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1)

1. 咳嗽方三首

《病源》咳嗽者,由肺感於寒,微者成咳嗽也。肺主氣,合於皮毛,邪之初傷,先客皮毛,故肺先受之,五臟與六腑為表裡,皆稟氣於肺,以四時更王,五臟六腑皆有咳嗽,各以其時感於寒而受病,故以咳嗽形證不同。

白話文:

咳嗽是肺受到寒氣侵襲引起的,較輕微的會變成咳嗽。肺主氣,與皮膚和毛髮相通。病邪初次侵襲,首先會傷及皮膚和毛髮,所以肺最早受到影響。五臟與六腑是表裡關係,都從肺中得到氣。隨著四季變化,五臟六腑都會出現咳嗽,因為在不同的季節受到寒邪的侵襲而生病。所以咳嗽的具體表現也不同。

五臟之咳者,乘秋則肺先受之,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聲,甚則唾血;乘夏則心先受之,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哽,甚則咽腫喉痹;乘春則肝先受之,肝咳之狀,咳則兩(一作左)脅下痛,甚則不可轉側,兩胠下滿;乘季夏則脾先受之,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引於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乘冬則腎先受之,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逆,此五臟之咳也。五臟咳久不已,傳與六腑。

白話文:

五臟引發的咳嗽:

  • 肺:秋天發作,首先侵犯肺臟。症狀:咳嗽喘息有聲,嚴重者咳出血。
  • 心:夏天發作,首先侵犯心臟。症狀:咳嗽時心痛,喉嚨感覺有異物堵塞,嚴重者咽喉腫痛。
  • 肝:春天發作,首先侵犯肝臟。症狀:咳嗽時兩脅下疼痛,嚴重者無法翻身,兩腋下脹滿。
  • 脾:初夏發作,首先侵犯脾臟。症狀:咳嗽時右脅下疼痛,疼痛向肩背延伸,嚴重者無法活動,移動則咳嗽加重。
  • 腎:冬天發作,首先侵犯腎臟。症狀:咳嗽時腰背疼痛,嚴重者咳嗽逆氣。

如果五臟的咳嗽長期不癒,會傳染給六腑。

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而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之狀,咳而遺糞;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之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出;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之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白話文:

脾臟咳嗽不止,胃會受到影響,胃部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嘔吐,如果嘔吐得很劇烈,會咳出寄生蟲。

肝臟咳嗽不止,膽囊會受到影響,膽囊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嘔出膽汁。

肺咳嗽不止,大腸會受到影響,大腸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漏出糞便。

心臟咳嗽不止,小腸會受到影響,小腸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漏氣,咳嗽和漏氣同時發生。

腎臟咳嗽不止,膀胱會受到影響,膀胱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漏尿。

咳嗽持續時間較長,三焦會受到影響,三焦咳嗽的癥狀是咳嗽和腹部脹滿,不想進食和喝水,這些癥狀都是因為邪氣聚集在胃,影響到肺,導致人多涕唾,臉部浮腫,出現氣逆。

又有十種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終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注入於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三曰支咳,心下硬滿,咳則引四肢痛,其脈反遲是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是也;五曰心咳,咳而唾血,引手少陰是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下引少腹是也;七曰肺咳,咳引頸項而唾涎沫是也;八曰腎咳,咳則耳聾無所聞,引腰並臍中是也;九曰膽咳,咳而引頭痛、口苦是也;十曰厥陰咳,咳而引舌本是也。

白話文:

還有十種咳嗽:

  1. 風咳:想說話時會咳嗽,沒法說完話。
  2. 寒咳:吃了冷的東西或受寒,寒氣進入胃部,再上行到肺部,內外合攻,導致咳嗽。
  3. 支咳:心下堅硬脹滿,咳嗽時會引起四肢疼痛,脈象反常地遲緩。
  4. 肝咳:咳嗽時會伴隨脅下疼痛。
  5. 心咳:咳嗽時會咳血,牽扯手少陰經脈。
  6. 脾咳:咳嗽時會有涎水流出,連綿不斷,並會下引小腹部。
  7. 肺咳:咳嗽時會牽扯頸項,會咳出涎沫。
  8. 腎咳:咳嗽時會耳聾,聽不到聲音,並牽扯到腰部和臍部。
  9. 膽咳:咳嗽時會伴隨頭痛、口苦。
  10. 厥陰咳:咳嗽時會牽扯舌根。

