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立齋

《本草詳節》~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遠志

味苦,氣溫。生山東、河、陝。有二種,小葉者花白,大葉者花紅,四月採根。入腎經氣分。得茯苓、葵子良,畏珍珠、藜蘆。凡使,甘草水浸一宿,去心,日乾用。

主健忘,驚悸,明目,聰耳,胸痹,喉痹,腦風頭痛,奔豚,咳逆,長一切癰疽肌肉。

按:遠志,功專於強志益精,蓋精與志皆腎經所藏,腎藏精,精合志,人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善忘,腰脊不能俯仰屈伸,毛悴色夭,《內經》云:善忘者,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是遠志腎經藥,非心經藥也,明矣。其治癰疽,亦補腎之力耳。

白話文:

遠志味苦性溫,生長在山東、黃河沿岸及陝西等地。有兩種,葉子小的花是白色的,葉子大的花是紅色的,四月採收它的根。它進入腎經氣分。配伍茯苓、葵子效果更好,忌與珍珠、藜蘆同用。使用時,需用甘草水浸泡一夜,去掉中心部分,曬乾後再用。

主要功效是治療健忘、驚悸、目不明、耳不聰、胸痛、咽喉痛、腦風頭痛、奔豚氣(一種腹部氣痛)、咳嗽逆氣、以及各種癰疽和肌肉疾病。

說明:遠志的功效主要在於增強意志、益精補腎,因為精和意志都儲存在腎經中。腎藏精,精氣充足則意志堅定。如果人經常盛怒不止,就會損傷意志,意志受損就會健忘,腰脊也無法正常彎曲伸展,頭髮枯黃,面色萎黃。《內經》說:「健忘的人,是上焦氣虛,下焦氣盛,腸胃實而心肺虛弱,虛弱則營氣和衛氣滯留在下焦,久而久之不能按時上升,所以健忘。」因此,遠志是作用於腎經的藥物,而不是心經藥物,這一點很明確。它治療癰疽的功效,也是通過補益腎氣來實現的。

2. 川芎

(附:馬銜、京芎、臺芎、撫芎)

味辛,氣溫。氣厚味薄,浮而升,陽也。名馬銜者,生廬州,可含止齒血;京芎,生陝西,可療偏頭疼;台州芎,散風去濕;撫州芎,開鬱寬胸。若入藥,惟生川蜀名雀腦者為憂。乃三焦、膽引經藥,入心胞、肝經氣分。白芷為使,畏黃連,得細辛止金瘡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凡使,水洗,略炒。

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血,及腦風頭痛,面上遊風,目淚,多涕唾,忽忽如醉,除濕止瀉,行氣開鬱,去瘀生新,調經種子,排膿長肉。

按:川芎,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及四物湯皆用之。能散肝經之風,治少陽、厥陰頭痛,及血虛頭痛之聖藥也;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朮,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治濕瀉加川芎、麥芽,其應如響。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鬱,加川芎佐諸藥,氣行血調,其痛立止。

癰疽諸瘡腫痛多用之者,以其入心散火邪也。心腹堅痛、諸寒冷氣、疝氣多用之者,亦以其入心,助行氣血而邪自散也,古人謂為血中氣藥,信哉。骨蒸、多汗及氣弱之人,不可久服,令真氣走散,而陰愈虛。又郁在中焦,須撫芎開提清陽之氣,氣升則鬱自降,故撫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此撫芎所以異於川也。

白話文:

川芎味辛性溫,氣味厚重但辛味較淡,藥性輕浮上升,屬陽性藥物。 不同產地川芎名稱略有不同,廬州產的稱馬銜,可治齒齦出血;陝西產的稱京芎,可治偏頭痛;台州產的稱台芎,能散風除濕;撫州產的稱撫芎,能疏肝解鬱。但入藥以產於川蜀地區,又稱雀腦的川芎為佳。

川芎是走三焦經、膽經的藥物,並能作用於心包經、肝經的氣分。白芷是川芎的輔藥,忌與黃連同用,配合細辛可治金瘡疼痛,配合牡蠣可治頭風嘔逆。使用川芎時,需用水洗淨,略微炒制。

