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20)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20)

1. 孔穴主對法

靈道

(在掌後一寸半或云一寸灸三壯主心痛悲恐相引瘛瘲臂肘攣暴喑不能言)

少海

(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陷者中動應手灸五壯主寒熱齒蕡痛狂易瘧背振寒引肘腋痛甄權云穴在臂側曲肘內橫紋頭屈手向頭而取之陷者中主腋下瘰癧不宜灸)

極泉

(在腋下筋間動脈入胸手少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心腹痛乾嘔噦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掌中熱痛甄權千金楊操同)

(黃帝問曰手少陰之脈獨無俞何也岐伯對曰少陰者心脈也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其臟堅固邪不能害害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故獨無俞焉曰少陰無俞者不病乎對曰其外經脈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兌骨之端出第三卷中)

小腸人,小腸者心之腑也,兩傍二十六穴。

甲乙經

小腸出於少澤,少澤者金也。

(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一分手太陽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

流於前谷,前谷者水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

注於後谿,後谿者木也。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

過於腕骨。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陽脈之所過也為原)

行於陽谷,陽谷者火也。

(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手太陽脈所行也為經)

入於小海,小海者土也。

(在肘內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者中屈肘乃得之手太陽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出第三卷中甄權千金楊操同)

少澤

(一名少吉在手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灸一壯主振寒小指不用寒熱汗不出頭痛喉痹舌急卷小指之間熱口中熱煩心心痛臂內廉脅痛咳瘛瘲口乾項痛不可顧痎瘧寒熱)

前谷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者中多三壯主熱病汗不出狂互引癲疾耳鳴寒熱頷腫不可顧喉痹勞痹小便赤難咳衄胸滿肘臂腕中痛頸腫不可以顧頭項急痛眩淫濼肩甲小指痛臂不可舉頭項痛咽腫不可咽鼻不利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脫痎瘧)

後谿

(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陷者中灸一壯主振寒寒熱肩臑肘臂痛頭眩痛不可顧煩滿身熱惡寒目赤痛爛眥生翳鼽衄發聾臂重腫肘攣痂疥胸滿引臑泣出驚頸項強身寒耳鳴痎瘧寒熱頸頷腫狂互引癲疾數發)

腕骨

(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鳴無聞衄狂易痓互引消渴偏枯臂腕痛肘屈不得伸風頭痛泣出肩臂臑頸痛項急煩滿驚五指掣不可屈伸戰慄痎瘧)

陽谷

(在手外側腕中兌骨之下陷者中灸三壯一云在腕上側兩筋間陷者中主狂癲疾熱病汗不出脅痛不得息頸頷腫寒熱耳聾鳴牙上齒蕡痛肩痛不能自帶衣臂腕外側痛不舉風眩驚手腕痛泄風汗出至腰項急不可以左右顧及俯仰肩弛肘廢目痛痂疥肱瘛瘲頭眩目痛痎瘧胸滿不得息)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半或一寸處,灸三壯,主治心痛、悲恐、抽搐、手臂肘部攣縮、暴啞不能言語。)

少海穴:(又名曲節,位於肘內側橫紋後方的凹陷處,針刺時有氣感,灸五壯,主治寒熱、牙痛、狂躁、瘧疾、背部震顫寒冷感、引發肘腋疼痛。甄權說此穴位於手臂外側,屈肘時,在橫紋頭部凹陷處,主治腋下瘰癧,不宜灸。)

極泉穴:(位於腋下肌肉間,動脈進入胸腔處,手少陰脈氣發出之處,灸五壯,主治心腹痛、乾嘔、呃逆。動則病,嗌乾(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欲飲,為臂厥(手臂厥冷),主治心臟疾病引起的眼睛發黃、脅肋疼痛、手臂內後側疼痛、手掌灼熱疼痛。甄權、千金方、楊操(皆為古代醫書)記載相同。)

