸,減大黃)

治小兒肝臟實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目內青者,或臟腑泄瀉諸藥不能止者,以致脾胃久虛,並宜服之。

白話文:

治療小兒肝火旺盛,用手去探尋衣領或亂捻東西,眼睛直視不抽搐,感覺心臟發熱才會抽搐,身體向後彎曲僵直,眼睛不停眨動或眼內發青,或臟腑腹瀉多種藥物都無法遏止,導致脾胃虛弱已久,都適合服用此藥。

當歸(去蘆頭,切,焙秤),龍膽(焙乾),川芎,山梔子仁,大黃(濕紙裹煨),羌活防風(去蘆頭,切,焙。秤各一兩)

白話文:

當歸(去除蘆頭,切片,烘烤、稱重),龍膽(烘乾),川芎,山梔子仁,大黃(用濕紙包裹,煨製),羌活,防風(去除蘆頭,切片,烘烤。各稱重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用三十丸。每服半丸至一丸,煎竹葉湯,同沙糖溫水化下。

白話文:

把它磨成細粉,與蜂蜜混合製成小丸子,每兩劑量約 30 顆。每次服用半顆到一顆,以竹葉湯煎煮,加糖或溫水送服。

3. 全蠍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搐掣瘛瘲,痰實壅塞,胸膈不利。

全蠍(十一個),硃砂(研),干煙脂(各一錢),薄荷(四錢)

白話文:

全蠍(11 隻),硃砂(研磨成粉),乾煙草油(各 1 錢),薄荷(4 錢)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乳汁調下。

4. 阿膠散

治小兒肺氣虛怯,唇內色悶,亂氣粗喘,促哽氣,長出氣,皆肺虛損故也,宜補之。

阿膠(二兩半,麩炒),黍黏子(焙),甘草(炒。各一分),馬兜鈴(半兩),糯米(一兩,炒),杏仁(七個,去皮尖)

白話文:

阿膠(50 公克,炒過) 黍黏子(烘焙) 甘草(炒過。各 2.5 公克) 馬兜鈴(12.5 公克) 糯米(25 公克,炒過) 杏仁(7 顆,去皮和尖端)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服,食後。

5. 菖蒲煎丸

治小兒肺氣壅實,咳嗽痰涎,喘鳴肩息。

人參石菖蒲款冬花,桂心,紫菀茸(以上各一錢)

白話文:

人蔘、石菖蒲、款冬花、桂心、紫菀茸(以上各 6 公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煎糯米湯化下,食後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入蜂蜜製成藥丸,每兩分量製作成三十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煮糯米的水溶解後吞服,於飯後服用。

6. 錢氏白朮散

治小兒吐瀉之後,腹中疼痛,氣不和,煩渴引飲不止,及傷寒下後,胃中虛熱,飲水無力,當生胃中津液,多服愈佳,常多煎下,代水飲之,及諸虛煩渴津液枯少者,並宜服之。

白話文:

在治療小兒因嘔吐腹瀉後,腹中疼痛、氣息不順、煩渴一直喝水不停止,或是因傷寒腹瀉後,胃中虛熱、想喝水卻無力喝水的情況,應當生津養胃,服用次藥越多越好。平日多煮來當水喝,也能給諸虛煩渴、津液不足的人服用。

葛根(二兩),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葉甘草(炙。各半兩),木香(三錢)

白話文:

葛根(120 克),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葉、甘草(炙。各 60 克),木香(18 克)

上件藥,同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時時飲服。

御藥院昉於宋有勾當官,有典,有藥童,掌按驗秘方,以時和藥,以進御及供奉禁中之用。金元因之,蓋唐尚藥局也。此書不題撰人姓名。按翰林學士高鳴序云:太醫提點榮祿許公,暨二三僚友,取御藥院壬寅所刊方書板,正其訛,補其缺,求其遺亡而附益之。《元史》許國禎傳:世祖即位,錄前勞,授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

白話文:

御藥院在宋朝成立,有負責官員、主管和藥童。他們負責審查御用祕方、定期製作藥品,供皇帝和皇宮使用。金朝和元朝沿用了這個制度,但此制度源於唐朝的尚藥局。這本書沒有記載作者姓名。根據翰林學士高鳴的序言,太醫提點榮祿許公和幾個同僚,取用御藥院壬寅年刊印的方書版本,更正錯誤,補充缺少的部分,並蒐集遺漏的內容,附錄在書中。《元史》的許國禎傳記載:世祖即位後,封許國禎為榮祿大夫,提點太醫院事務。

