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詳節》~ 卷之一 (4)
卷之一 (4)
1. 生地黃
味甘、苦,氣平、寒。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生懷慶者,皮有疙瘩,力大。以水試,浮為天黃;半沉為人黃;沉者為地黃,最勝。入心、腎、胞絡、肝、小腸經。得清酒、麥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忌銅鐵器,犯之消腎白髮,同蘿蔔、蔥、蒜食耗血。凡使,生者,大寒;日乾者,微寒;火乾者,微溫;薑汁浸,則不泥膈。
主補腎水真陰,勞瘦,骨蒸,日哺寒熱,涼心火血熱,五心潮熱,心肺損吐血,肺熱咳嗽,衄血,便血,溺血,目昏耳鳴,逐血痹,潤大小腸,去胃中宿食,崩中,胎動胎漏,跌折絕筋,牙痛欲脫。
按:生地黃,稟仲冬之氣,故涼血有功,陰血賴養,新生瘀去,血受補則筋受榮,腎得之而骨強力壯矣。胎產、勞傷,皆血之愆,血得其養,證因以痊。腎開竅於二陰,血主濡之,二便所以利也。濕熱盛,則食不化,地黃去濕熱,以安脾胃,宿滯乃消。掌中應心主,痿躄乃脾熱,奉君主而清倉廩,兩證可瘳矣。
實脾藥中用二三分,使脾家永不受邪。大抵病人虛而多熱者,宜用以滋陰退陽,虛寒禁用。
白話文:
生地黃味甘苦,性平偏寒。藥性沉降,性質陰寒。產於懷慶地區的生地黃,表皮有疙瘩,藥效最強。用清水測試,浮於水面者為天黃;半沉半浮者為人黃;沉於水底者為地黃,藥效最佳。生地黃走心、腎、胞絡、肝、小腸經。與清酒、麥門冬相配伍效果更好,忌與貝母同用,畏芫荽,不能與銅鐵器接觸,否則會損傷腎氣,導致頭髮變白;也不宜與蘿蔔、蔥、蒜一起食用,以免耗損血液。使用生地黃時,鮮品性大寒;曬乾者性微寒;火烤乾者性微溫;用薑汁浸泡,則不會粘膩堵塞腸胃。
生地黃主要功效是滋補腎臟陰液,治療消瘦、骨蒸潮熱、午后發熱、心火亢盛、五心煩熱、心肺損傷引起的吐血、肺熱咳嗽、鼻出血、便血、尿血、目眩耳鳴,以及血脈瘀滯、潤滑大小腸、去除胃中宿食、崩漏、胎動不安、胎漏、跌打損傷、牙痛等症。
生地黃生長於仲冬,因此具有良好的涼血功效,能滋養陰血,促進新生,清除瘀血。血液得到滋養,筋脈就能得到濡養,腎臟得到滋養,骨骼就能強壯有力。妊娠、生產、勞傷等都與血液虧損有關,生地黃能滋養血液,從而使病症痊癒。腎經開竅於二陰,血液濡養二陰,所以能通利大小便。濕熱盛則影響消化,生地黃能清利濕熱,以安和脾胃,使宿食得以排出。心經循行於掌中,痿躄(下肢癱瘓)是脾熱引起的,生地黃能滋養心臟,清熱除濕,使這兩種病症得以痊癒。
在健脾藥方中,生地黃用量一般為二分到三分,以保持脾胃不受邪氣侵害。總而言之,對於虛熱體質的病人,生地黃可以滋陰降火;但虛寒體質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