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康賴

《醫心方》~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治病大體第一

《千金方》云: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營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脈以審之。血脈有浮沉弦緊之亂,腧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於茲矣。

白話文:

《千金方》中提到張湛說:過去開始,人們就覺得經方難以精通。現今,疾病有內在相同而外表不同的,也有內在不同而外表相同的,因此五臟六腑的盈虛;經脈的通暢或阻塞,當然不是眼睛和耳朵所能觀察到的,必須先診脈來確定。經脈有浮沉、弦緊錯亂等差異,腧穴有高低深淺的差別,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的不同。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能參與其中。

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虛而損之,通而徹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熱而溫之,是重其疾而望其生,吾見其死矣。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

白話文:

如今用極其精微的事,去探求粗淺的道理,豈有不失敗的道理呢?就像滿了就再加一點,空了就再減一點,通了就再通一點,塞了就再塞一點,冷了就再冷一點,熱了就再熱一點,這樣只會加重病情,卻希望患者能活下來,我認為他一定會死。所以醫術、占卜、筮法,都是很難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授,又怎麼能得到它的奧祕呢?

又云: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疾。若有病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夷險、晝夜、寒暑影響、飢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

白話文:

又說:傑出的醫生治療疾病,必須使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安定,沒有任何欲求。首先要發慈悲之心,發下誓言要救治所有生靈的疾病。如果有人生病了,前來求救,不論貴賤、貧富、長幼、美醜、冤親、善友、華夷、愚智,都一視同仁,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也不要瞻前顧後,擔心自己的吉凶,珍惜自己的生命,看到別人的痛苦,就像自己也有這種痛苦一樣,內心非常悲傷,不要害怕危險、晝夜、寒暑、飢餓、口渴和疲勞,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不要做出做作的行為。

又云: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遞薦,食如無味;濡祿兼陳,若有所失。所以爾者,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況病者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茲乃人神所以共恥,至人之所不為。

白話文:

古文雲:抵達患者家中,即使滿目綺羅,也不要左顧右盼;絲竹聲不絕於耳,也不得表現出欣然愉悅;珍饈美味一道道端上來,卻要做出食之無味的表情;收到厚禮表示謝意,卻要做出若有所失的神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即使只有一個人面壁而坐,滿堂的人也不會開心,何況病患者的痛苦時刻不離身,而醫生卻安然自若,這是人神共同恥笑的事情,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不屑為的。

又云: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老子曰: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報之。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做救苦之心。

白話文:

另外,一個人要當一名醫生,不能說出過多好笑的話;不要說出閒聊、吵鬧的話;不要說是非;不要評論人物,炫耀聲名,貶低其他醫生和誇耀自己的才能。就算偶爾治癒了某種疾病,也不能因此而趾高氣昂,自以為了不起的樣子,好像天下無雙,這會使醫術停滯不前。老子曾經說過:「人行陽德,別人自然會報答;人行陰德,鬼神自然會報答;人行陽惡,別人自然會報復;人行陰惡,鬼神自然會報復」。所以做醫生的人不能恃才傲物,專注於經營財物,一心只想著如何救人。

不得以彼富豪,處以珍貴之藥,令其難辨,自炫功能,諒非忠恕之道也。

白話文:

對於那些富有的病人,使用珍貴的藥物,讓他們難以分辨,從而炫耀自己的醫術,這不是忠厚仁恕之人的所為。

又云:自古名醫治病,多用生命以濟交急,雖曰賤畜貴人,至於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聖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其虻蟲水蛭(之逸反)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大急要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太哲,亦所不及也。

白話文:

再說了,自古以來有名的醫生治病,常常用動物的生命來救助病人危急的病情,即使說動物的命賤貴人的命高,但人畜都是一樣的,是為了愛護生命。損害別的生物來補益自己,即使是有情識的生物都會感到痛苦,何況是聖人呢?殺生來求生,反而離生存更遠。像虻蟲、水蛭之類的動物,市場上有先死掉的,就可以買來用。雞蛋是一體的,因為它是混沌未分的狀態,一定有大大的急用,不得已才隱忍著用它。能夠不用動物的,那纔是最明智的人,我也不及他。

又云:仲景曰:不須汗而強汗之者,出其津液,枯竭而死;須汗而不與汗之者,使諸毛孔閉塞,令人悶絕而死。又須(余呂反,又羊汝反,善也,待也,參與也)下而不與下之者,使人心內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須下而強與下之者,令人開腸洞泄不禁而死。又不須灸而強與灸之者。

