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33)
卷第三十九 (33)
1. 孔穴主對法
肩井(通按,聖濟肩井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之當中指下陷中是所主病與此不同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五壯主肩背痹痛臂不舉寒熱淒索)
天髎
(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灸三壯主肩肘中痛引項寒熱缺盆痛汗不出胸中熱滿)
肩貞
(在肩曲甲下兩骨解間肩髃後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項歷適耳鳴無聞引缺盆肩中熱痛手臂小不舉)
肩外俞
(在肩甲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灸三壯主肩甲中痛熱而寒至肘)
肩中俞
(在肩甲內廉去脊二寸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厥目不明咳上氣唾血)
曲垣
(在肩中尖曲甲陷者中按之痛應手灸十壯主肩痛周痹)
缺盆
(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者中灸三壯主寒熱歷適胸中滿有大氣缺盆中滿痛者死外潰不死肩引項臂不舉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血甄權千金楊操同)
白話文:
肩井穴:按壓此穴,位置在肩膀上凹陷處,鎖骨上緣大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指按壓,當中指下陷處即是。主治的病症與此處描述有所不同,此穴位於肩膀凹陷處,鎖骨上緣大骨前方,是手少陽經、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處。灸五壯,主治肩背疼痛、手臂抬不起來、寒熱交替、身體發冷。
天髎穴:位於肩膀鎖骨上緣凹陷處,大骨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交會處。灸三壯,主治肩肘疼痛、疼痛牽引到頸項、寒熱交替、鎖骨疼痛、不出汗、胸部悶熱。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方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肩髃穴的後方。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頸項僵硬疼痛、耳鳴聽不見、疼痛牽引到鎖骨、肩膀疼痛、手臂輕微抬不起來。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距脊柱三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肩胛骨疼痛、局部發熱伴隨寒冷,疼痛可傳到肘部。
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緣,距脊柱二寸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眼花看不清、咳嗽、咳血。
曲垣穴:位於肩胛骨中間尖端、肩胛骨凹陷處,按壓此處疼痛明顯。灸十壯,主治肩部疼痛、周身關節疼痛。
缺盆穴:(又名天蓋穴)位於肩膀上方橫骨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寒熱交替、頸項僵硬疼痛、胸部悶滿、呼吸困難、鎖骨疼痛,如果鎖骨疼痛伴隨汗出、喉嚨阻塞、咳嗽、咳血,則預後不良;若鎖骨外側潰爛則可以不死,但會出現肩部、頸部、手臂抬不起來等症狀。甄權、千金方、楊操等醫家均有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