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五 (7)
卷第五 (7)
1. 溫瘧方五首
病源夫溫瘧與寒瘧安舍,溫瘧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發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則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瘧先寒而後熱者,此由夏傷於大暑,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小寒,寒迫之,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夫病瘧六七日但見熱者,溫瘧也。(出第十一卷中)
甲乙經黃帝曰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痎瘧。黃帝問瘧先寒而後熱,何也。岐伯對曰: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名曰寒瘧。
又問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對曰: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名曰溫瘧。
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千金作孤)絕,陽氣獨發,即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
又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寒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即陽氣大發,邪氣不能出,因遇大暑,腦髓鑠肌肉消釋。(腠理)理髮泄因有所用力邪氣與汗偕出,此邪氣先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盛則病矣,陽衰則氣復反入,入則陽虛,陽虛則復寒矣,故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又曰,癉瘧者,肺素有熱,氣盛於身,厥氣逆上,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不及於陰,故但熱不寒,熱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銷鑠脫肉,故名曰癉瘧。(出庚卷第七千金同)
廣濟療溫瘧漸漸羸瘦欲成骨蒸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車前葉(一握),甘草(二兩炙),獼猴骨(三兩炙),烏梅肉(二兩),天靈蓋(一兩燒作灰末),驢糞汁(三合)
上七味切,以水六升,煮五味,取三升,去滓,下糞汁天靈蓋末分三服,微吐不利。忌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面黏食等。
又療溫瘧,常山丸方。
常山,烏梅肉(熬),豉,天靈蓋(燒各六分),知母,硃砂,蜀漆,大黃(各四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肚以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日三服,並未發前服,不吐利。忌生蔥生菜生血等物。(並出第十卷中)
千金論曰,癉瘧者,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其候也,少氣煩滿,手足熱,欲嘔,熱而不寒,氣藏在心。
又曰,有溫瘧者,其脈如平人,無寒時熱,其候骨節疼煩,時嘔,朝發暮解,暮發朝解,皆白虎加桂心湯主之方。
白話文:
溫瘧的病源
溫瘧和寒瘧的區別在於:溫瘧是因為冬天受到風寒侵襲,寒氣藏在骨髓裡,到了春天陽氣旺盛時,邪氣無法排出。加上遇到盛夏酷暑,導致腦髓受損、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這種邪氣先潛伏在腎臟,然後從體內向外發散,造成陰虛陽盛,陽氣過盛就會發病。當陽氣衰退時,邪氣又會反入體內,導致陽虛,陽虛就會感到寒冷。因此,溫瘧會先發熱,然後轉為寒冷。
而寒瘧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侵襲,大量出汗導致毛孔打開,又遇到秋季寒涼的氣候,寒氣侵入皮膚毛孔,加上秋天受風,最終形成疾病。寒氣屬於陰氣,風屬於陽氣,如果先受寒後受風,就會先感到寒冷後發熱,這種發病有規律性的,稱為寒瘧。反之,如果先受風後受寒,就會先感到發熱後轉寒,同樣有規律性,稱為溫瘧。如果瘧疾發病六七天都只有發熱,沒有寒冷,那就是溫瘧。
《甲乙經》中的觀點
黃帝認為瘧疾都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侵襲,秋天轉為瘧疾。他問岐伯,為什麼瘧疾會先寒後熱?岐伯回答說,寒是陰氣,風是陽氣,先受寒後受風,所以會先寒後熱,這就是寒瘧。
黃帝又問,為什麼會先熱後寒?岐伯回答說,先受風後受寒,所以會先熱後寒,這就是溫瘧。
如果瘧疾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這是因為陰氣已經衰竭,只有陽氣獨盛,就會感到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想吐,這種情況稱為癉瘧。
岐伯還說,溫瘧是冬天受風寒,寒氣藏在骨髓,到了春天陽氣旺盛,邪氣無法排出。加上遇到盛夏酷暑,腦髓受損、肌肉消瘦,皮膚毛孔張開,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邪氣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這種邪氣先潛伏在腎臟,然後從體內向外發散,造成陰虛陽盛,陽氣過盛就會發病。當陽氣衰退時,邪氣又會反入體內,導致陽虛,陽虛就會感到寒冷。因此,溫瘧會先發熱,然後轉為寒冷。
岐伯認為,癉瘧是肺部本身就有熱,熱氣充斥全身,導致氣向上逆行,體內氣機鬱滯而無法向外發散。如果這時又勞累用力,皮膚毛孔打開,風寒就會侵入皮膚肌肉之間而發病。發病時陽氣過盛,並且持續不衰退,就會發病。這種熱氣無法到達陰分,所以只有發熱而沒有寒冷,熱氣鬱積在心臟,外在則積於肌肉之間,導致人消瘦脫肉,所以稱為癉瘧。
溫瘧的治療
廣濟療溫瘧常山湯:
此方適用於溫瘧導致身體逐漸消瘦,有發展為骨蒸勞熱趨勢的患者。藥方包括:常山、車前葉、炙甘草、炙獼猴骨、烏梅肉、燒成灰的天靈蓋、驢糞汁。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服用時加入驢糞汁和天靈蓋灰。服用後可能會輕微嘔吐或排泄。忌食生蔥、生菜、海藻、菘菜、黏性食物等。
常山丸:
此方適用於溫瘧。藥方包括:常山、熬過的烏梅肉、豆豉、燒成灰的天靈蓋、知母、硃砂、蜀漆、大黃。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用蜂蜜調和製成丸狀,空腹用溫酒送服,服藥後不應出現嘔吐或排泄。忌食生蔥、生菜、生血等物。
《千金要方》關於癉瘧的論述:
癉瘧是因為陰氣衰竭,陽氣獨盛,症狀是氣短、心煩、手腳發熱、想吐,只有發熱沒有寒冷,熱氣鬱積在心臟。
《千金要方》關於溫瘧的論述:
患有溫瘧的人,脈象與正常人相似,沒有寒冷時也會發熱,症狀是關節疼痛,時常想吐,早上發病晚上好轉,晚上發病早上好轉。可用白虎加桂心湯治療。
白虎加桂心湯:
藥方包括:知母、炙甘草、石膏、粳米。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煮至米爛,去渣,加入桂心再次煎煮。趁熱分三次服用,服藥後蓋被子使其發汗,先寒後熱並有出汗現象者,病即可治癒。忌食海藻、菘菜、生蔥。此方與《傷寒論》中所用的秕粳米、不熟稻米相同。
備急竹葉常山湯:
此方適用於治療溫瘧,症狀是高熱但略帶微寒。如果高熱後感覺到輕微寒冷,或者癉瘧患者出現手腳冰涼後又轉為高熱,也可能出現手腳煩熱、乾嘔等症狀。對於瘧疾先大寒後大熱的情況,此方也有很好的療效。特別適合幼兒服用。藥方包括:常山、淡竹葉、小麥。將以上藥材加水浸泡一夜,第二天煮沸後分三次溫服。忌食生菜、生蔥。
延年知母鱉甲湯:
此方適用於治療溫瘧,高熱不退、無法進食的患者。藥方包括:知母、炙鱉甲、地骨皮、常山、竹葉、石膏。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分三次服用。忌食大蒜、豬肉、莧菜、生蔥、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