白話文:

另有說法:仲景說:不需要發汗卻強行使之發汗,會讓津液流失,身體枯竭而死;需要發汗,卻不讓患者發汗,會使毛孔閉塞,讓人悶絕而死。另有需要瀉下,卻不讓患者瀉下,會使人心中懊惱,脹滿煩亂,浮腫而死;不需要瀉下,卻強行瀉下,會使人腸子穿破,大便失禁而死。另有不須要灸,卻強行灸之。

令人火邪入腸,干錯五臟,重加其煩而死。須灸而不與灸之者,使冷結重凝,久而彌固,氣上衝心,無地消散,病篤而死。

白話文:

讓人體火熱的邪氣進入腸胃,傷害五臟六腑,病情反覆加重而死亡。本來應該進行灸法治療,而沒有進行灸法治療的人,導致寒邪凝固纏結得更加嚴重,時間長了就更加堅固難以消除,寒氣會上升衝擊心臟,沒有可以消散的空間,病情就更加嚴重而死亡。

《本草經》云: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白話文:

《本草經》上說:凡是想要醫治疾病,首先應該明白病是怎麼發生的,再判斷病情發展的趨勢;五臟沒有虛弱,六腑沒有衰竭,血脈沒有紊亂,精神尚未渙散,服用藥物一定可以治癒;如果病情已經形成,那麼只能夠治癒一半;病情已經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生命就難以保全。

又云: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並各不同。褚澄治寡婦尼僧異於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白話文:

另外還說:再應當觀察病人的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辱、鄉土、風俗,都是各不相同的。褚澄治療寡婦尼姑的疾病與治療妻子妾侍的疾病方法不同,這就是通達她們的性情和志向的緣故。

《太素經》云:黃帝問於岐伯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曰:地勢使然。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法始生也。魚鹽之地,濱海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故其病為癰瘍,其治宜砭石。砭石者,亦出從東方來。

白話文:

《太素經》上說:黃帝問岐伯說:「醫生治療疾病,即使是相同的疾病,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但都能治癒,這是為什麼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地域環境造成的。東方地區,是天地萬物的開始和起源。這裡靠海濱水,人們以食用魚類和鹽分高的食物為主。魚肉容易讓人體內燥熱,鹽分會增加血液中的鹹味。因此,這裡的人們皮膚黝黑且毛孔粗大,容易患癰瘍。治療這種疾病,宜用砭石針刺。」砭石是從東方出產的。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也,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疊(他協反,重也,累也)篇。其民笮食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皆生於內,其治宜毒藥。毒藥從西方來。

白話文:

西方是金玉礦區,也是黃沙和石頭之地,是天地收攏萬物的所在;那裡的人們住在高地上,多風,水土堅硬,所以他們的衣著十分厚重。他們那裡的人們吃的是美味的油脂,因此邪氣不能傷害他們的形體,他們的疾病都產生於內臟,所以治療他們疾病的方法應當是用毒藥。毒藥是從西方來的。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凍;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病,其治宜灸焫(而□反,燒也)。灸焫者從北方來。

白話文:

北方是天地所封閉和收藏的區域,那裡的地勢高亢,房屋居高臨下,風寒冰凍;那裡的人民喜好居住在野外,以乳食為生,臟腑寒冷生病,他們所適宜的治療方法是灸火灼燒(而□反,燒也)。灸火灼燒的方法是從北方傳來的。

南方者,天地所養長陽氣之所盛之處也。其地窪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民致(直吏反,密也)理而色赤。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從南方來。

白話文:

南方,是天地孕育培植陽氣最盛的地方。那裡的土地低窪,水土虛弱,霧露多聚集在那裏;那裡的人喜歡吃酸性的食物和肉類,所以身體瘦弱,面部皮膚呈紅色。他們容易患攣痺病,治療時宜用細微的針刺方法。所以九針之術是從南方流傳出來的。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生物色者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故按撟亦從中央出。故聖人離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

白話文:

中央地區,土地平坦而潮濕,是天地生物種類繁多的地區。那裡的人們飲食雜食,但勞作不多,因此容易患上痿厥(四肢麻木不仁)、寒熱(發冷發燒)的疾病。治療這些疾病應以導引術為主,因此按撟(按摩)也起源於中央地區。所以聖人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採用相應的治療方法,使每個人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治療。因此,治療的方法雖然不同,但疾病都能治癒,這是因為掌握了疾病的本質,並瞭解了治療的大體原則。

