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32)
卷第三十九 (32)
1. 孔穴主對法
腋門
(在手小指次指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風寒熱狂疾瘧頭痛目澀暴變耳聾鳴眩寒厥手臂痛下齒齲則上齒痛善驚妄言面赤)
中渚
(在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頭痛耳鳴目痛寒熱嗌外腫肘臂痛手上類類也五指瘛不可屈伸頭眩耳聾兩顳顬痛身面癢瘧項痛目䀮䀮無所見喉痹)
陽池
(一名別陽在手表腕上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痎瘧肩痛不能自舉汗不出頸腫)
外關
(手少陽絡在腕後二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肘中濯濯臂內廉痛不可及頭耳焞焞渾渾聾無所聞口僻噤)
支溝
(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痟脅腋急痛四肢不舉癡疥項不可顧霍亂馬刀腫瘻目痛肩不舉心痛支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暴喑不能言男子脊急目赤咳面赤熱)
會宗
(手少陽郄在腕後三寸空中灸三壯主肌肉痛耳聾羊癇)
三陽絡
(在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灸九壯主嗜臥身體不能動搖大濕內傷不足)
四瀆
(在肘前五寸外廉陷者中灸三壯主卒氣聾齒痛)
天井
(在肘外大骨之後肘後一寸兩筋間陷者中屈肘得之灸三壯主肘痛引肩不可屈伸振寒熱頸項肩背痛臂痿痹不仁大風默默然不知所痛嗜臥善驚瘛㫋胸痹心痛肩肉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癲痹吐舌沫出羊鳴戾頸)
清冷淵
(在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主頭痛振寒肩不舉不得帶衣)
消濼
(在肩下臂外開腋斜肘分下行灸三壯主寒熱痹頭痛項背急)
和髎
(在耳前兌發下動脈手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頭重頷痛引耳中𭵴𭵴䐜䐜)
聽會
(在耳門前陷者中張口得之動脈應手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喘喝目視不能視目泣出頭痛耳中顛颼風齒齲痛)
聽宮
(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灸三壯主耳聾填填如無聞𭵴𭵴䐜䐜若蟬鳴鴳鴂鳴驚狂瘛瘲眩僕癲疾喑不能言羊鳴沫出)
角孫
(在耳郭中間上開口有空是也灸二壯主齒牙不可嚼齲腫)
瘛脈
(一名資脈在耳本雞足青絡灸三壯主小兒癇瘛吐泄驚恐失精視瞻不明眵瞢)
翳風
(在耳後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聾僻不正失欠脫頷口噤不開痓不能言)
天牖(通按,聖濟天牖不宜灸)
(在頸筋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手少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肩背痛寒熱歷適頸有大氣暴聾氣啄瞀耳目不用頭頷痛淚出洞鼻不知香臭風眩喉痹三焦病腹氣滿少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澀則為水留則為脹痎瘧)
天容
(在耳下曲頰後手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寒熱疝積胸痛不得息胸中痛陽氣大逆上滿於胸中憤䐜肩息大氣逆上喘喝坐伏病咽噎不得息咳逆上氣唾沫肩痛不可舉頸項癰腫不能言耳聾䐜䐜無所聞喉痹)
顴髎
(一名兌骨在面頄骨下廉兌骨端陷者中手少陽太陽之會主口僻痛面赤目赤目黃口不能嚼䪼腫唇癰)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腋門:位於手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發熱汗不出、風寒熱邪、狂疾、瘧疾、頭痛、眼睛乾澀、突發性耳聾、耳鳴、頭暈、厥冷、手臂疼痛、下齒齲齒導致上齒疼痛、易驚嚇、胡言亂語、面紅。
