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人參
味甘、苦,氣微溫,一云微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一雲陽中微陰。生陰濕山谷。紫大稍扁,名紫團參,出潞州;白堅而圓,名白條參,出百濟;黃潤纖長,有須,名黃參,出遼東。上黨、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亞黃味薄,惟黃參第一。然薺苨、桔梗根與人參相似,但人參有心味甘,桔梗有心味苦,薺苨無心味甘為異,不可不辨。入心、肺經。
茯苓為使,反藜蘆,惡皂莢、黑豆,畏五靈脂。
主補五臟,安精神,健脈理中,生津止渴,除夢邪驚悸,補肺胃中陽氣不足,瀉心、肺、脾、胃中伏火,治肺痿,胸痰,嘔噦反胃,痎瘧,癇疾,冷氣逆上,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瀉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又及一切血證,胎前產後,一切虛證,發熱自汗。
按:人參,地下神草,肖似人形,上應搖光,稱名君子,乃活人之至寶也,何後世視為畏藥而不敢用,用亦不敢多乎?今考古人論用人參,以脈證為據者而詳列之,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誠有見於無陽則陰無以生,氣旺則陰血自長也。
東垣云: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又云: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孫真人云:夏月熱傷元氣,大汗大泄,欲成痿厥,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海藏云:肺寒可用,肺熱傷肺。肺寒者,脈滯濡行遲,假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發生;肺熱者,氣血激行,不可再加通迅以耗脾氣。
故凡脈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云: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又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東垣云: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云: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云: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肺虛,必用也。
如此詳審可不可,思過半矣!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用,虛熱亦可用,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雖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元氣虛甚者,但恐不能抵當其補,非不可補也。然貧者不能辦,富者吝其值,往往用以分釐計,不知多則宣通,少則壅滯也。
又以升麻引,則瀉肺、脾中火邪,補上升之氣;以茯苓引,則瀉腎中火邪,補下焦元氣;同黃耆,則助其補表;同白朮,則助其補中;同地黃,則補腎,蓋人參大氣周流,無處不到,在用者斡旋之妙而已。
白話文:
人參的藥性與功效
人參味甘苦,性微溫,亦有記載為微寒。氣味皆淡薄,輕浮上升,屬陽性;亦有說法認為陽中帶微陰。生長在陰濕的山谷之中。
人參依顏色與產地可分為三種:
- **紫團參:**紫色,略扁,產於潞州。
- **白條參:**白色,堅實圓潤,產於百濟。
- **黃參:**黃潤,纖長,有鬚,產於遼東。
上黨、高麗參接近紫參,體質虛弱;新羅參接近黃參,味薄。黃參品質最佳。
需要注意的是,薺苨、桔梗的根形似人參,但人參有心,味甘;桔梗有心,味苦;薺苨無心,味甘,三者可藉此區分。
人參入心、肺經。
配伍:
- 使: 茯苓
- 反: 藜蘆
- 惡: 皂莢、黑豆
- 畏: 五靈脂
功效:
- 補五臟
- 安精神
- 健脈理中
- 生津止渴
- 除夢邪驚悸
- 補肺胃中陽氣不足
- 瀉心、肺、脾、胃中伏火
- 治肺痿、胸痰、嘔噦反胃、痎瘧、癇疾、冷氣逆上、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瀉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以及一切血證、胎前產後、一切虛證、發熱自汗。
論述:
-
人參是地下神草,形似人形,上應天上的搖光星,故稱君子,是活人之至寶。為何後世將其視為畏藥而不敢使用,或不敢多用?
-
古人論用人參,皆以脈證為依據,如仲景說:「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皆可加人參。」由此可見,無陽則陰無法生長,氣旺則陰血自然增長。
-
東垣說:「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又說:「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可用黃柏佐人參。」
-
孫真人說:「夏月熱傷元氣,大汗大泄,欲成痿厥,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
-
海藏說:「肺寒可用,肺熱傷肺。肺寒者,脈滯濡行遲,借人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產生;肺熱者,氣血激行,不可再加通迅之藥,以免耗傷脾氣。」
使用禁忌:
- 脈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弱不足,可用人參。
- 脈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人參。
- 潔古說:「喘嗽勿用者,乃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
- 仲景說:「肺寒而咳勿用者,乃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 東垣說:「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