又云:凡診病者,必問嘗貴後賤,雖不中於外邪,病從內生,名曰脫榮;嘗富後貧,名曰失精。(楊上善云:先貴後賤,有脫榮之傷;先富後貧,有失精之損;脫榮傷也,有卑賤之辱;失精傷也,有貧悴之困。雖不中於外邪,形神苦之所致也。)

白話文:

繼續說:凡是診斷疾病的人,一定要詢問患者是否有過由富貴變貧賤的經歷,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疾病也是從體內產生的,這種情況稱為「脫榮」;由富有變貧窮的經歷,這種情況稱為「失精」。(楊上善說:先富貴後貧賤,會導致脫榮的損傷;先富有後貧窮,會導致失精的損傷;脫榮是損傷,會導致卑賤的羞辱;失精是損傷,會導致貧窮困苦。即使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也是由於形神長期遭受痛苦而導致的。)

最勝王經云:

白話文:

最勝王經所云:

病有四種別,謂風熱痰癊,及以總集病,應知發動時。春中痰癊動,夏內風病生,秋時黃熱增,冬節三俱起。春食澀熱辛,夏膩熱咸醋,秋時冷甜膩,冬酸澀膩甜。於此四時中,服藥及飲食,若依如是味,眾病無由生。食後病由癊,食消時由熱;消後起由風,準時須識病。既識病源已,隨病而設藥,假令患狀殊,先須療其本。

白話文:

疾病有四種分別,稱為風、熱、痰、癊。還有一種總集合式的疾病,應知道什麼時間會誘發。春天痰癊容易發作,夏天內熱的疾病產生,秋天黃疸熱病增多,冬天三種疾病都可能出現。春天吃澀、熱、辛辣的食物,夏天吃肥膩、熱的、酸、醋的食物,秋天吃涼、甜、膩的食物,冬天吃酸、澀、膩、甜的食物。若在一年四季服藥和飲食中,依照這些口味,眾病就無從產生。剛吃飽後引起的疾病是癊,食物消化後引起的疾病是熱,消化的時候引起的疾病是風,必須準時就能辨識疾病。既然已經辨識疾病的來源,隨疾病的不同而開立藥方,即使病情有特殊的表現,首先必須治療疾病的根本問題。

風病服油膩,患熱利為良,癊病應變味,總集須三藥。風熱癊俱有,是名為總集,雖知病起時,應觀其本性。如是觀知已,順時而授藥,飲食藥無差,斯名善醫者。復應知八術,總攝諸醫方,於此若明閒,可療眾生病。謂針刺傷破,身疾並鬼神,惡毒及孩童,延年增氣力。先觀彼形色,語言及性行。

白話文:

風病喝了油膩之物,就會患上濕熱之疾,這時以清淡飲食調養為宜。癊病則應該吃換口味的食物,但總體而言,治療風病、濕熱之疾和癊病都只須三種藥物。風熱癊三病俱有,這就叫做總集。雖然知道疾病發作時,應當觀察其本質,但是一定要在認識到疾病本質後,順應時令來選擇藥物,飲食和藥物之間沒有差別,這纔是高明的醫生。還應該掌握八種方法,總括所有的醫方,對於這些方法如果明瞭熟悉,就能夠治療眾多的疾病,包括針灸、刺血、拔罐、放血等。先觀察病人的面色、言語和行為。

然後問其夢,知風熱癊殊。乾瘦小頭髮,其心無定性。多語夢死行,斯人是風性。少年生白髮,多汗及多瞋。聰明夢見火,斯人是熱性。心定身平整,慮審頭津膩。夢見水白物,是癊性應知。總集性俱有,或二或具三,隨有一偏增,應知是其性。既知本性已,准病而授藥,驗其無死相,方名可救人,諸根倒取境,尊醫人起慢,親友生嗔恚,是死相應知。左眼白色變,舌黑鼻梁欹;耳輪與舊殊,下唇垂向下。

白話文:

詢問患者的夢境,便可以得知是風熱癊殊。個性乾枯瘦小,頭髮稀疏,內心不定性。愛多言善辯,夢境中死亡,此人屬於風性。少年白髮,易出汗,多憤怒。多聰明,做夢見火,此人屬於熱性。思維清晰,身體平整,凡事考慮審慎,頭部濕潤油膩。夢見清水或白色事物,是癊性,應該明白。一般人的體質都有混合類型,可能兼具其中兩種或三種,只要有單一偏頗增長,就可以得知是什麼體質。既已知道患者的體質,就可以根據病症給予藥物,並且驗證其沒有死亡相,才能稱得上是解救患者。如果諸根倒取境界,尊崇醫師而產生驕慢,親友因此產生嗔怒,則有死亡之相。左眼白色改變,舌頭變黑鼻樑歪斜,耳朵輪廓與以往不同,下脣下垂。

