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回本書目錄

1. 咽喉

2. 咽喉評

評曰:咽喉之疾,本傷熱毒上攻也。四時受熱,藏心肺之間,一旦所觸,上攻咽喉,所謂腎傷寒也。然其證有:單肉娥、雙肉娥,有重舌、木舌、胙腮,有懸雍腫脹,有裡外皆腫。甚者,上攻頭面皆腫大。法先洗去口中、舌上白苔,其次掃去風涎。如此單、雙肉娥可針則針,有不可針者,則用熏、摻藥。

退後,方依次用服藥。如是木舌,服藥之外,仍用摻。胙腮則用塗藥,輕者但服藥而自退,不須用針及藥點其瘡,當自消也。又有腑寒咽閉,別有治法。

如神散,治咽喉,深在嚥下,針刀不能及者。

膽礬(純綠者,研細如粉)

上用酸黃醋一呷調嚥下。自服不得者灌之。即時吐下稠黏痰涎,便愈。可少用,以冷水解之。(張太醫方)

油膏,治咽喉生癰,藥不下及喉閉等證。

生麻油(半斤,挼皂角十錠,用生絹濾去滓)

上灌此麻油,即時瘡穿,濃血吐去而愈。

藜蘆散,治咽喉。

藜蘆,白礬(火煅。各三錢),豬牙皂角(三條,蜜炙),雄黃(一錢),粉草,北薄荷(各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少許。如喉閉塞,用竹管子吹入,即愈。

吹喉散,治咽喉腫痛。

朴硝(四兩,別研),甘草(生末,一兩)

上研勻。每用半錢,乾擦喉中。如腫甚者,用竹管子吹入喉中為佳。

一字散,治喉閉,氣塞不通欲死者。

雄黃(一分,別研),蠍梢(七枚),白礬(一錢,生研),藜蘆(一錢),豬牙皂角(七錠)

上為細末。用一字許,吹入鼻中,即吐頑涎,立差。

乳香散,治咽喉。(張太醫方)

乳香,青黛,朴硝,硼砂,粉草,雄黃

上各等分。為細末。干下一字。

白礬散,軟瘡。

白礬(半兩,飛過),朴硝(一錢,飛過)

上為末。銅箸點腫處,再點瘡。如瘡軟則用藥點穿。硬則用針。

膽礬散,點瘡。

膽礬(一錢,飛過),硇砂(二錢)

上為細末。點腫處立穿,穿則用合瘡口藥。

針法,用大銅箸,頭禿尾帶粒米許尖利,先用箸頭點軟瘡藥三兩次,看瘡軟硬,次則用針,針則用箸尾點藥少許,熟認腫處,就手針之。庶患者不覺並不至針爛好處。針訖用合瘡口藥。

蓖麻散,合瘡口。

蓖麻子(七粒),焰消(半錢)

上細末,研成膏。每用少許,冷水灌,漱去之。

南星散,摻藥。

絳礬(煅),牙硝(飛過),南星,薄荷

上各量多少,為細末。水濕手點藥,重摻腫處,須用力摻之,至痛無害,然後服藥。

半夏散,塗藥

半夏,南星,白殭蠶(直者)

上各用一錢,用巴豆七粒,去皮油,合前藥細研,用少許生薑自然汁調塗外面腫處。

熏藥雄黃散

雄黃(少許),巴豆(五粒)

上細研。每遇急患不可針藥者,用酒瓶裝灰,坐瓶嘴下,裝火一炷焚之。候煙起,將瓶嘴入一邊鼻中,用紙覆瓶口,熏之,立減。

獨附煎,治腑寒咽閉,六脈微弱。

附子(一隻,切成片)

上用蜜炙黃,咽甘味下。須詳脈,方可用。

防風立效散,治咽喉。

柴胡,升麻,牛蒡子(炒),全蠍,石膏(生用),乾葛,赤芍藥,甘草(各一兩),北防風,鬱金,薄荷葉,半夏(泡),赤茯苓,北細辛,川芎,羌活(各半兩),桔梗,荊芥(各二兩)

上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蔥頭一個,煎一盞,食後臥時溫服,滓合煎服。忌酒毒物。候發散後,又相間服《局方》解毒雄黃丸。(湘中朱國學家合施方,往往輒效)

治走馬喉閉塞不通方

白殭蠶(炒,半兩),甘草(生,一錢)

上為末。薑汁調灌,涎出立愈。

又方

白礬(一兩,入巴豆二十一粒,捶碎去殼,同煅礬枯,去巴豆)

上用礬為末。一字吹入喉中。

又方

焰消,枯礬末(一錢)

上含化,或吹入鼻中。口內出血,以新水瀨而愈。

治纏喉風方

白礬,銅青(等分)

為末。一字,吹入鼻,即愈。

治咽喉閉塞不通方

馬屁勃(煎濃汁,灌之)