中渚:位於手小指與無名指本節(指節)後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發熱汗不出、頭痛、耳鳴、眼睛疼痛、寒熱、咽喉腫痛、肘臂疼痛、手部麻木、五指抽搐不能屈伸、頭暈、耳聾、兩側太陽穴疼痛、身體面部發癢、瘧疾、頸項疼痛、眼睛模糊不清、喉嚨阻塞。
陽池:又名別陽,位於手腕背側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瘧疾、肩痛不能舉起、汗不出、頸腫。
外關:手少陽經絡穴位,位於手腕後方二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肘部疼痛、臂內側疼痛難以觸摸、頭暈耳鳴、耳聾、口歪斜、牙關緊閉。
支溝:位於手腕後方三寸,兩骨之間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發熱汗不出、頸項咽喉腫痛、肩臂酸痛、脅肋腋下疼痛、四肢無力、皮膚病、頸項不能轉動、霍亂、馬刀腫、瘻管、眼睛疼痛、肩不能舉、心痛、胸悶、逆氣、汗出、口噤不能張開、突發性失語、不能說話、男子腰部疼痛、眼睛紅腫、咳嗽、面紅發熱。
會宗:手少陽經郄穴,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灸三壯,主治肌肉疼痛、耳聾、羊癇瘋。
三陽絡:位於臂上,大交脈、支溝穴上方的位置,灸九壯,主治嗜睡、身體不能活動、濕邪內侵、元氣不足。
四瀆:位於肘前方五寸,外側邊緣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突然昏厥、耳聾、牙齒疼痛。
天井:位於肘關節外側大骨後方,肘後一寸,兩筋之間凹陷處(屈肘可得),灸三壯,主治肘痛牽涉到肩部,不能屈伸,寒熱交替、頸項肩背疼痛、手臂痿痺麻木、大風痺症(不明原因的疼痛)、嗜睡、易驚嚇、抽搐、胸痹、心痛、肩部麻木、瘧疾(進食時發作)、心痛、悲傷、不愉快、癲癇、吐白沫、羊鳴樣咳嗽、頸部強直。
清冷淵:位於肘上二寸,伸直手臂舉起時取穴,灸三壯,主治頭痛、寒戰、肩不能舉、不能穿衣。
消濼:位於肩下、臂外側、腋窩斜下方,灸三壯,主治寒熱、痹症、頭痛、項背部疼痛。
和髎:位於耳前,兌骨(顴骨)下方,動脈搏動處,手足少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頭重、頷下疼痛牽涉到耳朵、耳鳴。
聽會:位於耳門前凹陷處(張口可得),動脈搏動處,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寒熱、喘息、眼睛視力模糊、流淚、頭痛、耳內風聲、牙齒疼痛。
聽宮:位於耳珠前方,大小如赤小豆,手足少陽經與手太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耳聾、耳鳴如蟬鳴,驚狂、抽搐、頭暈、癲癇、失語、不能說話、羊鳴樣咳嗽、吐白沫。
角孫:位於耳郭中間上方,有空隙處,灸二壯,主治牙齒不能咀嚼、齲齒、腫痛。
瘛脈:又名資脈,位於耳根後方,青筋處,灸三壯,主治小兒癲癇、抽搐、吐瀉、驚恐、遺精、視力模糊、眼屎多。
翳風:位於耳後凹陷處,按壓時牽涉到耳朵,手足少陽經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耳聾、口歪斜、牙關緊閉、抽搐、不能說話。
天牖(通按,聖濟總錄記載天牖不宜灸):位於頸部肌肉凹陷處,鎖骨上緣,天容穴後,天柱穴前,完骨下方,髮際上緣,手少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肩背痛、寒熱、頸部有氣堵塞感、突然耳聾、耳鳴、耳目失靈、頭頷疼痛、流淚、鼻塞、嗅覺喪失、頭暈、喉嚨阻塞、三焦病、腹部脹滿、小腹部堅硬、小便困難、小便不通暢(水腫)、小便瀦留(脹滿)、瘧疾。
天容:位於耳下、頰部後方,手太陽經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寒熱、疝氣、胸痛、呼吸困難、胸痛、陽氣逆亂、胸部脹滿、肩部疼痛、呼吸困難、喘息、坐卧困難、咽喉阻塞、不能呼吸、咳嗽、逆氣、唾沫、肩痛不能舉起、頸項部癰腫、不能說話、耳聾、耳鳴。
顴髎:又名兌骨,位於面部顴骨下緣凹陷處,手少陽經與手太陽經交會穴,主治口角歪斜疼痛、面紅、眼睛紅腫、眼睛黃染、口不能咀嚼、牙齒腫痛、唇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