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

1. 卷第五

2. 療瘧方二十一首

病源夏日傷暑,秋必病瘧,瘧病之發以時者,此由邪氣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下一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稍益晏者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尾骶,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盤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蓄積乃作,夫衛氣每至於風府,則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一節,則其氣之發也,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於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背者,氣至背而病,中於腰脊者,氣至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氣相合則病作,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獨常在也,而瘧得以時休者,何也,由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沉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陽當陷而不陷,陰當升而不升,為邪所中,陽遇邪則蜷,陰遇邪則緊,蜷則惡寒,緊則為慄,寒慄相搏,故名曰瘧,弱則發熱,浮乃汗出,旦中旦發,晚中晚發,夫瘧其人形瘦,皮必粟起,問曰,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愈,月盡解。(出第十一卷中)

廣濟療瘧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升麻(二分),蜀漆(一分)

上三味搗篩為散,一服二錢匕,和井花水煮米半合,頓服少間則吐,吐訖則瘥。忌生蔥生菜及諸果子生冷油膩等物。

又療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上一味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煮取一升,欲發前頓服之,後微吐瘥止。忌生蔥生菜。(近效療瘧間日或夜發者張文仲備急同並出第一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辨瘧病師曰,夫陰氣孤絕,陽氣獨發,而脈微者,其候必少氣煩滿手足熱而欲嘔也,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在心臟,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瘦脫肉。又辨瘧脈,夫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瘥,弦遲者溫藥愈,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吐之瘥,脈弦數者風疾也,以飲食消息之。

又辨瘧歲歲發至三歲,發連日發不解者,以脅下有痞也,療之不得攻其痞,但虛其津液,先其時發汗,其服湯已,先小寒者,漸引衣自覆,汗出小便利則愈,瘧者病人形瘦皮上必粟起。

又問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瘥者,當月盡解也,如期不瘥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宜急療之,大鱉甲煎方。

白話文:

療瘧方二十一首

瘧疾多因夏季中暑,秋季發病。按時發作的瘧疾,是邪氣侵入風府穴,沿著脊椎向下侵犯所致。人體衛氣每日夜間都在風府穴匯聚,次日向下移動一節,所以瘧疾發作時間逐漸延遲。邪氣先侵犯脊背,到達風府穴時,毛孔張開,邪氣入侵而發病,所以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晚。邪氣每天向下移動一節,二十五天到達尾骶骨,二十六天進入脊椎內,循伏膂經脈上升,九天後從缺盆(鎖骨上窩)出來,由於邪氣逐漸上升,所以發作時間一天比一天早。

間日發作的瘧疾,是因邪氣在五臟內部互相搏鬥,橫向連結募原穴,由於病程較長,邪氣深藏,運行緩慢,不能與衛氣同時排出,故間日積累而發作。衛氣每次到達風府穴,毛孔就會張開,邪氣入侵而發病。但若衛氣每日向下移動一節,發作時間就不在風府穴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邪氣侵犯頭項,沿脊椎向下,所以虛實情況不同,邪氣侵犯部位不同,發作時間就不在風府穴。邪氣侵犯頭項則頭項發病,侵犯背部則背部發病,侵犯腰脊則腰脊發病,侵犯手足則手足發病。衛氣所在部位與邪氣相遇則發病,所以風邪沒有固定的部位,衛氣到達之處毛孔必開,邪氣與之結合,就成為邪氣的所在。風與瘧疾性質相似,但風邪常在,而瘧疾卻能間歇,這是因為風邪停留在局部,瘧邪沿經絡深入內部搏動,所以衛氣應對而發病。陽氣應當下降卻不下降,陰氣應當上升卻不上升,都是邪氣侵犯所致。陽氣遇邪氣則蜷縮,陰氣遇邪氣則緊縮,蜷縮則惡寒,緊縮則發抖,寒熱交替,所以稱之為瘧疾。病情較輕則發熱,邪氣浮於表面則出汗。早晨發病則早晨發作,晚上發病則晚上發作。瘧疾患者形體消瘦,皮膚起粟粒狀小疙瘩。問:瘧疾若在每月初一發病,應在十五日痊癒,如果未癒,則月底自愈。(出自第十一卷)

廣濟療瘧常山散方:

常山(五分),升麻(二分),蜀漆(一分)

將以上三味藥搗碎過篩,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井水煮半合米湯,趁熱服用,稍後即會嘔吐,嘔吐後即可痊癒。忌食生蔥、生菜及各種生冷油膩水果等物。

又療瘧常山湯方:

常山(三兩)

將藥切碎,用漿水三升浸泡一夜,煮成一升,在發病前服用,稍後會略微嘔吐,然後痊癒。忌食生蔥、生菜。(出自第一卷 近效療瘧間日或夜發者張文仲備急)

張仲景傷寒論辨瘧疾:陰氣衰竭,陽氣獨盛,脈象微弱者,其症狀必有氣短、煩悶、手足發熱、欲嘔等,稱為癉瘧。如果只是發熱不寒,則邪氣在心臟及皮肉之間,使人消瘦。又辨瘧疾脈象:瘧疾脈象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應瀉可癒,弦遲者用溫熱藥物治療,弦緊者可發汗或針灸治療,脈浮大者可用吐法治療,脈弦數者是風邪,應調整飲食治療。

又辨瘧疾:每年發病,連續三年,發病數日不愈者,是因脅下有痞塊,治療時不能攻破痞塊,只能滋陰清熱,在發病前發汗,服藥後感到微寒,應漸漸加衣保暖,汗出小便通暢則痊癒。瘧疾患者形體消瘦,皮膚上必起粟粒狀小疙瘩。

又問:瘧疾若在每月初一發病,應在十五日痊癒,如果未癒,月底自愈。如果按期不癒該怎麼辦?答:這是瘧疾轉變成癥瘕,稱為瘧母,應立即治療,可用大鱉甲煎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