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26)
卷第三十九 (26)
1. 孔穴主對法
玉堂
(一名玉英在紫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胸中滿不得息脅痛骨疼喘逆上氣嘔吐煩心)
膻中
(一名元兒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中任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痹心痛煩滿咳逆喘唾短氣不得息不能言)
中庭
(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者中任脈氣所發灸三壯主胸脅支滿膈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還出甄權千金楊操同)
膀胱人,膀胱者腎之腑也,兩傍一百二十穴。
(並二十二單穴及膏肓附穴共一百四十四穴)
甲乙經
膀胱出於至陰,至陰者金也。
(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
流於通谷,通谷者水也。
(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
注於束骨,束骨者木也。
(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
過於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肉際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
行於崑崙,崑崙者火也。
(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足太陽脈之所行也為經)
入於委中,委中者土也。
(在膕中央動脈足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甄權千金楊操同)
至陰
(在足小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頭重鼻鼽及瘛汗不出心煩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及小便不利痎瘧寒熱疝風寒從足小趾起)
通谷
(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前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疼痛喜驚互引鼻鼽癲疾寒熱目䀮䀮喜咳喘逆狂疾不嘔沫痓善唏頭眩項痛煩滿振寒痎瘧)
束骨
(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身痛狂善行癲疾寒熱腰痛如折痓驚互引腳如結踹如裂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可顧髀樞痛泄腸澼瘧從䯒起)
京骨
(在足外側大骨下赤白際陷者中灸三壯主痎瘧寒熱善唏頭重足寒不欲食腳攣癲疾狂妄善自齧頓偏枯腰髀樞痛善搖頭鼽衄頭痛目白翳跟尻瘛瘲頭腫痛泄註上搶心目赤眥爛無所見痛從內眥始腹滿頸項強腰背不可俯仰眩痿厥身體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瀉之厥心痛與肩背相引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痓目反白多鼻不通利涕黃便血)
申脈
(陽蹺所出也在足外踝下陷者中容爪甲灸三壯主腰痛不能舉足小坐若下車躓地脛中燆燆然寒熱頸掖下腫癲疾互引僵仆,通按,燆音蹺火行貌)
金門
(足太陽郄一名關梁在足外踝下灸三壯,主屍厥暴死霍亂轉筋癲疾不嘔沫馬癇,通按,外踝下一作外踝下一寸)
僕參
(一名安邪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足太陽陽蹺脈所會灸三壯主腰痛不可舉足跟中踝後痛腳痿癲疾僵仆轉筋屍厥暴霍亂馬癇)
崑崙
(在足外踝後跟骨上陷者中灸三壯主痓脊強頭眩痛腳如結踹如裂厥心痛與背相引善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也寒熱癲疾目䀮䀮鼽衄瘧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脫項如拔脊強大風頭多汗腰尻腹痛踹踝腫上齒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間食臭惡聞人音狂易女子字難若胞衣不出泄風從頭至足癇瘛口閉不得開每大便腹暴滿按之不下噫悲喘)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玉堂穴(又名玉英,位於紫宮穴下1.6寸,凹陷處,為任脈氣所發,灸五壯,主治胸悶氣短、脅肋疼痛、骨痛、喘息、嘔吐、煩躁不安。)