診其右手寸口氣口以前脈,手陽明經也,其脈浮則為陽實,陽實者,病苦腹滿,善喘咳,脈微大,為肝痹,咳引少腹,咳嗽脈浮大者生,沉小伏匿者死。又云,脈浮直者生,沉硬者死;咳且嘔,腹脹且泄,其脈弦弦欲絕者死;咳脫形發熱,脈小硬急者死;咳且羸瘦,絡脈大硬者死;咳而尿血,羸瘦脈大者死。(出第十四卷中)

白話文:

診斷右手寸口脈前的脈象,屬於手陽明經。如果脈象浮起,表示陽氣旺盛。陽氣旺盛的人,會出現腹脹、容易喘咳的症狀。脈象微弱而加大,說明肝臟有痺症,咳嗽會牽引小腹疼痛。咳嗽時脈象浮大的人能活下來,而脈象沉細、隱藏的人會死亡。

又說,脈象浮起而直立的人能活下來,沉伏而堅硬的人會死亡。咳嗽並嘔吐、腹脹兼腹瀉,脈象似弦而欲斷的人會死亡。咳嗽脫力、發熱,脈象細小、堅硬、急促的人會死亡。咳嗽並虛弱消瘦,絡脈粗大堅硬的人會死亡。咳嗽且小便出血,虛弱消瘦而脈象粗大的人會死亡。(出自第十四卷中)

《小品》療咳嗽。紫菀七味湯方。

紫菀(半兩),五味子(一兩),桂心(二兩),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七十枚去皮、尖、兩仁,碎),乾薑(四兩),甘草(二兩炙)

白話文:

紫菀(30 克),五味子(60 克),桂心(120 克),麻黃(240 克,去除節狀),杏仁(70 枚,去皮、去尖、兩仁,搗碎),乾薑(240 克),炙甘草(120 克)

上藥切,以水九升,煎取二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蔥、㖦面、腥膩。(《經心錄》、《古今錄驗》同,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將中藥切碎,加入九升的水煎煮,煎到剩下二升半的水量,過濾渣滓,趁溫熱時服用七合(約 300 毫升),一天三次。服用期間忌吃海藻、菘菜、生蔥、麵條、油膩和腥味的食物。(摘自《經心錄》,與《古今錄驗》內容一致,出自第二卷)

《延年》紫菀飲,主咳嗽方。

紫菀,貝母,茯苓,杏仁(去皮、尖、兩仁者),生薑(各三兩),人參(二兩),橘皮(一兩去脈)

白話文:

紫苑、貝母、茯苓、杏仁(去殼、去尖、雙仁的)、生薑(各150公克),人參(100公克),橘皮(50公克,去除筋脈)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七里,更進一服。忌蔥、蒜、面、酢。(張文仲處,《古今錄驗》同,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將上面七味藥材切好,加入五升水,煮取一升五合的藥液,去掉渣滓,分三次溫熱服用。每次服藥後,等走七里路的時間,再服用一次。服用期間忌食蔥、蒜、麵食、醋。(此方出自張文仲的《古今錄驗》,見第五卷)

《古今錄驗》天門冬煎,療咳嗽方。

天門冬(六兩去心),杏仁(三升去雙仁、皮、尖,碎),椒(三升熬令汗出),桂心,厚朴(炙),杜仲苦參(各三兩),附子(六兩炮),乾薑(六兩),烏頭(二枚炮),人參(六兩),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白話文:

天門冬(300克,去中心) 杏仁(1.5公斤,去雙仁、皮、尖,搗碎) 花椒(1.5公斤,熬出汗) 桂心(適量) 厚朴(300克,炙) 杜仲(300克) 苦參(300克) 附子(300克,炮製) 乾薑(300克) 烏頭(10克,炮製) 人參(300克) 蜈蚣(1條,去頭足,炙)

