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心方》~ 卷第一 (3)
卷第一 (3)
1. 治病大體第一
訶黎勒一種,具足有六味。能除一切病,無忌藥中生。又三果三辛,諸藥中易得,沙糖蘇蜜乳,此能療眾病。自余諸藥物,隨病可增加。先起慈憫心,莫規於財利。
《南海傳》云:夫四大違和,生靈共有,八節交竟,發動無恆。凡是病生,即須將息。故《世尊親說醫方經》曰:四大不調者,一窶嚕,二蠻跛,三畢哆,四婆多。初則地大增,令身沉重;二則水大積,涕唾乖常;三則火大盛,頭胸壯熱;四則風大動,氣息擊沖。凡候病源,旦朝自察。
若覺四侯乖舛,即以絕粒為先,縱令大渴,勿進漿水,斯其極禁,或一日、二日,或四朝、五朝,以瘥為期。義無膠柱。
《太素經》云:病先起於陰者,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先起於陽者,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皆療其本也。又云:形樂志苦,病生於脈,治之以灸刺;形苦忘樂,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針石;形苦志苦,病生咽喝,治之以藥;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按摩醪藥。
又云:病有生於風寒、暑濕、飲食、男女,非心病者,可以針石湯藥去之。喜怒憂思,傷神為病者,須以理清。明情性,去喜怒憂思,然後以針藥裨(神)而助之。但用針藥者,不可愈之。
又云:伯高曰:兵法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刺法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無刺病與脈相逆者。(楊上善曰:熇,呼篤反,熱熾盛也。堂堂,兵盛貌,兵之氣色盛者未可擊,待其衰,然後擊之。刺法亦爾。邪氣盛者,消息按摩,折其大氣然後刺之。)
《針灸經》云:十歲小兒,七十老人,不得針,宜灸及甘藥。
《醫門方》云:大法春夏宜發汗。凡服湯藥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發汗,欲令手足周遍蟄(直立反,藏也),津液通身,一時潤,益佳。但以不用流漓如雨,急以粉磨塗身體,勿當風冷。
凡大汗出復後,脈洪大,形如瘧,一日再發,汗出便解,更與桂枝麻黃湯:
麻黃(四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三兩,沸,撩去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服相去七八里,覆令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
凡發汗後,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心(三兩),夕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切)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小升,去滓,分溫三服。服湯已須臾,啜一升熱粥,以助藥力。溫覆令汗,汗不出,又服如前。不汗者,小從其間半日許乃覺瘥。明晨候之,病證故在者,復服此湯。或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兩劑乃解。桂枝加附子湯者,湯中加附子一枚是也。
白話文:
治病大體第一
訶黎勒這種藥材,具有六種藥性。它能治療各種疾病,不受其他藥材的限制。此外,像三果、三辛等藥材也很容易取得,再搭配砂糖、蜂蜜、牛奶,就能治療許多疾病。其他的藥材,可以根據病症增加使用。行醫之人應先抱持慈悲之心,不要只圖利。
《南海傳》說:人體四大不調,是眾生都會遇到的問題,八個節氣交替之際,發病時間沒有規律。一旦生病,就應該好好休息。因此,《世尊親說醫方經》記載:四大不調有四種情況:一、窶嚕(肚子脹);二、蠻跛(身體沉重);三、畢哆(身體發熱);四、婆多(氣息不順)。一開始是地大增盛,導致身體沉重;接著是水大積聚,導致流涕唾液異常;然後是火大盛,導致頭胸發熱;最後是風大動,導致氣息衝擊。每天早晨都要仔細觀察自身病症的來源。
如果感覺四大不調,首先應絕食,即使很渴,也不要喝水,這是最嚴格的禁令,可以絕食一天、兩天,或四天、五天,直到病癒為止。但也要靈活處理,不能死板。
《太素經》說:疾病先從陰氣開始的,先治療陰氣,再治療陽氣;疾病先從陽氣開始的,先治療陽氣,再治療陰氣,都是從根本治療。又說:形體舒適,精神卻痛苦,疾病產生於經脈,則用灸法和針刺治療;形體痛苦,精神卻舒適,疾病產生於筋絡,則用熨法和牽引治療;形體舒適,精神也舒適,疾病產生於肌肉,則用針灸和藥物治療;形體痛苦,精神也痛苦,疾病產生於咽喉,則用藥物治療;形體經常驚恐,筋脈不通,疾病產生於感覺麻木,則用按摩和藥物治療。
又說:疾病有因風寒、暑濕、飲食、男女之事引起的,而非心病者,可以用針灸、藥物治療。喜怒憂思,傷神而致病的,必須用調理身心來治療。要明白自己的情緒和性格,去除喜怒憂思,然後再輔以針藥治療。但僅僅依靠針藥,可能無法完全治癒。
又說:伯高說:《兵法》說:不要迎擊敵軍氣勢正盛之時,不要攻擊敵軍陣型嚴整之時。針刺療法也一樣:不要針刺熱勢正盛之處,不要針刺汗出不止之處,不要針刺脈象渾濁之處,不要針刺與脈象相反之處。(楊上善注:熇,讀作dū,熱熾盛也。堂堂,指兵強馬壯的樣子,敵軍氣勢正盛時不可攻擊,要等到其衰弱時再攻擊,針刺療法也是如此。邪氣盛時,先用按摩,使其氣勢衰弱後再針刺。)
《針灸經》說:十歲以下兒童和七十歲以上老人,不宜針刺,宜用灸法和溫和的藥物。
《醫門方》說:春夏季節宜發汗。服用湯藥發汗,只要病症好轉就停止,不必喝完所有藥劑。發汗時,最好讓手腳都微微出汗,津液遍佈全身,濕潤舒適最好。但不要汗流如雨,要及時用粉末塗抹身體,避免受風寒。
如果發汗後,汗液仍然不止,而且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則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桂枝(四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八十枚,去尖)用七升水,先煮麻黃三兩,沸騰後,撇去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成二升半,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時間間隔七八里(古代距離單位),蓋好被子讓其發汗,不需要喝粥,其他方法跟桂枝湯一樣。
如果發汗後,汗液仍然不止,而且怕風,小便困難,四肢略微僵硬,難以彎曲伸展,則可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桂枝(三兩),附子(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切碎)
用七升水,小火煮成三小升,去渣,分溫三次服用。服藥後不久,喝一升熱粥,以增強藥效。蓋好被子讓其發汗,如果不出汗,再次服用。不出汗者,可能要隔半天才能好轉。第二天早上觀察,如果病症仍然存在,再次服用此湯。有些人可能需要服用三劑才能痊癒。桂枝加附子湯,就是湯中加入一味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