壬寅元太宗十四年,此時未建年號,乃宋淳祐三年也。由此觀之,其書系於元太宗朝諸醫官所集。高序成乎至元四年,距壬寅二十五年。許遷禮部尚書在至元十二年,乃知所謂許公者,為國禎無疑矣。又按:《政和本草》中收《御藥院方》者十餘道,今考諸此書無一所見,而《宋·藝文志》馬氏經籍考俱不載其目。蓋宋舊有《御藥院方》,而佚已久矣。

白話文:

壬寅年是元太宗十四年,當時還沒有年號,相當於宋朝淳祐三年。由此可見,這本書是元太宗時期的御醫們編撰的。高序完成於至元四年,距離壬寅年已經二十五年。許遷就任禮部尚書是在至元十二年,所以所謂的「許公」必定是國禎。再查閱,《政和本草》中收錄了十多種「御藥院方」,但現在這本書中卻一本也找不到,而且《宋·藝文志》和馬氏經籍考中也沒有記載這些目錄。因此,宋朝以前確實存在「御藥院方」,但早就失傳了。

徐東皋於《古今醫統》中引此書方藥,而於採摭書目則云:宋太宗朝無名氏集,抑攻核之不審也。元人方書李明之、羅天益、王好古、危亦林、薩德彌實、李仲南、孫允賢等之外,流傳未廣。此乃輯宋末金源諸方者,頗備亦寶,架中不可欠之書也。壬子夏日,借抄於佐伯候高標紅粟齋,因記其後爾。

白話文:

徐東皋在他的《古今醫統》中引用了這本醫書的藥方,但在所參考的書籍目錄中,卻說這本書是宋太宗時代無名氏所編的,這顯然是一種不仔細的推測。除了元朝的方書作者李明之、羅天益、王好古、危亦林、薩德彌實、李仲南、孫允賢等人之外,這本書的流傳並不太廣泛。這本書是匯集了宋末金源時期各種醫方的,比較齊全也很珍貴,是醫家書架上不可缺少的書籍。壬子年的夏天,我借抄於佐伯候高標紅粟齋,所以在此記錄下來。

是歲重九,丹波元簡廉夫書寬政初元,國家布維新之政,再修學校,而令朝士志於醫者入學焉。乃課講習,使長於技者代辨診脈、論病證、講方書,而學者皆孳孳有所進。云:既有學政,則又不可以不廣貯其書也。於是乎,所謂秘於帳、藏於山之書,亦無日不至焉。佐伯候有鄴候之好,其富典籍聞於海內。

白話文:

這年重陽節,丹波元簡和廉夫書於寬政年間初元。國家實施維新政策,再次修繕學校,並命令有志於醫學的朝臣入學學習。於是課堂講習,使技術高超的人代為診脈、討論病證、講解醫書,而學習者皆勤勉進步。他們說:既然有學術政策,那就不能不廣泛收集醫書。於是乎,那些藏匿於帳幕、深藏於山中的醫書,也源源不斷地送至學堂。佐伯侯有鄴侯那樣的愛書癖好,其藏書豐富聞名全國。

藏中有元《御藥院方》,法眼多紀君氣而謄之。余從而借讀之,多備所未聞之方,乃知彼時典藥者,承詔集之,以考異同,無所不搜也。既得斯書,又思公之。因僦工而上木,授之海內學醫者,觀斯多方,庶乎有補。於政化之萬一云爾。戊午仲冬,醫官法眼千賀芳久識上《御藥院方》十一卷,仿乾隆聚珍之式,擺字刷印,凡二百五十部,以廣其傳。原本舛錯不遑僂指,今釐訂其可考者,以待後之君子爾。

白話文:

元朝御藥院中珍藏的《御藥院方》,法眼多紀君請人抄寫了下來。我借來閱讀,發現其中記載了很多我從未看過的方劑,這才明白當時的御藥院官員奉旨收集這些方劑,用以考查異同,可謂無所不包。在得到這本書後,我考慮把它公之於眾。於是找人雕刻木片,印成書冊,分發給全國學醫的人。希望大家能廣泛學習這些方劑,為醫學事業盡一份力。戊午年仲冬,醫官法眼千賀芳久題寫《御藥院方》11卷,仿照乾隆聚珍的格式,排版印刷成250部,以廣泛流傳。原本中存在很多錯誤,不勝枚舉。如今對其中可考查的錯誤進行了更正,留待後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