上十二味,別搗杏仁,其餘者合搗下篩,以五斤膠飴和搗千杵。服如大棗一枚,日三。忌冷水、豬肉、生蔥、鯉魚。(出第九卷中)

白話文:

上述十二味藥材,將杏仁另外搗碎,其餘藥材合成一塊搗碎過篩。用五斤膠飴混合藥材,搗製一千次。每次服藥如棗子大小,一日三次。忌食冷水、豬肉、生蔥、鯉魚。(出自本書第九卷)

2. 五嗽方四首

《深師》療五嗽,一曰上氣嗽,二曰飲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四滿丸方。

白話文:

《深師方》治療五種咳嗽:

  1. **上氣嗽:**咳嗽時氣上衝
  2. **飲嗽:**因飲水過多或消化不良引起的咳嗽
  3. **燥嗽:**因津液不足或肺熱造成的乾咳
  4. **冷嗽:**因受寒引起的咳嗽
  5. **邪嗽:**因外邪入侵引起的咳嗽

四滿丸方: 此藥方用於治療上述五種咳嗽。

乾薑,桂心,躑躅花,芎藭,紫菀芫花根皮(各二分),人參細辛甘草(炙),半夏(洗),鬼督郵(各一分),蜈蚣(一枚去頭、足,炙)

白話文:

乾薑、桂心、躑躅花、川芎、紫菀、芫花根皮(各 4 克) 人參、細辛、炙甘草、洗半夏、鬼督郵(各 2 克) 蜈蚣(1 隻,去頭足,炙烤)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服如大豆五丸,米飲下,日三。不知加之至七八丸,服此丸無不瘥,方秘不傳。忌羊肉、餳、生蔥、生菜、海藻菘菜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草藥搗碎過篩。用蜂蜜搓成如大豆般大小的五粒藥丸,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如果症狀未見好轉,可以逐漸增加藥丸數量,直到七八粒。服用此藥丸無不痊癒,此方祕而不宣。服藥期間忌食羊肉、蒜、生蔥、生菜、海藻和白菜。

又方

特生礜石(一兩泥包,燒半日),款冬花(一兩),豉(三百枚搗千杵),巴豆(十六枚去皮、心,熬,別搗如脂)

白話文:

研磨成細粉的礜石(用泥土包起來,燒製半天),款冬花(1 兩),搗碎的豉(300 粒,搗成千杵),巴豆(16 粒,去皮去心,熬製後再搗成膏狀)

上四味,搗篩。蜜和服如大豆,米飲下二丸,不知稍增至四五丸。忌野豬肉蘆筍。(《古今錄驗》療三十年咳,並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將上方列出的四種藥材搗碎並過篩。用蜂蜜將藥粉調和成如大豆大小的丸子,用米湯送服兩丸。不知不覺中,逐漸增加至四五丸。服藥期間忌食野豬肉和蘆筍。(出自《古今錄驗》,用於治療長達三十年的咳嗽,並收錄於第十八卷中)

《備急》華佗五嗽丸

皂莢(炙),乾薑,桂心

上三味等分,搗篩,蜜和丸如梧子。服三丸,酒飲俱得,日三。忌蔥。(出第三卷中)

《古今錄驗》四滿丸,療五嗽,一為氣嗽,二為痹嗽,三為燥嗽,四為邪嗽,五為冷嗽,悉療之方。

蜈蚣(二枚炙),芫花根(五分熬),躑躅花(四分),乾薑,芎藭,桂心(各四分),人參,細辛(各二分)

白話文:

蜈蚣(兩條,烘焙) 芫花花根(五分,煎服) 杜鵑花(四分) 乾薑、川芎、桂心(各四分) 人參、細辛(各二分)

上八味搗篩,蜜和為丸。一服,米飲下五丸,如大豆許,日三,稍加至十丸。忌生蔥、生菜。(出第十九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