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3)

1. 熟地黃

味甘、微苦,氣微溫。味厚氣薄,陰中微陽,沉也。入心、腎、肝經。畏、忌同生。凡使,以酒、薑汁、砂仁拌勻,九蒸九曬用。

主滋腎益精,補五臟內傷不足,填骨髓,長肌肉,去臍腹急痛,病後脛股痠痛,坐而起目𥉂𥉂無所見,女子傷中胞漏,經候不調,胎產百病。

按:熟地黃為補血上劑。男子多陰虛宜熟,女子多血熱宜生。生地黃能生精血,天門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黃能補精血,麥門冬引入所補之處。八味丸以之為首,天一所生之源也。四物療藏血之臟,以之為君,癸乙同歸一治也。臍下痛,屬腎經,非熟地不能除,乃通腎之要藥也。

尺脈微者,佐以桂、附,則填精補髓;尺脈旺者,佐以知、柏,則滋陰降火。若痰多氣鬱入恐窒礙胸膈,當斟酌用之。

白話文:

熟地黃味甘微苦,性溫和。味道濃厚但氣味較淡,屬陰中帶陽,沉降的藥性。進入心、腎、肝三經。忌與生地黃同時服用。使用時,應用酒、薑汁、砂仁拌勻,經過九蒸九曬的炮製過程。

主要功效是滋補腎臟、益精,治療五臟內傷不足,填補骨髓,使肌肉強健,緩解臍腹急痛,治療病後脛股痠痛、站立時眼前發黑看不清東西等症狀,以及治療女子因內傷導致的陰道出血、月經不調、產後各種疾病。

熟地黃是補血的上等藥材。男性多陰虛宜用熟地黃,女性多血熱宜用生地黃。生地黃能滋生精血,天門冬能引導其作用於相關部位;熟地黃能補益精血,麥門冬能引導其作用於相關部位。八味丸以熟地黃為君藥,是天地萬物生長之源。四物湯治療藏血的臟腑疾病,也以熟地黃為君藥,是陰陽調和的代表。臍下疼痛屬於腎經病症,只有熟地黃才能治療,它是通調腎經的重要藥物。

如果脈象(尺脈)微弱,可以配合桂枝、附子使用,以填補精髓;如果脈象(尺脈)旺盛,可以配合知母、黃柏使用,以滋陰降火。如果痰多氣鬱,擔心會阻塞胸膈,則需慎重考慮用量。

2. 天門冬

味苦、甘,氣平,大寒。氣薄味厚,陽中之陰。生各處。根白或黃紫,大如手指,圓實,長三二寸者為佳。入肺、腎經氣分。地黃、貝母為使,制雄黃、硇砂。凡使,去皮心。

主瀉肺熱,止嗽定喘,肺痿,肺癰,血熱吐衄,消渴煩熱,肺津燥結為癥瘕積聚,又通腎氣,補五勞七傷。

按:天麥二冬,併入手太陰,驅煩解渴,止嗽消痰。而麥冬兼行手少陰,清心降火,使肺不犯邪,故止嗽立效;天冬兼入足少陰,滋腎助元,全其母氣,故清痰殊功。蓋腎主津液,燥則凝而為痰,得潤劑則化,所謂治痰之本也。若血熱侵肺,上氣喘促,宜加人參、黃耆為主,則功以相須而成。

大抵苦泄滯血,甘助元氣,寒去肺熱之功為多。但專泄而不專收,中寒腸滑人禁服。

白話文:

天門冬味甘苦,性平,但偏寒涼。氣味清淡而味道濃厚,屬陰中之陽。各地都有生長。根部顏色為白色或黃紫色,最好是像手指般粗細,圓實,長約三到兩寸的。它能進入肺經和腎經的氣分。地黃、貝母能引導天門冬藥力,能制約雄黃、硇砂的毒性。使用時,需去除天門冬的皮和心。