(黃帝問道:手少陰脈獨無俞穴(輸穴)是為何故?岐伯回答:少陰脈是心脈,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也是精神所居之處,其臟器堅固,邪氣難以侵害,若受侵害則傷及心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所以,各種邪氣侵犯心臟的,都在心包絡,包絡是心臟的主脈,所以獨無俞穴。問:少陰脈無俞穴,豈不生病?答:其外經脈生病而臟腑不病,所以只取其經脈,位於手掌後兌骨的末端。)

小腸經:小腸是心的腑,左右各26穴。

甲乙經:

小腸經起於少澤穴,少澤屬金。(又名少吉,位於小指末端距指甲一寸處,手太陽脈的起始穴位,為井穴,冬三月宜灸。)

經脈循行至前谷穴,前谷屬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手太陽脈的留穴,為榮穴,春三月宜灸。)

經脈循行至後谿穴,後谿屬木。(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手太陽脈的輸穴,為輸穴,夏三月宜灸。)

經脈經過腕骨。(位於手外側腕前起骨下方的凹陷處,手太陽脈經過之處,為原穴。)

經脈循行至陽谷穴,陽谷屬火。(位於手外側腕中,兌骨下方凹陷處,手太陽脈循行之處,為經穴。)

經脈進入小海穴,小海屬土。(位於肘內側大骨外側,距肘端五分凹陷處,屈肘才能找到,手太陽脈進入之處,為合穴,秋三月宜灸,甄權、千金方、楊操記載相同。)

少澤穴:(又名少吉,位於小指末端距指甲下一分凹陷處,灸一壯,主治寒顫、小指麻木、寒熱、汗出不暢、頭痛、喉痺、舌頭僵硬捲曲、小指間灼熱、口中灼熱煩躁、心痛、手臂內側脅肋疼痛、咳嗽、抽搐、口乾、項部疼痛不能轉頭、瘧疾寒熱。)

前谷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熱病汗出不暢、狂躁、癲癇、耳鳴、寒熱、頷腫不能轉頭、喉痺、勞損痺證、小便赤澀、咳嗽、鼻衄、胸悶、肘臂腕疼痛、頸腫不能轉頭、頭項劇痛、眩暈、肩胛疼痛、小指痛、手臂不能舉起、咽喉腫痛不能吞嚥、鼻塞不通、眼中白翳、目痛、流淚不止、甚者如脫髮、瘧疾。)

後谿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後方凹陷處,灸一壯,主治寒顫、寒熱、肩肘臂痛、頭痛眩暈不能轉頭、煩悶、全身發熱惡寒、目赤疼痛、眼角潰爛、生翳膜、鼻衄、耳聾、手臂沉重腫脹、肘部攣縮、痂疥、胸悶引發肩痛、流淚不止、驚恐、頸項僵硬、全身寒冷、耳鳴、瘧疾寒熱、頸頷腫痛、狂躁、癲癇、多次發作。)

腕骨穴:(位於手外側腕前起骨下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熱病汗出不暢、脅痛氣喘、頸頷腫痛、寒熱、耳鳴、聽力減退、鼻衄、狂躁易怒、抽搐、消渴症、半身不遂、臂腕痛、肘關節屈曲不能伸直、風頭痛、流淚不止、肩臂頸項疼痛、項部僵硬、煩悶、驚恐、五指抽搐不能屈伸、戰慄、瘧疾。)

陽谷穴:(位於手外側腕中兌骨下方凹陷處,灸三壯,一說位於腕部外側兩筋之間凹陷處,主治狂躁、癲癇、熱病汗出不暢、脅痛氣喘、頸頷腫痛、寒熱、耳聾、耳鳴、上牙痛、肩痛不能自己穿衣、手臂外側疼痛不能舉起、風眩暈、驚恐、手腕痛、泄瀉、汗出至腰、項部僵硬不能左右轉頭、俯仰困難、肩部鬆弛、肘部廢用、目痛、痂疥、手臂抽搐、頭痛眩暈、目痛、瘧疾、胸悶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