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3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30)

1. 孔穴主對法

中髎,(在第三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厥陰所結腰痛,大便難飧泄,尻中寒,女子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男子癃小腸脹。)

下髎,(在第四空俠脊陷者中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痛,女子下蒼汁不禁,赤淫陰中癢痛引少腹控⿰牜⿱宀隹,不可以俯仰,腹腸鳴澼泄。)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骨兩旁,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五臟腹中有寒,泄注腸澼便血。

素髎,(一名面玉,在鼻柱端,督脈氣所發,不宜灸,主鼽衄涕出,中有懸癰宿肉窒洞不通,不知香臭。)

神庭,(在入髮際五分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灸三壯,主頭腦中寒,鼻鼽目泣出,癲疾嘔沫風眩,善嘔煩痎瘧寒熱,頭痛喘喝,目不能視。)

上星,(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容豆,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善嘔煩滿,顏青痎瘧鼻鼽衄,熱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視,面腑腫癲疾,凡云上星主之者,皆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甄權云不宜多灸。)

囟會,(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痓風眩善嘔煩滿,頭痛顏青癲疾嘔沫,暫起僵仆惡見風寒,面赤腫。)

前項,(在囟會後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目瞑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項後一寸半項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痎瘧癲疾不嘔沫,耳鳴痓項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

後項,(一名交沖,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風眩目眩顱上痛䀮䀮不明,惡風寒眩偏頭痛,癲疾瘛瘲狂走,項直頸痛。)

強間(通按強間一作灸七壯),(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督脈氣所發,灸五壯,主頭痛如針刺不可以動,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癲疾狂走瘛瘲,搖頭口喎戾頸強。)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督脈足太陽之會,不可灸,主目赤痛不可視,面赤腫頭重項痛,目不明風眩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癲疾骨酸,眩狂瘛瘲口噤羊嗚,舌本出血喑不能言痓,目不眗寒熱。)

風府,(一名舌本,入項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不可灸之,主頭痛項急不得顧側,目眩暈不得喘息,舌急難言狂易多言不休,狂走欲自殺目反妄見,暴喑不得言喉嗌痛,足不仁。)

喑門,(一名橫舌,一名舌厭,在項髮際宛宛中人系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不可灸令人喑,主項強舌緩喑不能言,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灸三壯,此以寫諸陽氣熱衄,善噫風頭痛汗不出,寒熱痓脊強反折,瘛瘲癲疾頭重。)

大椎,(在第一椎上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灸九壯,主寒熱以年為壯數,傷寒熱盛煩嘔。)

陶道,(在項大椎節下間,督脈足太陽之會,俯而取之,灸五壯,主頭重目瞑淒厥,寒熱項強難以反顧,汗不出。)

身柱,(在第三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五壯,主癲疾怒欲殺人,身熱狂走胡言見鬼,瘛瘲。)

神道,(在第五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痎瘧恍惚悲愁。)

至陽,(在第七椎節下間,督脈氣所發,俯而取之,灸三壯,主寒熱淫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中髎:位於第三個空隙處脊椎凹陷中,灸三壯。主治厥陰經絡阻塞引起的腰痛、大便秘結、臀部寒冷、女性赤白帶下、月經量少、男性小便不利、小腸脹痛。

下髎:位於第四個空隙處脊椎凹陷中,灸三壯。主治腰痛並牽涉到小腹痛、女性尿失禁、赤白帶下、陰部瘙癢疼痛並牽涉到小腹,無法彎腰或仰頭,腸鳴腹瀉。

會陽(利機):位於尾骨兩旁,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主治五臟腹部寒冷,腹瀉、便血。

