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十 (5)
卷第十 (5)
1. 大腸論二首
《千金》論曰:大腸腑者,主肺也,鼻柱中央以為候也。肺所以合氣於大腸者,大腸為行道傳瀉之腑也,號監倉掾,重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廣六寸,臍右回疊積還反十二曲,貯水穀一斗二升,主十二時,定血脈和利精神。又曰,肺前受病,移於大腸,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則遺失便利。
肺應皮,皮厚即大腸厚,皮薄即大腸薄,皮緩腹裹大者,大腸緩而長,皮急者,大腸急而短,皮滑者,大腸直,皮肉不相離者,大腸結。(《刪繁》同)
又扁鵲云:大腸絕不療,何以知之?泄痢無度,痢絕則死。實即腸熱,熱則脹滿不通,口為生瘡,食下入腸,則腸實而胃虛,下胃則胃實而腸虛。所以實而不滿,乍實乍虛,乍來乍去,虛則傷寒,寒則腸中雷鳴,泄青白之痢,而發於氣水,根在大腸。大腸有寒,鶩溏有熱,便腸垢。
大腸有宿食,寒慄發熱,有時如瘧狀。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與胃同候,腸中雷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也,大腸脹鳴而痛,腸寒即泄食不化。(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大腸論二首
《千金方》說:大腸這個臟腑,主要是與肺相連的,觀察鼻柱中央的狀況可以判斷大腸的健康。肺之所以與大腸氣息相合,是因為大腸是負責運行和傳導排泄的臟腑,它被稱為「監倉掾」,重量約二斤十二兩,長一丈二尺,寬六寸,位於肚臍右側,迴旋彎曲疊積十二次,可以容納一斗二升的水和食物殘渣,主導人體十二個時辰的運作,協調血液循環,使精神飽滿。此外,還說肺部先有疾病,會影響到大腸。如果肺咳不停,就會導致大腸受損。大腸如果咳嗽(指功能失調),就會導致大小便失禁。
肺與皮膚相對應,皮膚厚的人,大腸也厚;皮膚薄的人,大腸也薄。皮膚鬆弛,腹部寬大的人,大腸也較鬆弛且長;皮膚緊繃的人,大腸也較緊縮且短。皮膚光滑的人,大腸也較直;皮膚和肌肉緊密相連的人,大腸容易阻塞。(這段文字與《刪繁方》中的內容相同)
扁鵲說:大腸功能衰竭是無法醫治的,怎麼知道呢?如果腹瀉痢疾嚴重無度,痢疾停止時,人就沒救了。大腸裡有熱,就會腹脹不通,嘴巴會長瘡。如果吃下的食物進入腸道,就會造成腸道實熱而胃部虛弱;如果食物進入胃,就會造成胃部實熱而腸道虛弱。因此,會出現時而實熱時而虛弱,時好時壞的狀況。虛弱的時候會感受寒邪,感受到寒邪腸道中就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腹瀉青白色稀便,而且這種病症發於氣水,病根在大腸。大腸有寒,鴨溏(指大便稀溏)則有熱,會排出腸垢。
大腸裡有積存的食物,會出現發冷發熱,有時像瘧疾一樣的症狀。大腸有病的人,腸道中會感到絞痛,並且發出「濯濯」的聲響。冬天如果再次受寒,就會腹瀉,肚臍附近會疼痛,無法久站。大腸與胃的症狀相似,腸道中發出雷鳴般的聲響,氣往上衝到胸口,導致呼吸困難,無法久站,這些都是邪氣在大腸的表現。大腸脹氣且疼痛,腸道受寒就會腹瀉,且食物無法消化。
2. 大腸熱實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
又療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口為生瘡。生薑泄腸湯方。
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十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大棗(十四枚擘)
上十一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忌生蔥、蕪荑、海藻、菘菜、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十八卷中)
《刪繁》療肺脈厥逆大於寸口,主大腸熱咳上氣,喘鳴心煩。麻黃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芍藥,生薑,半夏(洗十遍),細辛,五味子(各三兩),桂心(二兩),石膏(八兩)
上八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黃七八沸,去沫,次下諸藥,煎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生蔥、生菜等。
又療大腸熱甚,脅滿掌中熱。淡竹葉飲,泄熱氣方。
淡竹葉(切三升),橘皮(三兩),干蘇葉(三兩),白朮(四兩),甘草(一兩炙),蔥白(切一升),桂心(一兩),石膏(六兩碎),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熬)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竹葉取一斗,去滓,澄清,取九升,下諸藥,煮取三升,絞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納芒硝三兩。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生蔥。(並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大腸熱實的治療方劑三則
