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5)
卷第三十九 (15)
1. 孔穴主對法
太白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灸三壯,主病先頭重、頰痛、煩冤、身熱、腰痛,不可以俯仰、腹滿、兩頷痛甚、暴泄、善飢而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善嘔泄有膿血、苦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厥心痛、腹脹滿、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胸脅支滿、腹中切痛、霍亂逆氣、大便難、身重骨痿不相知、熱病滿悶不得臥、脾脹)
公孫
(在大趾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太陰絡也,灸三壯。主瘧、不嗜食、多寒熱、汗出,實則腹中切痛、厥頭面腫、煩心狂言、多飲不嗜臥;虛則鼓脹、腹中氣大滿、熱痛不嗜飲、霍亂)
商丘
(在內踝微前陷者中灸三壯。主癲疾、狂、多食、善笑不休,發於外煩、心中渴、瘧寒、腸中痛,已汗出、腹滿響響、不便、心下有寒痛、陰股內痛、氣逆、狐疝走上下、腹痛、脾虛,令人病寒不樂、好太息、喉痹寒熱、善嘔、骨痹煩滿、癇瘛、手足擾、癲疾、目昏、口噤、溺黃、筋攣痛、病善厭夢者、絕子、厥頭痛、面腫起、咳而泄、不欲食、痔疾、骨疽蝕)
漏谷
(在足內踝上六寸骨下陷者中,亦足大陰絡,灸三壯。主腹中熱若寒、腸鳴、強欠時、內痛、心悲、氣逆、腹滿、腹脹而氣快然,引肘脅下皆主之,少腹脹急、小便不利、厥氣上頭巔)
三陰交
(在內踝上三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灸三壯。主足下熱、脛疼、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腹中熱若寒、膝內痛、心悲、氣逆、腹滿、小便不利、厥氣上及巔,脾病者身重若飢、足痿不欲行、善瘛、腳下痛,虛則腹脹、腹鳴溏泄、食飲不化、脾胃肌肉痛,此出素問)
地機
(一名脾舍,足太陰郄,別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灸五壯。主癲疝、溏瘕、腹中痛、藏痹)
陰陵泉
(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灸三壯。主溏泄、穀不化、腹中氣脹、嗑嗑脅下滿、腹中氣盛、腹脹逆不得臥、腎腰痛、不可俯仰、氣癃、尿黃、寒熱不節、女子疝瘕、按之如似湯沃其股內至膝、飧泄、婦人陰痛、少腹堅急痛重下、不嗜食、心下滿寒中、小便不利、霍亂、足痹痛)
血海
(在膝下臏上內廉白肉際二寸中,足太陰脈氣所發,灸五壯。主婦人漏下惡血、月閉不通、逆氣腹脹)
箕門
(在魚腹上趙筋間動應手,陰市內,足太陰脈氣所發,云在股上起筋間,灸三壯。主淋遺溺、鼠鼷痛、小便難)
期門
(期門肝經肝募也,在第二肋端,不容傍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婦人產余疾、飲食不下、胸脅支滿、目眩、足寒、小便難、心切痛、善噫間酸臭酸痹、腹滿少腹尤大息、賁脅下氣上下、胸中有熱、目青而嘔、霍亂泄痢痓腹太堅不得息、咳脅下積聚、喘逆臥不安席、時寒熱、心大堅奔肫上下、癃遺溺鼠鼷痛、小便難而白、喑不能言)
日月
(日月膽經膽募也,在期門下五分,灸五壯。主太息、善悲、小腹有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腹哀
(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
大橫
(在腹哀下三寸,直臍傍,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