素髎(面玉):位於鼻柱末端,為督脈氣之發源處,不宜灸。主治鼻涕倒流、鼻塞、鼻中腫物阻塞不通,嗅覺喪失。

神庭:位於髮際上緣五分,直鼻上,為督脈、足太陽經、陽明經交會處,灸三壯。主治頭腦寒冷、流鼻涕、流淚、癲癇、嘔吐、眩暈、發熱惡寒、頭痛、呼吸困難、視力模糊。

上星:位於顱頂正中,直鼻上緣髮際上一寸凹陷處,容納一粒豆子大小,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主治眩暈、嘔吐、腹脹、面色青白、瘧疾、鼻涕倒流、發熱不出汗、眼痛、視力模糊、面部腫脹、癲癇。凡需用上星穴者,需先取譩譆、天牖、風池穴,甄權認為不宜多灸。

囟會:位於上星穴後一寸凹陷處,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主治癲癇、眩暈、嘔吐、腹脹、頭痛、面色青白、癲癇、嘔吐、暫時性肢體麻木、怕風寒、面部紅腫。

前項:位於囟會穴後一寸五分骨骼凹陷處,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主治眩暈、眼瞼下垂、怕風寒、面部紅腫、小兒驚厥。

百會(三陽五會):位於前項穴後一寸半,項部正中旋毛處凹陷,容納一指寬,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處,灸五壯。主治瘧疾、癲癇(不嘔吐)、耳鳴、頸項疼痛、頭痛、視力模糊、頭部不能轉動。

後項(交沖):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主治眩暈、頭痛、頭昏沉、怕風寒、偏頭痛、癲癇、抽搐、狂躁、頸項僵硬疼痛。

強間:位於後頂部,後項穴後一寸半,為督脈氣之發源處,灸五壯(或七壯)。主治頭痛如針刺般劇烈而無法活動、頸項僵硬而無法左右轉動、癲癇、狂躁、抽搐、歪嘴、頸部強直。

腦戶(匝風、合顱):位於枕骨上,強間穴後一寸半,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處,不宜灸。主治眼紅疼痛、視力模糊、面部紅腫、頭痛、頸項疼痛、眩暈、頭腦寒冷、穿著厚衣服也不覺得暖和、出汗、怕風、癲癇、骨痛、眩暈、狂躁、抽搐、口噤、羊鳴樣哭聲、舌根出血、聲音嘶啞、不能說話、視力模糊、寒熱交替。

風府(舌本):位於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凹陷處,為督脈、陽維經交會處,不宜灸。主治頭痛、頸項僵硬、不能轉動、眩暈、呼吸困難、舌頭僵硬、難以說話、狂躁、多話、狂奔、想自殺、視物不清、突然失聲、不能說話、咽喉疼痛、足部麻木。

喑門(橫舌、舌厭):位於項部髮際凹陷處,為督脈、陽維經交會處,仰頭取穴,不宜灸,灸則會導致失聲。主治頸項僵硬、舌頭僵硬、失聲。位於上星穴旁,上星穴後一寸五分處,灸三壯。主治陽氣過盛引起的鼻出血、呃逆、頭痛、不出汗、寒熱、腰背僵硬、反折、抽搐、癲癇、頭痛。

大椎:位於第一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三陽經、督脈交會處,灸九壯(寒熱病症以年數為灸壯數)。主治寒熱病症、傷寒、發熱、煩躁、嘔吐。

陶道:位於大椎穴下,為督脈、足太陽經交會處,俯身取穴,灸五壯。主治頭痛、眼瞼下垂、厥冷、寒熱、頸項僵硬、難以轉動、不出汗。

身柱:位於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督脈氣之發源處,俯身取穴,灸五壯。主治癲癇、狂怒、想殺人、發熱、狂奔、胡言亂語、看見鬼怪、抽搐。

神道:位於第五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督脈氣之發源處,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發熱、頭痛、寒熱往來、瘧疾、精神恍惚、悲傷。

至陽:位於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處,為督脈氣之發源處,俯身取穴,灸三壯。主治寒熱、腹瀉、脛骨酸痛、四肢沉重疼痛、呼吸困難、說話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