訶黎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生。又三果三辛,諸藥中易得,沙糖蘇蜜乳,此能療眾病。自余諸藥物,隨病可增加。先起慈憫心,莫規於財利。

白話文:

訶黎勒一種藥材,它具有六種味道。能消除一切疾病,在用藥時無須顧慮。再搭配三種水果、三種辛辣藥材,這些藥材很容易取得,再加糖、蜂蜜、牛奶,就能治療各種疾病。其他藥物可視病情需要而添加。行醫時,首先要生起慈悲憐憫之心,不要只考慮賺錢。

《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交竟,發動無恆。凡是病生,即須將息。故《世尊親說醫方經》曰:四大不調者,一窶嚕,二蠻跛,三畢哆,四婆多。初則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則水大積,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動,氣息擊沖。凡候病源,旦朝自察。

白話文:

《南海傳》說: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是世間萬物共同的規律,八節氣的交替變化,規律性地影響著我們的身體。因此,一旦生病,就需要休養。所以《世尊親說醫方經》中說:四大不調,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律慄」,表現為身體沉重;第二種是「蠻跛」,表現為涕唾異常;第三種是「畢哆」,表現為頭胸壯熱;第四種是「婆多」,表現為氣息擊沖。在診斷疾病時,應該每天早晨自查。

若覺四侯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

白話文:

如果感覺到身體四肢的氣血運行不協調,首先要採取絕食的措施。即使非常口渴,也不要喝水。這是最嚴格的禁食,可以持續一天或兩天,或者四天或五天,以身體恢復健康為目標。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太素經》云: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白話文:

《太素經》說:疾病最初起始於陰部的,應該先治療陰部,然後再治療陽部;疾病最初起始於陽部的,應該先治療陽部,然後再治療陰部,這些都是治療疾病的根本方法。又說:形體歡樂而精神痛苦,疾病就會發生在脈絡上,用針灸治療;形體痛苦而忘記歡樂,疾病就會發生在筋絡上,用熨燙和牽引治療;形體歡樂而精神也歡樂,疾病就會發生在肌肉上,用針刺和石藥治療;形體痛苦而精神也痛苦,疾病就會發生在咽喉上,用藥物治療;形體經常受到驚嚇恐懼,筋脈不通暢,疾病就會發生在不仁部位,用按摩和醪藥治療。

又云: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須以理清。明情性,去喜怒憂思,然後以針藥裨(神)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愈之。

白話文:

古人又說:疾病可能是因為風寒、暑濕、飲食、男女行為而引起的,只要不是由心理問題產生的疾病,都可以通過針灸、藥物或湯劑來治療。但如果是因為喜怒憂思而傷了元神而產生的疾病,則需要通過理清思緒來明白自己的情感和個性,去除喜怒憂思的情緒,再配合針灸或藥物來輔助治療。單純使用針灸或藥物的方法,可能無法完全治癒疾病。

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楊上善曰:熇,呼篤反,熱熾盛也。堂堂,兵盛貌,兵之氣色盛者未可擊,待其衰,然後擊之。刺法亦爾。邪氣盛者,消息按摩,折其大氣然後刺之。)

《針灸經》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伯高說:「兵法上說:不要迎擊來勢洶洶的氣勢,不要攻擊兵勢強盛的陣營。針灸之法也說:不要針刺灼熱熾盛之處,不要針刺汗流如注之時,不要針刺脈氣混濁之處,不要針刺病症與脈象相逆之處。」(楊上善曰:熇,讀音同「篤」,熱氣盛旺的意思。堂堂,形容兵勢強盛,兵勢強盛時不可攻擊,待其衰弱後再攻擊。針灸之法也如此。邪氣盛旺時,應按摩推拿,緩解其大氣勢後再針刺。)

《針灸經》中說:十歲以下的小孩,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不宜針灸,宜用灸法和服用補益藥物。

《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汗。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汗,欲令手足周遍蟄(直立反,藏也),津液通身,一時潤,益佳。但以不用流漓如雨,急以粉磨塗身體,勿當風冷。

白話文:

《醫門方》上說:春夏季節宜採用發汗法。凡服用湯藥發汗,疾病緩解後即應停止,不必用完一劑藥。凡是發汗,都要使手腳周遍溫暖,體內津液通暢,一時周身潤澤,效果更佳。但是,發汗時不要大汗淋漓,汗出後應及時用粉末塗抹身體,並注意不要著涼。

凡大汗出復後,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

白話文:

凡人大汗出後,脈象洪大,症狀類似瘧疾,一天發作兩次,汗出即解除,再與桂枝麻黃湯。

麻黃(四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令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白話文:

麻黃(四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用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騰後,去除泡沫,放入其他藥物,煮取二升半,分成三份服用,服相隔七八里路,蓋上被子讓汗流出來,不要喝粥,其他同桂枝湯法。

凡發汗後,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白話文:

每當發汗後,汗水不斷流出,並且惡風;小便困難,四肢微微緊繃,難以彎曲伸直,可以使用桂枝加附子湯來治療。

桂心(三兩),夕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切)

白話文:

桂皮(三兩),桑葉(三兩),甘草(二兩,烤過的),生薑(三兩),大棗(十二個,剖開,切片)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溫覆令汗,汗不出,又服如前。不汗者,小從其間半日許乃覺瘥。明晨候之,病證故在者,復服此湯。或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兩劑乃解。桂枝加附子湯者,湯中加附子一枚是也。

白話文:

將七升的水,用小火煮成三小升,把渣滓濾掉,平均分成三等分溫熱服用。服下藥湯後一會兒,再喝一升熱粥,以幫助藥效的發揮。用溫暖的被子蓋住讓身體出汗,汗不出,再服用前面所說的藥湯。出不了汗的人,熱敷一段時間後才感覺痊癒。第二天早上檢查,病情仍然存在的,再服用此湯。或者到有的人就是不出汗,服三到四劑才痊癒。桂枝加附子湯的療法,就是在湯中加入一枚附子。

又云:冬可熱藥,不可發汗;汗出口中瘡生,吐痢。

凡衄(女鞠反,鼻出血也)家不可發其汗。汗出即直視不得眠睡。

凡淋家不可發汗,汗出即便血。

凡咽中閉塞、咽燥者不可發其汗。

凡大下後發汗即脹滿。凡發汗後惡寒者,虛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其胃氣。

凡瘡家雖身疼痛,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致痙(久至反,惡病反)。

凡新大吐下、衄血、鼻失血、得歐楗之後。婦人新傷產,皆不可汗。

凡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不可發汗,汗出即嘔逆厥冷。

凡發汗後飲水多,其人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白話文:

冬天的時候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但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口中生瘡,腹瀉。

凡是患有鼻出血的,不可發汗。發汗後會直視,無法入睡。

凡是患有淋病的,不可發汗。發汗後會出血。

凡是咽喉閉塞、咽喉乾燥的,不可發汗。

凡是腹瀉後發汗的,會脹滿。凡是發汗後惡寒的,是虛證;不惡寒但發熱的,是實證;應調和胃氣。

凡是瘡傷,即使身體疼痛,也不可攻表。發汗必會導致痙攣。

凡是剛剛進行過大吐、大下、鼻出血、鼻失血、中歐楗之毒的。婦女剛剛生產後的,都不可發汗。

凡是咳嗽而小便通暢的,如果小便失禁,不可發汗;發汗會導致嘔吐、厥冷。

凡是發汗後喝水過多的,會喘氣;灌水也會喘氣。

凡發汗以後,其人臍下悸(其季反,心動也)。欲作奔豚(徒昆反,豕子也)氣,茯苓桂心甘草大棗湯主之。

白話文:

凡是發汗之後,那個人感到臍下悸動,想要發生奔豚的氣,茯苓桂心甘草大棗湯治療。

凡發汗以後,腹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又云:大法春宜吐。

凡諸病在胸中者,宜吐之。

白話文:

凡是發汗後,腹部脹滿,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可以作為治療主藥。

又說:春天宜用大法吐法。

凡是諸多疾病在胸中者,宜用吐法。

凡服湯吐,中病便止,不必盡劑。須吐者虛及傷寒胸中滿,及積痰乾嘔。又胸膈痰熱轉嗽(桑奏反,咳也),及肺癰吐膿等,並宜吐之。

白話文:

凡是服中藥湯後想要吐,只要症狀緩解了就可以停止,不必服完整包藥量。必須催吐的有中氣虛弱、傷寒導致胸腔滿滯、累積痰液導致乾嘔。另外,胸膈間痰熱轉化為咳嗽(桑奏反,咳嗽的意思)、肺部膿瘍吐膿等情況,也都適合施行催吐治療。