《千金方》說:凡是右手寸口脈搏,在氣口之前呈現陽脈實證的,這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病症。病人會感到腸道脹滿,容易喘氣咳嗽,臉色發紅,身體發熱,喉嚨裡感覺像有硬塊,這就叫做大腸實熱的病症。
另外,治療大腸實熱,導致腹脹不通暢,口內生瘡的,可以用生薑泄腸湯。
藥方組成: 生薑、橘皮、青竹茹、白朮、黃芩、梔子(各三兩)、桂心(一兩)、生地黃(十兩)、茯苓、芒硝(各二兩)、大棗(十四枚,掰開)。
用法: 以上十一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生蔥、蕪荑、海藻、菘菜、醋類食物、桃子、李子、麻雀肉等。
《刪繁方》記載:如果肺脈搏動比寸口脈搏更強盛,主要病因是大腸有熱,導致咳嗽上氣,喘息有聲,心中煩躁。可以用麻黃湯。
藥方組成: 麻黃(六兩,去節)、芍藥、生薑、半夏(洗十遍)、細辛、五味子(各三兩)、桂心(二兩)、石膏(八兩)。
用法: 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沸騰七八次,撈去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煎煮到剩下三升,濾掉藥渣,分三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羊肉、麥芽糖、生蔥、生菜等。
又說,治療大腸熱氣嚴重,導致脅肋脹滿,手掌心發熱的,可以用淡竹葉飲來疏泄熱氣。
藥方組成: 淡竹葉(切碎三升)、橘皮(三兩)、干蘇葉(三兩)、白朮(四兩)、甘草(一兩,炙過)、蔥白(切碎一升)、桂心(一兩)、石膏(六兩,打碎)、杏仁(六十枚,去皮、尖,炒過)。
用法: 以上九味藥材切碎,加入十二升水,先煮淡竹葉,煮到剩下一斗,濾掉藥渣,澄清後取九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絞去藥渣,分三次服用。如果需要通利大便,可以加入芒硝三兩。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桃子、李子、麻雀肉、生蔥。
3. 大腸虛寒方三首
《千金》:凡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陽虛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胸中喘,腸鳴,虛渴唇乾,目急善驚,泄白,名曰大腸虛寒也。
又療大腸虛寒,痢下青白,腸中雷鳴相逐。黃連補湯方。
黃連(四兩),茯苓(四兩),芎藭(三兩),醋石榴皮(四枚),地榆(五兩),伏龍肝(如雞子大一枚)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煮五味,取二升五合,去滓,下伏龍肝屑攪調,分三服。忌豬肉、冷水、大醋。(出第十八卷中)
《刪繁》療大腸虛寒,欠呿咳氣短,少腹中痛。款冬花丸方。
款冬花(七分),桂心,五味子(各六分),乾薑,芎藭,甘草(炙各五分),附子(四分炮),桔梗(四分),蘇子(五合熬),蜀椒(一升),百部汁(七合),白蜜(一升),干棗(五十枚去皮),薑汁(一升)
上十四味,細搗為末,將薑、蜜汁和,微火上煎,取為丸如梧子。每服溫酒下三十丸,加至四十丸,日再。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大腸虛寒方三首
《千金方》說:凡是右手寸口、氣口之前的脈象呈現陽虛的,這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病變。病人會感到胸悶喘氣、腸鳴、口渴卻又喝不進水、嘴唇乾燥、眼睛發直且容易驚嚇、拉肚子排出白色黏液,這就稱為大腸虛寒。
另外,治療大腸虛寒引起的痢疾,會拉出青白色黏液,腸子裡像打雷一樣不停地響動。可以使用黃連補湯這個藥方。
黃連(四兩)、茯苓(四兩)、芎藭(三兩)、醋製石榴皮(四枚)、地榆(五兩)、伏龍肝(約雞蛋大小一枚)。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先煮前五味藥,煮到剩下二升五合時,去除藥渣,再加入伏龍肝粉末攪拌均勻,分成三次服用。禁忌食用豬肉、冷水、大量醋。(出自第十八卷中)
《刪繁方》治療大腸虛寒,會打哈欠、咳嗽、呼吸短促、小腹疼痛。可以使用款冬花丸這個藥方。
款冬花(七分)、桂心(六分)、五味子(六分)、乾薑(五分)、芎藭(五分)、炙甘草(五分)、炮附子(四分)、桔梗(四分)、炒蘇子(五合)、蜀椒(一升)、百部汁(七合)、白蜜(一升)、去皮乾棗(五十枚)、薑汁(一升)。
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磨成細粉,再加入薑汁和蜂蜜攪拌均勻,用小火煎煮,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用溫酒送服三十丸,可以增加到四十丸,一天服用兩次。禁忌食用海藻、白菜、豬肉、冷水、生蔥。(出自第二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