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2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27)

1. 孔穴主對法

付陽

(足陽蹺之郄在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灸三壯,主痿厥風頭重眩䪼痛樞股踹外廉骨痛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

飛揚

(一名厥陽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陽絡灸三壯,主身懈寒少氣熱甚惡人心惕然,取飛揚及絕骨跗上臨泣淫濼脛酸熱病汗不出皆主之下部寒體重逆氣頭眩痛痓反折瘧實則腰背痛虛則鼽衄不渴間日作狂癲疾體痛頸項痛歷節汗出而步失履寒腹不仁踹中痛痔篡痛。)

承山

(一名魚腹一名肉柱在兌踹腸下分肉間陷者中灸五壯,主寒熱篡反出癲疾瘛瘲鼽衄腰背痛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踹如裂腳急腫痛足攣少腹痛引喉咽大便難腹痛。)

承筋

(一名踹腸一名直腸在踹中央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三壯,主大腸實則腰背痛寒痹轉筋頭眩痛氣虛則鼻衄癲疾腰痛濕然汗出令人慾食欲走寒熱篡後出瘛瘲腳踹酸重戰慄不能久立腳急腫痛跗筋足攣少腹痛引喉嗌大便難痔篡痛腰背相引霍亂脛痹不仁。)

合陽

(在膝約紋中央下二寸灸五壯,主痹厥癲疾不嘔沫瘛瘲拘急跟厥膝重腰脊痛引腹篡陰股熱陰暴痛寒熱膝酸重。)

委中

(在膕中央動脈灸三壯,主腰痛俠脊至頭沉沉然目䀮䀮瘧頭痛寒從背起先寒後熱渴不止汗乃出癲疾反折熱痛俠脊痛痔篡痛遺溺筋急身熱少腹堅腫少腹時熱小便難尻股寒髀樞痛外引季脅內控八髎衄血不止。)

委陽

(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陽之絡灸三壯,一云屈身取之主胸滿彭彭然實則閉癃腋下腫痛虛則遺溺腳急兢兢然筋痛不得小便痛引腹腰痛不得俯仰。)

浮郄

(在委陽上一寸展膝得之灸三壯,主不得臥。)

殷門

(在肉郄下六寸灸三壯,主腰痛得俯不得仰仰則痛得之舉重惡血歸之。)

承扶

(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陰上衝紋中一云股陰下衝紋中灸三壯,主腰脊尻臀股陰寒大痛虛則血動實則熱痛痔篡痛尻脽中腫大便直出陰胞有寒小便不利。)

附分

(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傍各三寸手足太陽之會灸五壯,主背痛引頸。)

魄戶

(在第三椎下兩傍各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五壯,主肩膊間急淒厥惡寒項背痛引頸咳逆上氣嘔吐煩滿背痛不能引顧。)

神堂

(在第五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肩痛胸腹滿淒厥脊背急強。)

譩譆

(在肩膊內廉俠第六椎下兩傍各三寸以手按之痛病者言譩譆足太陽脈氣所發灸五壯,主腋拘攣暴脈急引脅痛內引心肺從項至脊以下十二椎應等灸之立巳熱病汗不出肩背寒熱痓互引身熱咳逆上氣虛喘喘逆鼽衄肩甲內廉痛不可俯仰⿰牜⿱宀隹季脅引少腹而脹痛小兒食晦頭痛引頤痎瘧風。)

膈關

(在第七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闊肩取之灸五壯,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

魂門

(在第九椎下兩傍各三寸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正坐取之灸三壯,主胸脅脹滿背痛惡風寒飲食不下嘔吐不留住。)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付陽:位於外踝骨上方三寸,太陽經前、少陽經後筋骨之間。灸三壯。主治:痿證、厥冷、風證、頭痛、頭暈目眩、痛楚、股部外側骨痛、瘛癭病(抽搐)、痹症、麻木不仁、畏寒時而發熱、四肢無力。

飛揚:又名厥陽,位於外踝骨上方七寸,足太陽經絡處。灸三壯。主治:全身倦怠、畏寒、氣短、發熱、惡心、心悸、身體不安。以及下半身寒冷、身體沉重、逆氣、頭暈、頭痛、嘔吐、反胃、瘧疾。實證則腰背疼痛,虛證則鼻血、流鼻涕、不渴、間歇性發狂、癲癇、全身疼痛、頸項疼痛、關節疼痛、汗出、步履不穩、腹部麻木不仁、踹部(小腿肚)疼痛、痔瘡、腫痛。

