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編朱氏集驗醫方》~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
卷之一 諸風門(附:卒中腳氣) (1)
1. 治方
流氣飲子,治諸般氣疾並泄瀉。
黃耆,桂心,苦梗,白芍藥,甘草,當歸,陳皮,大腹皮,桑白皮,紫蘇葉,紫蘇梗(各一兩),大黃,木通(各三錢)
上㕮咀。每服三大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八分,空心服。須要溫,熱則瀉人。(杭州仁濟大師方)
蘿蔔丸,治諸冷積,腹脹氣痛。
蘿蔔子(三兩),沉香(一錢半),草豆蔻(一錢半),白朮(半兩),青皮(半兩)
上除蘿蔔子為末,別研,麵糊丸。十丸,米飲下。(梁氏方)
烏豆丸,治氣刺痛。
黑豆(二粒,用黃柏一兩,銼、炒二次,搗少時,再炒),白豆(二粒,用黃柏二兩,同前法制),母丁香(三粒),穿心巴戟(一條,去心),白蒺藜(二十一粒),沙苑蒺藜(一捻)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硃砂、麝香為衣,如綠豆大。作一服。冷鹽酒以熝豆腐羹壓之。
枳芎散,治左脅下痛。
枳實,川芎(各半兩),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蔥棗湯調下,酒調亦得,不以時。
三稜丸,心下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成肌膚,始由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乘王而不受,邪氣留於脾,謂之痞氣。其脈緩澀。兼治食癥、酒癥,血蠱、血瘕、氣塊,時發刺痛,婦人血分,男子脾氣橫泄。
三稜,莪朮(各四兩),芫花(二兩)
上三味,用米醋三升,煮令醋盡,獨炒芫花令乾,將二味切片子,焙乾,同為末,麵糊丸,如豌豆大。橘皮湯下五丸,以知為度。
息賁湯,治肺之積,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久不愈,病洒洒寒熱,氣逆喘嗽,發為肺癰,其脈浮而毛。
半夏(洗),茱萸,桂心,人參,甘草,桑白皮,葶藶(炒。各等分)
上為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此病患者極多,看脈氣有力,咳而脅下痛者,則以十棗湯下之。卻用息賁湯調理,其效尤速。
棗子酒,治奔豚氣。
斑蝥(一個,去頭、足、翅)
上用好肥棗一個,劈開去核,安斑蝥在內,用濕紙包,文武火中煨熟,去斑蝥不用,將棗子細嚼,熱酒送下,空心。
金銀散,治心腹氣痛,脹急上築,不可屈伸。
蚌粉(炒,一兩),入薑黃末(半錢,水調拌蚌粉合濕,銚內再炒令乾)
此藥每服二錢,鹽少許、薑汁少許熱湯調。
治積氣、冷氣、熱氣、血氣。(出《方便集》
氣痛,多因冷,或感風、雨、濕,或冷、食、癥、滯,則腹有痛塊,引引上心。大蓋痛而嘔酸水者,積也,謂之積氣,姜合丸主之。大抵煨姜能正冷氣,而巴豆去積有功也。若下元虛冷,冷氣逼上,臍腹築痛,上引至心,脈沉而遲,面青不渴,曲臥不伸者,謂之冷氣,輕則三稜丸,極則附術丸主之。
白話文:
[治方]
流氣飲子:治療各種氣病以及腹瀉。
- 藥材:黃耆、桂心、桔梗、白芍藥、甘草、當歸、陳皮、大腹皮、桑白皮、紫蘇葉、紫蘇梗(各40克),大黃、木通(各12克)
-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12克,用水一杯,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空腹時溫服。注意:太熱服用反而會導致腹瀉。(出自杭州仁濟大師的藥方)
蘿蔔丸:治療各種寒積、腹脹氣痛。
- 藥材:蘿蔔子(120克),沉香(6克),草豆蔻(6克),白朮(20克),青皮(20克)
- 製法:將除了蘿蔔子以外的藥材磨成粉,蘿蔔子單獨研磨成粉,再用麵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出自梁氏的藥方)
烏豆丸:治療氣刺痛。
- 藥材:黑豆(二粒,用黃柏40克,切碎炒兩次,搗爛一會兒再炒),白豆(二粒,用黃柏80克,做法同前),母丁香(三粒),穿心巴戟(一條,去心),白蒺藜(二十一粒),沙苑蒺藜(少量)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酒和成麵糊做成藥丸,外面裹上朱砂、麝香,大小如綠豆。一次服用一丸,用冷的鹽酒送服,再用熱豆腐羹壓下去。
枳芎散:治療左脅下疼痛。
- 藥材:枳實、川芎(各20克),甘草(8克)
- 製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8克,用蔥棗湯調服,用酒調服也可以,不拘時間。
三稜丸:治療心下如同盤子般脹痛很久不癒,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消化,身體消瘦,這是因為肝病傳染到脾,脾又將傳到腎,腎功能受損,邪氣滯留在脾,稱為痞氣。脈象緩慢而澀。也可用於治療食積、酒積、血瘀、氣滯,時有刺痛,婦女血分病症,男子脾氣虛弱導致腹瀉。
- 藥材:三稜、莪朮(各160克),芫花(80克)
- 製法:將以上三味藥,用米醋三升煮到醋完全蒸發,單獨炒芫花至乾,將三稜、莪朮切片烘乾,一同磨成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豌豆。用橘皮湯送服五丸,視情況調整劑量。
息賁湯:治療肺部的積聚,位於右脅下,像倒扣的杯子一樣大,很久不癒,病情反覆出現寒熱,氣逆喘咳,發展成肺癰,脈象浮而毛。
- 藥材:半夏(洗過)、吳茱萸、桂心、人參、甘草、桑白皮、葶藶子(炒。各等分)
- 製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16克,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七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剩七分,去藥渣,飯前服用。這種病患者很多,如果脈象強有力,咳嗽且脅下疼痛,就先用十棗湯瀉下,再用息賁湯調理,效果更好。
棗子酒:治療奔豚氣。
- 藥材:斑蝥(一個,去掉頭、腳、翅膀)
- 製法:用一個好的肥紅棗,切開去核,將斑蝥放入棗中,用濕紙包好,用小火慢慢煨熟,去掉斑蝥不用,將棗子細嚼,用熱酒送服,空腹時服用。
金銀散:治療心腹氣痛,脹滿急迫,身體無法伸展。
- 藥材:蚌粉(炒,40克),加入薑黃末(2克,用水調和蚌粉,攪拌濕潤,在鍋內再次炒乾)
- 用法:此藥每次服用8克,加少許鹽、少許薑汁,用熱水調服。
- 功效:治療積氣、寒氣、熱氣、血氣。(出自《方便集》)
其他說明: 氣痛,多半是因為寒冷,或是感受風、雨、濕氣,或是吃了冷的食物,或是因為食積、氣滯等原因,導致腹部有痛塊,疼痛會向上引到心臟。如果疼痛且嘔吐酸水,這是積聚導致的,稱為積氣,可以用薑合丸治療。一般來說,煨薑能溫暖身體去除寒氣,而巴豆則有去除積聚的功效。如果下元虛冷,寒氣上逆,導致肚臍腹部脹痛,向上牽引到心臟,脈象沉而遲,面色青白且不口渴,彎曲身體不能伸直,稱為寒氣,輕微者用三稜丸,嚴重者用附術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