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三十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 (21)

1. 五菜部第四

牛蒡,《本草》云:惡實,一名牛蒡,一名鼠黏草,味辛,平,主明目,補中,中風,面腫,消渴。《蘇敬注》云:根主牙齒痛,腳緩弱;癰疽,咳嗽,疝瘕。積血。(和名支多支須。)

骨蓬,崔禹云:味鹹,大冷,無毒,主黃疸,消渴。(和名加波保禰。)

木菌,《七卷經》云: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凡諸有毒臛木所生,人不識,煮食,無不死之。宜不可輕啖之。又云:石耳性冷,生於石上,食之為益。又云:地菌,溫,平,食之補五臟,益氣。崔禹云:菌茸,食之去熱氣,生冷干溫。《拾遺》云:採歸,色變者有毒,夜中有光者有毒,煮不熟者有毒。

蓋仰者有毒。又冬春無毒,秋夏有毒,為蛇過也。冬生白軟者無毒,久食利腸胃。《養生要集》云:木菌味甘,溫平,食之輕身,利九竅。又云:菌赤色,不可食,害人。又云:菌生卷者,食之傷人。青色者亦不可食。木耳色青及仰生者不可食,傷人。又云:楓樹所生菌,食之令人笑不止。

又云:治食菌中毒,煩亂欲死方:煮大豆汁,飲之良。又土漿,飲之良。(和名支乃多介。)

榆皮,《本草》云:味甘,平,無毒,主大小便不通水道,除邪氣、腸胃中熱氣,消腫。性滑利,療小兒頭瘡疕,久服輕身不飢。其實尤良。花主小兒癇、小便不利。《陶景注》云:令人睡眠。嵇公所謂:榆令人眠。《禮記》云:粉榆以滑之。(榆白曰粉)《養生要集》云:多睡,發痰。(和名爾禮。)

辛夷,《本草》云:味辛,無毒,主五臟身體寒風,風頭腦痛,利九竅,生髮鬢,去白蟲,增年。崔禹云:食之利九竅,味辛香,溫,無毒,其子可啖之。(和名也末安良良支。)

昆布,《本草》云:味鹹,寒,無毒,主十二種水腫,癭瘤,氣瘻。陶景注云:乾性熱,柔甚冷。《拾遺》云:生頹卵腫,含汁咽之。崔禹云:治九瘻風熱熱癉,手腳疼痹,以生啖之,益人。(和名比呂米。)

海藻,《本草》云:味苦鹹,寒,無毒,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癰腫,嘓瘕,堅氣,腹中上下鳴,下十二水,水腫,皮間積聚。暴頹留氣,熱結,利小便。崔禹云:味鹹,小冷,一名海發,其狀如亂髮。孟詵曰:食之起男子陰,恆食消男子㿗。魚玄子張云:瘦人不可食之。(和名爾支女。)

鹿角菜,《養生要集》云:味鹹,冷利,食之動嗽。(今按:損害物。和名都乃未多。)

石蓴,崔禹云:味鹹至滑,滑然大冷,無毒,食之止口爛,治消渴,進食。(和名古毛)

紫苔,崔禹云:味酸,小冷,無毒,生水底石上,食之止消渴。(和名須牟乃利。)

蕺,《本草》云:味辛,微溫,多食令人氣喘。《陶景注》云:不利人肺,恐閉氣故也。(今按:損害物,和名之不支。)

白話文:

五菜部第四

牛蒡:古籍記載其味辛、性平,能明目、補益中氣,治療中風、面腫、消渴症。其根還能治療牙痛、腳軟無力、癰疽、咳嗽、疝氣、積血等。

骨蓬:味鹹、性大寒,無毒,主治黃疸、消渴症。

木菌:味甘、性溫平,食用可輕身、通利九竅。但需注意,凡是毒草所生的菌類,若不識別清楚就食用,必死無疑,不可輕易食用。石耳性寒,生長在石頭上,食用有益。地菌性溫平,食用可補五臟、益氣。菌類食用可去熱氣,但需注意生冷乾濕等因素。採摘回來的菌類,顏色變化的有毒;夜間發光的也有毒;煮不熟的也有毒。向上生長的菌類有毒;秋冬無毒,夏秋有毒,因為蛇類經過。冬天生長的白色柔軟的菌類無毒,長期食用可利腸胃。紅色、卷曲生長、青色的菌類不可食用,會傷人。楓樹上生長的菌類,食用後會讓人笑個不停。食用菌類中毒,煩躁欲死時,可用煮熟的大豆汁或土漿解毒。

榆皮:味甘、性平、無毒,主治大小便不通、去除邪氣和腸胃熱氣、消腫。性滑利,治療小兒頭瘡,久服可輕身不飢,其果實尤其有效。榆樹花可治療小兒癇症和小便不利。服用後易令人睡眠。長期食用易生痰。

辛夷:味辛、無毒,主治五臟寒風、頭痛、通利九竅、生髮、殺蟲、延年益壽。其子可食用。

昆布:味鹹、性寒、無毒,主治十二種水腫、癭瘤、氣瘻。乾燥的昆布性熱,柔軟的昆布性寒。生長在頹卵腫上的昆布,取其汁液含服。可治療九種瘻病、風熱、手腳疼痛麻痹。

海藻:味苦鹹、性寒、無毒,主治癭瘤、頸下腫塊、散結氣、癰腫、腹中鳴響、水腫、皮下積聚、暴頹留氣、熱結、利尿。

鹿角菜:味鹹、性寒利,食用會引起咳嗽。

石蓴:味鹹、性滑利、性大寒、無毒,食用可治口爛、消渴症。

紫苔:味酸、性微寒、無毒,生長在水底的石頭上,食用可治消渴症。

蕺:味辛、微溫,多食會令人氣喘,不利肺,恐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