承山:又名魚腹、肉柱,位於腓腸肌下端肌肉間的凹陷處。灸五壯。主治:寒熱、腸絞痛、癲癇、瘛癭病(抽搐)、鼻血、流鼻涕、腰背痛、小腿酸重、顫抖、無法久站、小腿像裂開一樣疼痛、腳踝腫痛、足部攣縮、下腹部疼痛牽引至咽喉、大便困難、腹痛。

承筋:又名踹腸、直腸,位於小腿肚中央的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所發出之處。灸三壯。主治:大腸實熱(腰背痛)、寒痺、抽筋、頭暈、頭痛。氣虛則鼻出血、癲癇、腰痛、肢體濕潤、多汗、想走動、寒熱、腸絞痛、瘛癭病(抽搐)、小腿酸重、顫抖、無法久站、腳踝腫痛、足部攣縮、下腹部疼痛牽引至咽喉、大便困難、痔瘡、腫痛、腰背疼痛牽引、霍亂、脛部麻木不仁。

合陽:位於膝蓋骨下緣中央下方二寸處。灸五壯。主治:痹症、厥冷、癲癇、不嘔吐、瘛癭病(抽搐)、肌肉拘急、足跟疼痛、膝蓋沉重、腰脊疼痛牽引至腹部、陰部熱痛、陰部突然疼痛、寒熱、膝蓋酸重。

委中:位於膕窩(膝蓋後方)中央,動脈處。灸三壯。主治:腰痛、疼痛沿著脊椎到頭部,頭昏沉、瘧疾性頭痛、畏寒從背部開始,先寒後熱、口渴不止、出汗、癲癇、反胃、熱痛、沿著脊椎疼痛、痔瘡、腫痛、尿失禁、筋攣急、全身發熱、下腹部堅硬腫脹、下腹部間歇性發熱、小便困難、臀部和股部寒冷、髖關節疼痛、疼痛向外側延伸至季肋部,內側牽引至八髎穴區、鼻出血不止。

委陽:位於足太陽經之前、少陽經之後,膕窩(膝蓋後方)外側兩筋之間,承扶穴下方六寸處,足太陽經的絡脈。灸三壯。一說屈身取穴。主治:胸部脹滿,感覺像有東西在跳動,實證則尿閉、腋下腫痛,虛證則尿失禁、腳踝發麻、肌肉抽搐、筋痛、小便困難、疼痛牽引至腹部和腰部、無法俯仰。

浮郄:位於委陽穴上方一寸,伸直膝蓋取穴。灸三壯。主治:無法平躺睡覺。

殷門:位於肉郄穴(承扶穴)下方六寸。灸三壯。主治:腰痛,能俯身但不能仰身,仰身則痛,能舉重物,惡心血逆流。

承扶: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緣、股溝(大腿內側)上方、臀部肌肉與大腿肌肉交界處的凹陷處。一說位於股溝上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腰脊、臀部、股溝寒冷疼痛,虛證則血行不暢,實證則發熱疼痛,痔瘡、腫痛、臀部腫脹、大便直瀉、陰部寒冷、小便不利。

附分:位於第二胸椎下方,項部內側旁開各三寸,手足太陽經交會處。灸五壯。主治:背痛牽引至頸部。

魄戶:位於第三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足太陽經脈氣所發處,正坐取穴。灸五壯。主治:肩胛骨之間疼痛、胸悶、畏寒、項背疼痛牽引至頸部、咳嗽、氣逆、嘔吐、胃脹滿、背痛、不能轉頭。

神堂:位於第五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所發處。灸五壯。主治:肩痛、胸腹脹滿、胸悶、脊背肌肉強直。

譩譆:位於肩胛骨內側緣,第六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按壓疼痛。病患自述為譩譆。足太陽經脈氣所發處。灸五壯。主治:腋窩拘攣、脈搏急促、疼痛牽引至脅肋部、內側牽引至心肺、從項部至脊柱以下十二椎骨都疼痛,灸刺後即可痊癒,熱病汗不出、肩背部寒熱交替、疼痛互相牽引、全身發熱、咳嗽、氣逆、氣喘、鼻血、流鼻涕、肩胛骨內側疼痛、無法俯仰、疼痛牽引至季肋部、少腹部脹痛、兒童消化不良、頭痛牽引至下巴、瘧疾、風證。

膈關:位於第七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所發處,肩部寬闊處取穴。灸五壯。主治:背痛、畏寒、脊柱強直、俯仰困難、食慾不振、嘔吐、唾液增多。

魂門:位於第九胸椎下方,兩旁各三寸,凹陷處,足太陽經脈氣所發處,正坐取穴。灸三壯。主治:胸脅部脹滿、背痛、畏風寒、飲食不下、嘔吐、食物無法消化吸收。

再次聲明: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的穴位及功效翻譯,並非現代醫學診斷和治療建議。如有任何疾病,請諮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