又方

巴豆(二三粒,去殼捶碎)

上攤紙上,卷作卷,插入鼻,一頭以火燒,借氣即通。

治喉痹方

元公章少卿說:開德府士人攜僕入京,其一日忽患喉痹。脹滿氣塞不通,命在頃刻。詢諸郡人云:惟馬行街山水李家可看治,即與之往。李駭然曰:證候危甚,猶幸來此,不然即死何疑。乃於笥中取一紙捻,用火點著,方才煙起吹滅之。令僕張口,刺放喉間,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時氣寬能言,及啖粥飲摻藥傅之,立愈。

士人甚神其技,後還鄉里,村落一醫偶傳得此術云:咽喉病發於六腑,如引手可探及,刺破瘀血,即已。若發於五臟,則受毒牢深,手法藥力難到,惟用紙捻為第一。然不言所用之意。後有拾得其殘者,蓋預以巴豆油塗紙,故施火即著,藉其毒氣,徑赴病處。(《類編》)

又方

急以皂角去皮子,生用為末。

上以箸點在腫處,更以醋調藥末塗項下,須臾破,少血出,即愈。

又方

以皂角汁,麻油灌,未吐,再服之。

治舌腫,用釜下墨舌下,取效。

鬱金散,治咽喉至重者。

鬱金(二枚),白殭蠶,鴨舌膽礬(各半兩),全蠍(二個),山豆根(二錢半),豬牙皂角(五片),雄黃(一錢),巴豆(二七粒,七粒同礬火煅用,七粒去油生用)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新汲井華水如兩茶腳多,調令稀稠得所,時復嚥下。如口噤,以巴豆油紙捻成條子,燒煙搐鼻,自然口開。卻以酸黃子醋調,用鵝毛拂患處,痰涎出為度。如覺不快,更進無害。

治喉癰方

楊立之自廣府通判歸楚州,喉間生癰,既腫潰而膿血流注,曉夕不止,寢食俱廢,醫者束手。適楊吉老求赴郡守,招立之兩子走往邀之。至,熟視良久,曰:不須看脈,已得之矣。然此疾甚異,須先啖生薑片一斤,乃可投藥,否則無法也。語畢即出。子有難色曰:喉中潰膿痛楚,豈宜食生薑?立之曰:吉老醫術通神,其言不妄。

試取一片啖,我如不能進,則屏去無害,遂食之。殊為甘香,稍復加益至半斤許,痛處已寬,滿一斤始覺味辛辣,膿血頓盡,粥餌入口,了無滯礙。明日招吉老謝而問之。對曰:君居南方,多食鷓鴣,此禽好啖半夏,久而毒發,故以薑製之。今病源已清,無服他藥。予記唐小說載:崔魏公暴亡,醫梁新診之曰:中食毒。

僕曰:當好食竹雞。梁曰:竹雞多食半夏苗,蓋其毒也。命捩生薑汁折齒灌之,遂復活。甚與此相類。(《類說》)

巧匠取喉鉤方

鹹平中,職方魏公潭州有數子弟,皆幼。因相戲以一鉤竿垂釣,用棗作餌,登陸釣雞雛。一子學之,而誤吞其鉤至喉中,急引乃鉤,以須逆不能出,乃命之,堵醫不敢措手。魏公大怖,令人遍問老婦,必能經歷。時有一老婦九十餘歲,言:亦未嘗見,此切料有智識者可出之。

時本郡有一莫都料,性甚巧,令見魏公。公呼老婦,責之曰:吾子誤吞鉤,莫都料何能治之?老婦曰:聞醫者,意也。其莫都料曾水中打碑塔,添仰瓦,魏公大咍親屬,勉之曰:試詢之。公遂召莫都料至,沉思久,言要得一蠶繭及大念珠一串,公與之。

莫都料遂將繭剪如錢大,用物權四面令軟,以油潤之,仍中通一竅,先穿上鉤線,次穿數珠三五枚,令兒正坐開口,漸添引數珠,捩之到喉,覺至系鉤處,乃以向下一推,其鉤其下而脫,即向上,急出之,見繭錢向下,裹定鉤線須而出,並無所損。魏公大喜,遂厚賂之。公曰:心明者,意必巧也。

意巧者,心必善醫。(《名醫錄》)

食鯉魚骨鯁方

滁州蔣教授名南金。因食鯉魚玉蟬羹,為肋骨所哽。治哽藥,如象牙屑,用之皆不效,或令以:

貫眾(不以多少)

上濃煎汁一盞半,分三服並進,連服三劑,至夜一咯而出。因戲云:此管仲之力也。(《名醫錄》)

治哽以類推方

治哽之法,皆以類推,鸕鷀治魚哽,磁石治針哽,發灰治發哽,貍虎治骨哽,亦各從其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