主要功效是瀉肺熱,止咳平喘,治療肺痿、肺癰、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以及消渴煩熱等症狀。也能治療因肺津乾燥結聚而引起的癥瘕積聚。此外,還能通利腎氣,治療五勞七傷。

天門冬和麥冬都進入手太陰肺經,都能清熱解渴、止咳化痰。但麥冬也兼入手少陰心經,能清心降火,預防外邪侵犯肺部,所以止咳效果更快;天門冬則兼入足少陰腎經,滋養腎陰,增強腎氣,因此化痰效果更好。因為腎臟主導體內津液,乾燥就會凝結成痰,有了滋潤的藥物就能化解痰液,這就是治療痰的根本方法。如果因血熱侵犯肺部,導致氣喘吁吁,則應該加入人參、黃耆等藥材,以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天門冬苦味能瀉去淤積的血液,甘味能滋養元氣,主要功效是清瀉肺熱。但它主要功能是瀉而不收,脾胃虛寒、大便溏瀉的人不宜服用。

3. 麥門冬

味甘、微苦,氣平、微寒。陽中微陰。生各處。根黃白色,有須如連珠形。吳地者勝。入肺、心經。地黃、車前子為使,惡款冬花,畏苦參,伏石鐘乳。凡使,去心;行經,酒浸。

主肺中伏火,咳嗽,煩渴,血熱妄行,肺痿吐膿,心熱神昏,及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羸瘦,短氣,身重,目黃,女子經枯、乳閉。

按:麥門冬,涼而能補,補而不泥,凡傷寒勞復,與夫溫熱病及雜病陰不濟陽,而煩熱燥渴者,用之以生津液,濡枯而退熱,最有奇功。又與地黃、阿膠、麻仁同為潤經益血、復脈通心之劑。與人參、五味為生脈散,以人參之甘寒,瀉熱火而益元氣,五味子之酸溫,瀉丙火而補庚金,麥門冬之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天元真氣得補,而脈自生矣。餘與天門冬同。

白話文:

麥門冬味甘微苦,性平微寒,屬陽中微陰之性。各地都有生長,根部呈黃白色,長有鬚根,像串珠一樣。吳地(江蘇吳縣)產的麥門冬品質最好。它歸入肺經、心經。地黃、車前子是它的配伍藥物,忌與款冬花同用,畏避苦參,也畏避石鐘乳。使用麥門冬時需去除其心,若要走經絡,則需用酒浸泡。

麥門冬能治療肺部伏火、咳嗽、口乾煩渴、血熱妄行、肺痿咳吐膿痰、心熱神昏、心下痞滿、虛勞內熱、口乾舌燥、消瘦、呼吸短促、身體沉重、目黃、女子月經停止、乳汁不通等症狀。

麥門冬性涼但能滋補,滋補而不滯膩。凡是傷寒、勞損之後,以及溫熱病及其他疾病陰虛陽亢,出現煩熱口渴的症狀,都可以用麥門冬來滋生津液,潤澤乾燥,退除熱邪,療效非常顯著。麥門冬還能與地黃、阿膠、麻仁等藥材一起使用,潤澤經絡、益氣補血、恢復脈象、通利心脈。它與人參、五味子配伍組成生脈散,人參甘寒,能瀉熱火、益元氣;五味子酸溫,能瀉丙火、補庚金;麥門冬苦寒,能滋潤肺金、清泄火源;三藥合用,能補益元氣,使脈象恢復正常。麥門冬與天門冬的功效類似。

4. 牡丹皮

味辛,氣寒。陰中微陽。種蒔者力微;單瓣紅白花者,其根入藥最勝。入心胞絡、腎經。畏貝母、大黃、菟絲子,忌蒜、胡荽,伏砒。凡使,銅刀去骨,酒拌蒸,日乾用。赤花者利,白花者補。