川芎主治各種風證、氣證、血證,以及腦風頭痛、面部遊走性風證、流淚、流涕、唾液過多、神志恍惚如醉酒等症狀,還能除濕止瀉、行氣解鬱、活血化瘀、生肌長肉、調經種子、排膿。

川芎能上行頭部經絡,下行血海,故常用于治療頭部疾病及婦科疾病,如清神益氣湯及四物湯等方劑。它能散肝經風邪,是治療少陽、厥陰頭痛以及血虛頭痛的良藥。若療效不佳,可根據病證加用相應的引經藥物,如太陽經用羌活,陽明經用白芷,少陽經用柴胡,太陰經用蒼朮,厥陰經用吳茱萸,少陰經用細辛。治療濕瀉,加入川芎和麥芽,療效甚佳。血痢已通暢但疼痛不止者,多為陰虛氣鬱所致,此時應加入川芎與其他藥物同用,以行氣活血,則疼痛即可立止。

癰疽瘡瘍腫痛多用川芎,因其能入心經散火邪。心腹堅痛、寒邪凝滯、疝氣等症也常選用川芎,因其能入心經,幫助氣血運行,邪氣自然消散。古人稱川芎為「血中氣藥」,此言甚是。但氣虛血弱、骨蒸盜汗者不宜久服,以免耗散真氣,加重陰虛。若中焦氣機鬱滯,則需用撫芎,以開提清陽之氣,使氣機上升,鬱滯自然下降。撫芎能疏通全身氣血,直達三焦,是調節陰陽氣血的良藥,故其功效與川芎略有不同。

3. 芍藥(赤芍藥、白芍藥)

味酸、苦,氣平、微寒。可升可降,陰也。生山谷。單葉者根實,有力;家園茂盛者根虛,力輕。入肝、脾血分,為肺、脾行經藥。烏藥、沒藥、雷丸為使,惡石斛、芒硝,畏硝石、鱉甲、小薊及藜蘆。凡使,酒炒;入女人血藥,醋炒;治後重,不炒。

主脾虛中滿,心下痞,脅下痛,善噫,肺急脹逆,喘咳,血虛腹痛,水瀉,下痢腹痛後重,時行寒熱,太陽鼽衄,目澀,肝血不足,一切胎前諸疾,白所治也;血痹,堅積疝瘕,目赤,腸風瀉血,月閉,癰腫,發背,痔瘻,瘡疥,赤所治也。

按:芍藥,白者益脾,能於土中瀉木;赤者散邪,能行血中之滯。蓋白入脾經血分,能瀉肝補脾,而赤則專入肝家血分,而一於破散者也。故中滿諸症,或脾虛自病,或脾病而流入別經,白芍健脾補中州,收斂犯脾之肝邪,宜諸症自除;若腹痛,亦脾虛而惡邪客之,脾補則中氣自和,邪不能留,然止能治血虛腹痛,餘腹痛不治,以其無溫散之功也;產後忌用者,產後肝血已虛,不禁再瀉,且酸寒能伐生髮之氣,必不得已,須桂、酒炒之;大抵佐以柴胡、牡丹皮、山梔則瀉火而除熱燥,佐以生薑、肉桂、乾薑則溫經而散寒濕,夏月腹痛加芩,惡寒則加桂,惡熱則加黃柏,同參、術則補中氣,同川芎則瀉肝,同地黃則補陰血。

至血痹諸症,或血凝為病,或血熱為祟,肝主血,赤芍入肝,散之涼之,又何不瘳之有?但血虛冷而中寒者,俱不可用也。

白話文:

芍藥(赤芍藥、白芍藥)味酸苦,性平微寒,具有升降雙向調節的特性,屬陰性藥物。野生山谷的芍藥根實,藥效強;家種的芍藥根虛,藥效弱。它主要作用於肝、脾的血分,是肺、脾經的常用藥物。烏藥、沒藥、雷丸是它的輔藥,忌與石斛、芒硝同用,畏避硝石、鱉甲、小薊及藜蘆。使用芍藥時,通常需酒炒;若用於婦女血症,則需醋炒;治療病後腹痛重症則不必炒。

