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一 (1)
卷之一 (1)
1. 卷之一
2. 草部
3. 人參
味甘、苦,氣微溫,一云微寒。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一雲陽中微陰。生陰濕山谷。紫大稍扁,名紫團參,出潞州;白堅而圓,名白條參,出百濟;黃潤纖長,有須,名黃參,出遼東。上黨、高麗參近紫體虛,新羅亞黃味薄,惟黃參第一。然薺苨、桔梗根與人參相似,但人參有心味甘,桔梗有心味苦,薺苨無心味甘為異,不可不辨。入心、肺經。
茯苓為使,反藜蘆,惡皂莢、黑豆,畏五靈脂。
主補五臟,安精神,健脈理中,生津止渴,除夢邪驚悸,補肺胃中陽氣不足,瀉心、肺、脾、胃中伏火,治肺痿,胸痰,嘔噦反胃,痎瘧,癇疾,冷氣逆上,心腹鼓痛,胸脅逆滿,霍亂,瀉痢,小便頻數,淋瀝,勞倦內傷,中風中暑,又及一切血證,胎前產後,一切虛證,發熱自汗。
按:人參,地下神草,肖似人形,上應搖光,稱名君子,乃活人之至寶也,何後世視為畏藥而不敢用,用亦不敢多乎?今考古人論用人參,以脈證為據者而詳列之,仲景云:病人汗後,身熱,亡血、脈沉遲者,下痢、身涼、脈微、血虛者,並加人參。誠有見於無陽則陰無以生,氣旺則陰血自長也。
東垣云:人參甘溫,能補肺中元氣,肺旺則四臟之氣皆旺。又云:相火乘脾,身熱而煩,氣高而喘,頭痛而渴,脈洪而大者,用黃柏佐人參。孫真人云:夏月熱傷元氣,大汗大泄,欲成痿厥,服生脈散、腎瀝湯三劑,則百病不生。海藏云:肺寒可用,肺熱傷肺。肺寒者,脈滯濡行遲,假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發生;肺熱者,氣血激行,不可再加通迅以耗脾氣。
故凡脈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皆虛而不足,可用也;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皆火鬱、內實,不可用也。潔古云:喘嗽勿用者,痰實氣壅之喘也,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必用也。仲景又謂:肺寒而咳勿用者,寒束熱邪,壅鬱在肺之咳也,若自汗惡寒而咳者,必用也。
東垣云:久病鬱熱在肺勿用者,乃火鬱於內,宜發不宜補也,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必用也。丹溪云:諸痛不可驟用者,乃邪氣方銳,宜散不宜補也,若裡虛吐利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必用也。節齋云:陰虛火旺勿用者,乃血虛火亢、能食、脈弦而數,涼之則傷胃,溫之則傷肺,不受補也;若自汗、氣短、肢寒、肺虛,必用也。
如此詳審可不可,思過半矣!大抵人參補虛,虛寒可用,虛熱亦可用,氣虛宜用,血虛亦宜用,雖陰虛火動、勞嗽吐血、病久元氣虛甚者,但恐不能抵當其補,非不可補也。然貧者不能辦,富者吝其值,往往用以分釐計,不知多則宣通,少則壅滯也。
又以升麻引,則瀉肺、脾中火邪,補上升之氣;以茯苓引,則瀉腎中火邪,補下焦元氣;同黃耆,則助其補表;同白朮,則助其補中;同地黃,則補腎,蓋人參大氣周流,無處不到,在用者斡旋之妙而已。
白話文:
人參