膻中穴(又名元兒,位於玉堂穴下1.6寸,兩乳頭之間的凹陷處,為任脈氣所發,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痹、心痛、胸悶、咳嗽、喘息、唾液減少、氣短、不能言語。)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1.6寸,凹陷處,為任脈氣所發,灸三壯,主治胸脅脹滿、膈肌阻塞、飲食不下、嘔吐、食物反胃。(甄權、千金、楊操諸書皆同))
膀胱經,膀胱是腎的腑,兩旁各有120個穴位。(加上22個單穴和膏肓穴等附穴,共計144穴)
甲乙經
膀胱經起於至陰穴,至陰屬金。(位於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葉般寬度,是足太陽經脈的起始穴位,屬井穴,冬季宜灸。)
經脈循行至通谷穴,通谷屬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的留穴,屬榮穴,春季宜灸。)
經脈循行至束骨穴,束骨屬木。(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的輸穴,屬輸穴,夏季宜灸。)
經脈循行經過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經過的部位,屬原穴。)
經脈循行至崑崙穴,崑崙屬火。(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脈循行的部位,屬經穴。)
經脈循行至委中穴,委中屬土。(位於膕窩中央,動脈處,是足太陽經脈進入的部位,屬合穴,秋季宜灸。(甄權、千金、楊操諸書皆同))
至陰穴(位於足小趾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葉般寬度,灸三壯,主治頭痛、鼻塞流涕、痎瘧(瘧疾的一種)、汗出不暢、心煩、足心發熱、不願靠近衣物、項部疼痛、目翳(眼睛上出現的雲霧狀障礙)、小便不利、瘧疾寒熱交替、疝氣、寒邪從足小趾侵入。)
通谷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全身疼痛、易驚恐、身體抽搐、鼻塞流涕、癲癇、寒熱、視物模糊、咳嗽、喘息、狂躁、不嘔吐、痎瘧、頭暈、項部疼痛、胸悶、畏寒、瘧疾。)
束骨穴(位於足小趾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全身疼痛、狂躁、善於行走、癲癇、寒熱、腰痛如折斷、痎瘧、驚恐、身體抽搐、腳如綁縛、腳如裂開、暴病、頭痛、發熱、肌肉抽動、耳聾、惡風、眼白紅赤、頸項不能轉動、髖關節疼痛、泄瀉、瘧疾從腳趾起。)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大骨下方,赤白肉際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瘧疾、寒熱、善於嘆息、頭痛、足寒、不願進食、腳抽筋、癲癇、狂妄、自咬、半身不遂、腰部、髖關節疼痛、善於搖頭、鼻出血、頭痛、目白混濁、跟腱、痎瘧、頭痛、泄瀉、氣上衝,心煩意亂、目赤、眼白紅赤、視物不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腹脹、頸項僵硬、腰背不能彎曲、眩暈、痿厥(肢體軟弱無力)、身體麻木不仁、手足偏小;先取京骨,後取中封、絕骨瀉之,厥逆心痛與肩背相引,善於抽搐,如從後觸其心,駝背者,腎臟與心臟疼痛,痎瘧,眼白上翻,多鼻塞不通,涕黃,便血。)
申脈穴(陽蹺脈的起始穴位,位於足外踝下方凹陷處,可容納指甲,灸三壯,主治腰痛不能抬腳、坐時如乘車下車,脛部灼熱疼痛、寒熱、頸部及腋下腫脹、癲癇、身體抽搐、僵硬仆倒。(通按:燆音蹺,火行之貌))
金門穴(足太陽經的郄穴,又名關梁,位於足外踝下方,灸三壯,主治屍厥、暴亡、霍亂、轉筋、癲癇、不嘔吐、癲癇、馬癇。(通按:外踝下一作外踝下一寸))
僕參穴(又名安邪,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足跟處可得之,是足太陽陽蹺脈的會穴,灸三壯,主治腰痛不能抬腳、足跟疼痛、踝後痛、腳痿、癲癇、僵硬仆倒、轉筋、屍厥、暴亡、霍亂、馬癇。)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跟骨上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痎瘧、項強直、頭暈、腳如綁縛、腳如裂開、厥逆心痛與背相引、善於抽搐,如從後觸其心,駝背者,腎臟與心臟疼痛,寒熱、癲癇、視物模糊、鼻出血、瘧疾、多汗、腰痛不能彎腰、眼睛好像要脫出來、頸項好像要拔出來、脊柱強直、大風、多汗、腰部、臀部、腹部疼痛、踝腫脹、上齒痛、脊背、臀部沉重、不想起床、食物有臭味、聞到人的聲音就狂躁、易怒、女子經期難產、胎盤不下、泄瀉、風從頭至足、癲癇、痎瘧、口閉不能張開,每次大便後腹部脹滿,按壓不下,嘆氣、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