凡宿食在胃管,當吐下之。

又云:諸四逆者,不可吐之。凡諸虛羸者,不可吐之。凡新產者,不可吐之。

凡腳氣上衝心者,不宜吐之。

凡病者惡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又云:大法秋宜下。

凡服湯下,中病便止,不可盡劑。

凡病發作汗多,急下之。

凡病五日六日,腹滿不大便,急下之。

白話文:

凡是食物滯留在胃中,應該吐出來。

又說:所有寒氣在體內逆行的,不可以吐。所有人體虛弱的,不可以吐。所有剛生產完的,不可以吐。

凡是腳氣上升到心臟的,不宜吐出來。

凡是病人感到非常寒冷且不願意靠近衣服的,不可以吐。

又說:秋天適宜用瀉法治療。

凡服藥後,病況一好轉就要停止服用,不要把整劑藥吃完。

凡生病後發作時汗出很多,要趕緊用瀉法治療。

凡生病後五、六天,腹部飽滿且沒有大便,要趕緊用瀉法治療。

凡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痛而滿,此有燥屎。所以然者,本有宿食,宜承氣湯下之(方在下)。

白話文:

凡是產後六七天不排便,心情煩躁不解,腹痛而脹滿,這是因為有大便乾燥的原因。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有宿食,應該服承氣湯來治療(此藥方如下)。

凡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沸冒不能臥,此有燥屎故也,宜下之。

凡可下者,湯勝丸。脅下偏痛發熱,此寒也。當以溫藥下。其寒脹須下。

白話文:

凡是疾病患者小便不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偶有微熱,煩躁不安,無法平躺,這是由於有乾燥糞便阻塞造成的,應該使用瀉下藥治療。

凡是可以使用瀉下藥的,用湯劑比丸劑更好。肋骨下方一側疼痛且發熱,這是因為寒氣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物瀉下。對於因寒氣造成的脹氣也必須瀉下。

凡諸病大便澀,諸傷寒腹滿,瘧,腹滿鼓脹,水脹,大便不通,須利小便者;黃病、水病、淋病發汗後不解,腹滿或痛,宜下之。

白話文:

凡是所有疾病引起的大便乾燥,各種傷寒後引起的肚子脹滿,瘧疾,肚子脹滿鼓起,浮腫,大便不通,需要小便通暢的;黃疸、水腫、淋病發汗後還沒有痊癒,肚子脹滿或疼痛的,都應該使用瀉下藥。

凡病腹中滿痛者,為寒,當下之。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常下之。脈數而滑者,有宿食,下之即愈。

凡可下者,以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別漬一宿),厚朴(二兩,炙)

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下大黃,更一二沸,去滓,分二服。當利二三行愈。

又云:夏月不可下。凡病喘而胸滿,不可下之。凡病心下堅,頸項強而眩,勿下之。凡厥逆不可下之,虛亦然。

白話文:

凡是肚子裡感覺很滿很痛的,是因為受寒,應該要立刻瀉下;肚子滿的情況沒有減輕,減到不夠再來說,可以經常瀉下。脈搏又快又滑的人,有宿食,瀉下後就會好。

凡是可以瀉下的,都用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另外浸泡一晚),厚朴(二兩,烤過)

切碎,加水五升,煮成剩下一升半,加入大黃,再煮一兩沸,去掉渣滓,分兩次服用。如果能順利排兩三次大便,就會好。

另外,夏天不能瀉下。凡是喘氣、胸悶的人,不能瀉下;凡是心下堅硬、脖子僵硬頭暈的人,不要瀉下;凡是有厥逆的人不能瀉下,虛弱的人也是如此。

凡病欲吐者,不可下。凡病有外證,外證未解,不可下之。凡病腹滿吐食,下之益甚。凡大瘦人繞臍痛,必有穀氣,而反下之;其氣必上衝者,心下則痞。凡發汗多則亡陽。諴語者不可下。

白話文:

凡是想要吐的疾病,不能用瀉下法治療。凡是有外部徵兆的疾病,外部徵兆沒有消除,不能用瀉下法治療。凡是腹部脹滿,吐出食物的疾病,用瀉下法治療會加重病情。凡是身體瘦弱的人,圍繞肚臍疼痛,必定有穀氣,反而用瀉下法治療;穀氣必定會往上衝,所以心下就會痞塞不通。凡是發汗過多,就會耗傷陽氣。心煩口渴的人,不能用瀉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