人參味甘苦,性微溫,也有人說微寒。氣味都比較淡薄,向上浮升,屬陽;也有人說它屬陽中帶一點陰。生長在陰濕的山谷。紫色較大略扁的,叫做紫團參,產於潞州;白色堅實圓潤的,叫做白條參,產於百濟;黃色潤澤纖長的,長有鬚根,叫做黃參,產於遼東。上黨、高麗參接近紫色,體質虛弱;新羅參顏色偏黃,味道較淡;唯有黃參最佳。但薺苨和桔梗的根莖都與人參相似,但人參中心味甘,桔梗中心味苦,薺苨則無中心且味甘,以此區分,不可不辨。人參入心、肺經。
茯苓是人參的輔藥,人參反藜蘆,惡皂莢、黑豆,畏五靈脂。
人參的主要功效是補益五臟,安定精神,強健脈絡,調和氣血,生津止渴,消除噩夢驚悸,補益肺胃中陽氣不足,瀉除心、肺、脾、胃中的伏火,治療肺痿、胸悶痰多、嘔吐反胃、瘧疾、癲癇、寒邪逆上、心腹脹痛、胸脅脹滿、霍亂、瀉痢、小便頻數、淋瀝不暢、勞累內傷、中風中暑,以及一切血證、孕期產後諸疾和一切虛證、發熱自汗等症狀。
古人認為人參是地下神草,形狀似人,上應星宿搖光,被稱為君子,是救活人的至寶。為何後世視其為畏懼的藥物而不敢使用,使用也不敢用多呢?今參考古人論述人參的應用,以脈象和證候為依據,詳述如下:張仲景說:病人汗後身熱,失血、脈象沉遲者;下痢、身涼、脈象微弱、血虛者,都應該加入人參。確實是看到了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氣血旺盛,則陰血自然充盈的道理。
李東垣說:人參甘溫,能補益肺臟的元氣,肺氣旺盛則四臟之氣皆旺盛。又說:相火(心火)乘克脾土,導致身熱煩躁,氣逆喘促,頭痛口渴,脈象洪大者,要用黃柏配伍人參。孫真人說:夏季暑熱傷損元氣,大汗大瀉,將要導致痿厥者,服用生脈散、腎氣湯三劑,則百病不生。張子和說:肺寒可以用人參,但肺熱傷肺則不可用。肺寒者,脈象遲緩濡弱,藉助人參之力,通經活血,則元氣得以恢復;肺熱者,氣血運行過快,不可再用通利之品耗傷脾氣。
所以,凡是脈象浮而空虛濡弱、虛大、遲緩無力,或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都是虛弱不足,可以用人參;若脈象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都是火鬱內實,不可用人參。朱丹溪說:喘嗽不宜用人參者,是痰實氣壅所致的喘息;若腎虛氣短喘促者,則必須用人參。張仲景又說:肺寒咳嗽不宜用人參者,是寒邪束縛熱邪,壅鬱在肺所致的咳嗽;若自汗惡寒而咳嗽者,則必須用人參。
李東垣說:久病鬱熱在肺不宜用人參者,是火鬱於內,宜疏泄不宜補益;若肺虛火旺、氣短自汗者,則必須用人參。朱丹溪說:各種疼痛不宜驟然使用人參者,是邪氣正盛,宜散不宜補;若裡虛吐瀉及久病胃弱、虛痛喜按者,則必須用人參。張元素說:陰虛火旺不宜用人參者,是血虛火亢、能吃東西、脈象弦數,用寒涼之品則傷胃,用溫熱之品則傷肺,不受補益;若自汗、氣短、肢寒、肺虛者,則必須用人參。
如此詳盡的分析,已經考慮到很多方面了!總之,人參補虛,虛寒可以用,虛熱也可以用,氣虛宜用,血虛也宜用,即使是陰虛火旺、勞嗽吐血、久病元氣衰竭者,雖然擔心其補益作用抵擋不了病情,但也不是不能使用。然而,貧窮的人買不起,富有的人又吝嗇其價格,往往用量很少,不知用量多則能宣通,用量少則會壅滯。
又可用升麻引導人參,則瀉除肺、脾之火邪,補益上升之氣;用茯苓引導人參,則瀉除腎中火邪,補益下焦元氣;與黃耆同用,則增強其補表功效;與白朮同用,則增強其補中功效;與地黃同用,則補益腎陰。總之,人參的氣機周流全身,無處不到,關鍵在於使用者運用之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