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2)

1. 治方

人參,神麯(炒),麥糵(炒),谷糵(炒),半夏曲(各一兩),白朮,白芍藥,川續斷,川牛膝(酒浸,焙),川厚朴(薑製),丁香,防風(各一兩半),白豆蔻仁(炒),山藥,白茯苓,木香,沉香(各二兩),香附子(三兩),縮砂仁(炒,二兩),粟米(七升,生薑五斤,取自然汁浸粟米,蒸爛,焙),天南星(一斤,用生薑滓和作餅,真黃土成泥包裹,放慢火內煨令香熟,去土,焙為末)

上為細末,法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用白湯吞下。

生胃丹,生胃氣,消痰沫,開膈進食。

粟米(四兩,溫水浸透,炊作飯,火焙乾,乘熱用;生薑自然汁和濕,再焙乾,如是制七次),粉白天南星(二兩,薑汁浸一宿,次日用生薑汁和紙筋黃泥裹南星,晾乾,用慢火煨半日,泥焦乾為度,候冷,取出南星入藥),人參,白朮,茯苓(各二兩),陳皮,白豆蔻仁,縮砂仁,麥糵(炒),半夏曲,青皮,蓽澄茄,石蓮肉(各一兩),南木香(三錢)

上件精揀制,同為細末,用米粉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六十丸,薑湯吞下,食前服。

煮樸丸,治脾胃不足,停寒留飲,泄瀉無時。

厚朴(一斤,制),天南星(去皮,四兩),肉棗(去核,五十個),生薑(一斤半,和皮洗,切作片,入大蒜十杖同煮)

已上用水五升同煮。上四味於銀器中煮,令乾,略炒,去姜不用,卻入後藥:

乾薑(炮),茴香(炒。各四兩),青鹽(一兩,煅),甘草(一兩半,炙,同前藥煮乾,去草不用),附子(炮),川椒(擇口閉者,去目,炒),白茯苓(各二兩)

上件細末,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參橘丸,壯脾進食,消飲下痰。(醴泉梁國佐方)

人參,神麯,半夏(泡七次),縮砂仁,麥糵(各二兩,炒),白茯苓(去皮,四兩),橘紅(一斤,去白,用生薑一斤同搗,曬乾)

上為細末,薑汁打糊為丸。每服五十丸,薑湯下,熱水亦得。

法制姜附丸,治脾胃虛弱。

香附子(炒去毛,秤一斤,米泔水浸,秋冬三日,春夏一日夜,濾出新水洗浸,入銀器中,水三碗,令香附上有水寸余,次取大蒜二十頭,去皮膜,取仁鋪在香附上,慢火煮之,候蒜如糊,即用銀匙不住手攪二三百轉,以蒜不見而汁干為度,取出候冷,每香附子一個,橫切作五七段,慢火焙乾,冷入後藥)

神麯(炒黃,六兩),乾薑(炒,四兩),蓽撥,丁皮,胡椒,縮砂仁(炒。各二兩)

上為極細末,湯浸一宿,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隨湯亦可下,不拘時候。浸蒸餅,待湯已入蒸餅了,稍冷,用新布包裹,裂去水,方可用藥。如覺難丸,入少麵糊為丸,不妨更加淨陳皮二兩,用鹽水浸,焙乾,尤妙。如寒多,加附子二兩、桂一兩。

白話文:

[治方]

第一種藥丸:

人參、炒過的消食健胃神麴、炒過的小麥芽、炒過的穀芽、各一兩的半夏曲,加上白朮、白芍藥、川續斷、用酒浸泡後烘乾的川牛膝、用薑製過的川厚朴、丁香、防風,各一兩半;炒過的白豆蔻仁、山藥、白茯苓、木香、沉香,各二兩;香附子三兩、炒過的縮砂仁二兩;七升粟米用五斤生薑榨出的汁浸泡,蒸爛後烘乾;一斤天南星,用生薑渣和成餅,用黃土泥包裹,在慢火中煨至香熟,去除泥土,烘乾磨成粉末。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或米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用溫開水吞服。

這種藥丸名為「生胃丹」,可以增強胃氣,消除痰液泡沫,打開胸膈,促進食慾。

第二種藥丸:

四兩粟米用溫水浸泡透,煮成飯,用火烘乾,趁熱將粟米飯用生薑榨出的汁拌濕,再烘乾,這樣重複製作七次。兩兩粉末狀的天南星,用薑汁浸泡一晚,第二天用薑汁和紙筋黃泥包裹天南星,晾乾,用慢火煨半天,至泥焦乾為止,待冷後取出天南星入藥。加上各二兩的人參、白朮、茯苓;各一兩的陳皮、白豆蔻仁、縮砂仁、炒過的小麥芽、半夏曲、青皮、蓽澄茄、石蓮肉;以及三錢的南木香。

將以上藥材仔細挑選炮製,一同磨成細粉,用米粉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六十丸,用薑湯送服,飯前服用。

這種藥丸名為「煮樸丸」,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寒氣停留,導致腹瀉不止的情況。

第三種藥丸:

一斤用薑製過的厚朴,四兩去皮的天南星,五十個去核的紅棗,一斤半帶皮的生薑洗淨切片,加入十根大蒜一同煮。

將以上四味藥材放入銀器中,加入五升水同煮,煮至水分收乾,略微炒一下,去除生薑不用,再加入以下藥材:

各四兩的炮薑、炒過的茴香;一兩用火煅燒的青鹽;一兩半炙烤過的甘草,與前面的藥材一起煮乾,去除甘草不用;各二兩的炮附子、挑選口閉的川椒並去除種子後炒製,以及白茯苓。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神麴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可增至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第四種藥丸:

人參、神麴、泡製過七次的半夏、縮砂仁、炒過的小麥芽,各二兩;四兩去皮的白茯苓;一斤橘紅,去除白色部分,用一斤生薑一同搗爛,曬乾。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調成糊狀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熱水也可。

這種藥丸名為「參橘丸」,可以強健脾胃,促進食慾,消除飲水,化解痰液。(出自醴泉梁國佐的藥方)

第五種藥丸:

香附子一斤,炒過後去除毛,用米泔水浸泡,秋冬季三天,春夏一日夜,濾出並用新水清洗浸泡,放入銀器中,加水三碗,使香附子上方有約一寸的水,然後取二十頭去皮的大蒜,將蒜仁鋪在香附子上,用慢火煮,待蒜煮成糊狀,用銀匙不停攪拌二三百下,直至蒜不見且汁水收乾,取出待冷,每個香附子橫切成五七段,用慢火烘乾,待冷後加入以下藥材:

炒黃的神麴六兩,炒過的乾薑四兩,以及各二兩的蓽撥、丁皮、胡椒、炒過的縮砂仁。

將以上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湯浸泡一晚,再用蒸熟的麵餅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可隨湯送服,不拘時間。浸泡麵餅時,待湯汁完全滲入麵餅後,稍冷,用新布包裹,擠去水分,方可使用藥丸。如果覺得難以製丸,可加入少量麵糊製丸。如果加入用鹽水浸泡後烘乾的淨陳皮二兩,效果更佳。如果寒氣較重,可加入附子二兩,桂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