主和血、生血、涼血,血中伏火,瘀血留舍腸胃,撲損瘀血,血瀝腰痛,無汗骨蒸,中風瘈瘲驚癇,時氣頭痛,癰瘡排膿止痛,下部生瘡成洞,下月水、胎胞。

按:牡丹皮,入包絡、腎經,治無汗骨蒸,與地骨皮入腎、三焦經,治有汗骨蒸稍異。神不足者心,志不足者腎,故腎氣丸用之。又治腸胃積血,及吐血、衄血,故犀角地黃湯用之。若血分伏火,即心與包絡、肝、腎之相火也,世但治以知、柏,而不知牡丹皮之功更勝。但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並忌與行血藥同用。

白話文:

牡丹皮味辛性寒,屬陰中帶陽。藥效強弱與栽種方式及花色有關,單瓣紅白花牡丹的根入藥效果最佳。它能進入心包絡和腎經。忌與貝母、大黃、菟絲子同用,也忌與蒜、胡荽、砒霜同服。使用時需用銅刀刮去外皮,以酒拌勻蒸熟,曬乾後再用。紅色牡丹皮偏於活血,白色牡丹皮偏於補血。

牡丹皮具有涼血、活血、生血的功效,主治血熱、瘀血停滯腸胃、跌打損傷瘀血、血瘀腰痛、無汗骨蒸、中風引起的抽搐驚癇、頭痛、癰瘡腫痛、下焦生瘡潰爛、月經不調、胎盤不下等症狀。

牡丹皮入心包絡、腎經,用於治療無汗骨蒸,這與地骨皮(入腎、三焦經,治療有汗骨蒸)有所不同。由於心主神,腎主志,所以腎氣丸中也使用牡丹皮。牡丹皮還用於治療腸胃積血、吐血、鼻出血等症狀,因此犀角地黃湯中也含有牡丹皮。如果血分有熱,也就是心包絡、肝、腎的相火,世人通常只用知母、黃柏治療,卻不知道牡丹皮的療效更佳。但要注意的是,婦女血崩或月經週期延遲且經血量過多時,忌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一起使用。

5. 何首烏

味甘、苦、澀,氣微溫。生各處。春生苗,葉尖長,相對,藤蔓延竹木牆垣間,夜交合相連,晝分開各指。有二種,雌者淡白,雄者淺紅,雌雄並用方效。肝、腎經藥。茯苓為使,忌豬血、鐵器、無鱗魚。凡使,竹刀刮去黑皮,米泔浸一宿,曬乾,搗碎,黑豆拌,九蒸九曬用。

主益血氣,黑髭發,長筋骨,補精髓,頭面風瘡,瘰癧,癰腫,五痔,腸風,產後及帶下諸疾。

按:何首烏,白者入氣分,赤者入血分。腎主閉藏,肝主疏泄,此物氣溫、味苦澀,苦補腎,溫補肝,澀能收斂精氣,所以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門冬之上,蓋氣血和則諸疾不生矣。

白話文:

何首烏味甘、苦、澀,性微溫。各地都有生長。春天發芽,葉子尖長,對生,藤蔓攀爬在竹木、牆垣間,晚上相互纏繞,白天則分開。有兩種,雌性顏色淡白,雄性顏色淺紅,兩種一起使用效果最好。歸肝、腎經。茯苓是它的輔藥,忌與豬血、鐵器、無鱗魚同用。使用時,要用竹刀刮去黑色的外皮,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曬乾後搗碎,拌上黑豆,再經過九蒸九曬的炮製過程。

功效是滋補氣血,使頭髮烏黑,增強筋骨,補充精髓,治療頭面部的瘡瘍、瘰癧、癰腫、五痔、腸風,以及產後和帶下的各種疾病。

何首烏白色的入肺經,紅色的入血分。腎主藏精,肝主疏泄,何首烏性微溫,味苦澀,苦味能滋補腎臟,溫性能溫補肝臟,澀味能收斂精氣,因此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不寒不燥,功效在於地黃、天門冬之上,因為氣血調和了,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