- 丹溪說:「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
- 節齋說:「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肺虛,必用也。」
總論:
- 人參補虛,虛寒可用,虛熱亦可用,氣虛宜用,血虛亦可用。
- 即使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元氣虛甚者,只要能抵擋其補性,也可用人參。
- 貧者無法負擔,富者吝惜其價,往往以分毫計較,不知多則宣通,少則壅滯。
人參的配伍:
- 與升麻配伍,可瀉肺、脾中火邪,補上升之氣。
- 與茯苓配伍,可瀉腎中火邪,補下焦元氣。
- 與黃耆配伍,可助其補表。
- 與白朮配伍,可助其補中。
- 與地黃配伍,可補腎。
人參藥性廣泛,無所不至,關鍵在於用藥者的巧妙運用。
總結: 人參為補虛要藥,應用廣泛,需根據脈證辨證施治。
2. 黃耆
味甘,氣微溫。氣薄味厚,可升可降,陰中陽也。有木耆、水耆、綿耆,惟綿耆莖長而軟,出泌州綿上者為上品。入三焦、脾、腎、命門經。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凡使:肺虛,古用蜜炙,不若易之以酒,更達表行滯;下虛,鹽水炒。
主虛勞,自汗盜汗,虛喘,腎衰耳聾,太陰瘧疾,壯脾胃,瀉肺火、心火,去虛熱,一切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癩疾,痔瘻,腸風,崩帶,胎產前後諸病,及月候不勻,小兒百病。
按:黃耆,甘溫,純陽,乃上中下、內外補虛之聖藥。其補三焦、實衛氣,與桂同功,特桂則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耆則專於益也。同人參、甘草,能除燥熱、肌熱,蓋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用耆溫肉分,益皮毛、實腠理,不令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也。生者亦能瀉火。惟表邪旺者忌用,恐反助邪氣;陰虛者少用,恐太升氣於表,則內愈虛耗。
白話文:
黃耆味甘性溫,氣微溫而味厚重,可上行可下降,屬陰中陽。有木黃耆、水黃耆、綿黃耆,其中綿黃耆莖長而軟,產於泌州綿上者為品質最佳。黃耆入三焦、脾、腎、命門經。茯苓為其配伍藥,忌用龜甲、白蘚皮。肺虛者可用酒炙黃耆,以達表行滯;下虛者可用鹽水炒黃耆。
黃耆可治虛勞、自汗盜汗、虛喘、腎衰耳聾、太陰瘧疾,並能健脾胃、瀉肺火心火、去虛熱,治療一切癰疽久敗、排膿止痛、大風癩疾、痔瘻、腸風、崩帶、胎產前後諸病以及月經不調、小兒百病。
黃耆性甘溫,純陽,為上中下、內外補虛之聖藥。能補三焦、實衛氣,與桂枝同功,但桂枝通血脈,能破血而實衛氣,黃耆則專注於滋補。與人參、甘草合用,能除燥熱、肌熱,因脾胃一虛,肺氣先絕,必須用黃耆溫補肉分,益皮毛、實腠理,防止汗出,以益元氣而補三焦。生黃耆亦能瀉火。但表邪旺者忌用,恐反助邪氣;陰虛者少用,恐太升氣於表,則內愈虛耗。
3. 白朮
味甘、苦,氣溫。味厚氣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浙術俗呼雲頭,由糞力滋長,力薄;歙術,俗呼狗頭,產深谷,雖瘦小,得土氣,力盛。入小腸、心、脾、胃、腎、肝六經。防風、地榆為使,忌桃、李、菘菜、雀肉、青魚。凡使,米泔水浸之,借穀氣和脾;壁土炒之,竊其氣助脾;嫌其燥,以蜜水炒之;嫌其滯,以酒炒之。生用瀉胃火,尤豁痰、散血、燥濕、利水,人所不知。
主大風,風眩,頭痛,目淚出,脾胃虛弱,痰水,痞氣,宿滯,心腹脹滿,腹中冷痛,皮間風水結腫,風寒濕痹,死肌,利腰臍間血,及自汗,霍亂,瀉痢,冷氣,痃癖癥瘕,食則嘔,胃脘痛,安胎,利小便。
按:白朮味甘性溫,得中宮沖和之氣,故補脾胃之藥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四肢困倦,嗜臥不開目,不思飲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濕,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濕痹者,皆賴之也;土旺則清氣善升,而精微上奉,濁氣善降,而糟粕下輸,故吐瀉者不可闕也。
《別錄》以為利腰臍間血者,因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而腰臍乃其分野,藉其養正之力,而瘀血不敢稽留矣。張元素謂其生津止渴者,濕去而氣得周流,而津液生矣;謂其消痰者,脾無濕則痰自不生也;安胎者,除胃中熱也。又上、中、下,在氣主氣,在血主血,無汗則發,有汗則止,與黃耆同功。
白話文:
白朮的藥性與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其氣味厚重但較薄,可升可降,屬於陽中帶陰的藥物。浙術(俗稱雲頭)由糞力滋長,力氣較弱;歙術(俗稱狗頭)產自深谷,雖然瘦小,但得土氣,力氣強盛。
白朮入小腸、心、脾、胃、腎、肝六經,與防風、地榆相使,忌諱與桃、李、菘菜、雀肉、青魚同用。使用時可以米泔水浸泡,借穀氣以和脾;可以用壁土炒制,竊取土氣以助脾;如果擔心燥性,可以用蜜水炒制;如果擔心滯氣,可以用酒炒制。
生用白朮可以瀉胃火,尤其能豁痰、散血、燥濕、利水,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功效。
主治:
- 大風、風眩、頭痛、目淚出、脾胃虛弱、痰水、痞氣、宿滯、心腹脹滿、腹中冷痛、皮間風水結腫、風寒濕痹、死肌、利腰臍間血、自汗、霍亂、瀉痢、冷氣、痃癖癥瘕、食則嘔、胃脘痛、安胎、利小便。
藥理分析:
白朮味甘性溫,得中宮沖和之氣,因此是補脾胃的最佳藥物。
- 土旺則能健運:四肢困倦、嗜臥不開目、不思飲食、食停滯、有痞積等症,皆可用白朮。
- 土旺則能勝濕:痰飲、腫滿、濕痹等症,皆可用白朮。
- 土旺則清氣善升,濁氣善降:吐瀉者不可缺白朮。
古籍記載:
- 《別錄》記載白朮利腰臍間血,因為脾胃統攝一身之血,腰臍是其分野,藉助白朮的養正之力,瘀血就不敢停留。
- 張元素認為白朮生津止渴,是因為祛除濕氣,氣機就能通暢,津液就能生成;白朮消痰,是因為脾臟沒有濕氣,痰就不會生成;白朮安胎,是因為祛除胃中熱氣。
- 白朮上、中、下三焦皆可作用,在氣主氣,在血主血,無汗則發汗,有汗則止汗,與黃芪功效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