芍藥主治脾虛腹脹、心下痞塊、脅肋疼痛、易打嗝、肺部急劇脹滿逆氣、喘咳、血虛腹痛、水瀉、下痢腹痛伴有裡急後重、時行感冒、太陽經出血性鼻衄、眼睛乾澀、肝血不足、妊娠期各種疾病(白芍藥所治);血脈瘀滯、腫塊積聚、疝氣、目赤腫痛、腸風便血、月經閉止、癰腫、發背、痔瘡、廔管、瘡疥(赤芍藥所治)。

芍藥的藥性,白芍藥能益脾,能瀉肝火;赤芍藥能散邪氣,能行血中瘀滯。白芍藥入脾經血分,能瀉肝補脾;赤芍藥則專入肝經血分,主要作用是破血散瘀。所以,對於各種腹脹症狀,無論是脾虛本身疾病,還是脾病影響其他經絡,白芍藥都能健脾補中,收斂肝邪犯脾的病症,使各種症狀自然消除。若腹痛是脾虛導致邪氣入侵,脾胃功能恢復後,中氣自然調和,邪氣無法停留,白芍藥就能治癒血虛引起的腹痛,其他原因的腹痛則無效,因為它沒有溫散寒邪的作用。產後忌用芍藥,因為產後肝血已虛,不能再用瀉藥,而且芍藥酸寒的藥性會損傷生髮之氣,除非萬不得已,必須用酒或桂枝炒制後才能使用。總之,芍藥配伍柴胡、牡丹皮、梔子則能瀉火除熱燥;配伍生薑、肉桂、乾薑則能溫經散寒濕;夏日腹痛可加黃芩;惡寒加桂枝;惡熱加黃柏;配伍人參、白術則補中氣;配伍川芎則瀉肝火;配伍生地黃則補陰血。

對於血脈瘀滯等症狀,無論是血液凝滯還是血熱導致,赤芍藥入肝經,能散瘀涼血,都能有效治療。但血虛、體寒者均不宜使用。

4. 五味子

味酸、咸、辛、苦、甘,氣溫。氣輕味厚,降也,陽中微陰。南北皆有,風寒咳嗽宜南,虛損勞傷宜北。入肺經氣分、腎經血分。蓯蓉為使,惡萎蕤,勝烏頭。凡使,宜搗碎入煎,則五味具;補藥,搗碎蜜蒸用;嗽藥,生用。

主暖水臟,強陰益精,喘嗽,燥咳上氣,止渴止瀉,斂汗,明目,奔豚冷氣,水腫,心腹氣脹,止嘔逆,生陰中肌。

按:五味子,上滋肺,下補腎,中和脾,乃生津之要藥。有服之反致虛熱者,邪氣未散,收補太驟也。有痰佐以半夏,喘佐以阿膠,但分兩少不同耳。又黃昏嗽,乃火氣浮入肺中,不宜用涼藥,宜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若痧疹初發,一切停飲,肝氣、肺熱應用黃芩瀉熱者,皆禁用。

白話文:

五味子味酸、鹹、辛、苦、甘,性溫。氣味輕淡而味道濃厚,具有下降的特性,屬陽中帶陰。南北各地都有出產,風寒咳嗽宜用南方產的,虛損勞傷宜用北方產的。它進入肺經的氣分和腎經的血分。肉蓯蓉是它的配伍藥物,忌與萎蕤同用,能克制烏頭的毒性。使用時,宜將其搗碎後再煎煮,這樣才能使五種味道都充分發揮出來;作為補益藥物,則應搗碎後蜜蒸服用;作為治療咳嗽的藥物,則應生用。

主要功效是溫暖水臟(指膀胱、腎等臟器),滋補腎陰、益精,治療喘嗽、燥咳、上氣、止渴、止瀉、斂汗、明目、奔豚(指氣逆衝上)冷氣、水腫、心腹氣脹、止嘔逆,以及滋養陰中肌膚。

五味子能滋補肺部,溫補腎臟,又能調和脾胃,是重要的生津藥物。如果服用後反而出現虛熱,是因為體內邪氣尚未散盡,補益過於急驟造成的。若有痰飲,可用半夏配伍;若有喘息,可用阿膠配伍;只是用量多少有所不同而已。對於黃昏時發生的咳嗽,是因火氣上浮侵犯肺部所致,不宜使用寒涼藥物,宜用五味子、五倍子等藥物收斂並使其下降。如果患有痧疹初期,或其他肝氣、肺熱需要應用黃芩瀉熱的疾病,都應禁用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