腹結
(一名腸窟,在大橫下一寸三分,灸五壯。主繞臍痛、搶心、膝寒泄痢)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太白穴:(位於足內側,距內踝骨下方凹陷處)灸三壯。主治:頭痛、面頰疼痛、煩悶、發熱、腰痛,不能俯仰、腹部脹滿、兩頷疼痛劇烈、腹瀉、易飢但不願進食、易打嗝、胃熱、足部冰冷腹部脹滿、消化不良、嘔吐腹瀉並帶膿血、嘔吐不止卻吐不出東西。先灸三里穴,後灸太白穴。章門穴和厥陰穴疼痛、腹部脹滿,尤其心痛劇烈者,為胃心痛。胸脅部脹滿、腹部絞痛、霍亂、便秘、身體沉重、四肢無力、發熱胸悶難以平臥、脾臟脹滿。
公孫穴:(位於大腳趾本節後方一寸處,為足陽明經與足太陰經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瘧疾、不愛吃東西、經常寒熱交替、出汗。實證:腹部絞痛、頭面腫脹、煩躁、胡言亂語、飲水多卻不願睡覺;虛證:腹部脹滿、腹部氣體充盈、發熱疼痛卻不願飲水、霍亂。
商丘穴:(位於內踝前方微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癲癇、狂躁、飲食過多、不停地笑、外感發熱、口渴、瘧疾寒顫、腸胃疼痛,已經出汗、腹部脹滿鳴響、便秘、心窩部寒冷疼痛、陰部內側疼痛、氣逆、疝氣上下移動、腹部疼痛、脾虛,導致畏寒不適、喜歡嘆氣、喉嚨阻塞寒熱交替、嘔吐、骨關節疼痛且腹部脹滿、癲癇、手足不安、癲癇、眼睛昏花、嘴巴緊閉、小便發黃、筋攣疼痛、經常做惡夢、不孕、厥陰頭痛、面部腫脹、咳嗽並腹瀉、不想吃東西、痔瘡、骨疽。
漏谷穴:(位於足內踝骨上方六寸處凹陷處,為足太陰經的絡穴)灸三壯。主治:腹部發熱或發冷、腸鳴、經常想打嗝、內臟疼痛、悲傷、氣逆、腹部脹滿、腹部脹滿且氣體流通不暢,牽涉到肘部和脅肋下部,少腹部脹痛、小便不利、厥氣上衝頭頂。
三陰交穴:(位於內踝骨上方三寸處凹陷處,為足太陰、厥陰、少陰三經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腳心發熱、小腿疼痛、不能久站、濕痹不能行走、腹部發熱或發冷、膝蓋內側疼痛、悲傷、氣逆、腹部脹滿、小便不利、厥氣上衝頭頂,脾臟疾病導致身體沉重、飢餓感、腳無力不想行走、容易抽搐、腳底疼痛。虛證:腹部脹滿、腹部鳴響、腹瀉、飲食消化不良、脾胃肌肉疼痛。(此條出自《素問》)
地機穴:(又名脾舍穴,為足太陰經的郄穴,另有一支別絡向上延伸一寸)位於膝蓋下方五寸處,灸五壯。主治:癲癇、疝氣、溏泄、腹部疼痛、藏器痹阻。
陰陵泉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後緣凹陷處,伸直腿即可觸及)灸三壯。主治:腹瀉、消化不良、腹部氣脹、脅肋下部脹滿、腹部氣盛、腹部脹滿難以平臥、腎腰疼痛、不能俯仰、氣閉、尿黃、寒熱不調、女性疝氣、按壓股內側至膝蓋處有如熱水沖洗般的感覺、飧泄(食後腹瀉)、婦女陰部疼痛、少腹部堅硬疼痛、不愛吃東西、心窩部脹滿且冰冷、小便不利、霍亂、腳部痹痛。
血海穴:(位於膝蓋下方髕骨內側上緣凹陷處)灸五壯。主治:婦女月經過多、月經閉止、逆氣腹脹。
箕門穴:(位於腹部,恥骨聯合上方,股內側肌與恥骨肌之間,為足太陰經的氣血所發)灸三壯。主治:尿頻、尿失禁、鼠蹊部疼痛、排尿困難。
期門穴:(為肝經的募穴,位於第二肋間隙,距前正中線旁開一寸五分,乳頭直上)灸五壯。主治:婦女產後病症、飲食不進、胸脅部脹滿、頭暈目眩、足部冰冷、排尿困難、心絞痛、易打嗝且伴有酸臭味、腹部脹滿,尤其少腹脹大且呼吸困難、胸脅下氣體上下翻動、胸部發熱、眼睛發青並嘔吐、霍亂、泄瀉、腹部脹滿堅硬難以呼吸、咳嗽並脅肋下有積聚、喘促、臥床不安、時而寒熱交替、心痛劇烈、呃逆、尿失禁、鼠蹊部疼痛、排尿困難且尿液發白、失語。
日月穴:(為膽經的募穴,位於期門穴下方五分)灸五壯。主治:嘆氣、易悲傷、小腹發熱且有下移之感、唾液多、說話含糊不清、四肢不聽使喚。
腹哀穴:(位於日月穴下方一寸半)灸五壯。主治:排便帶膿血、腹部冰冷、消化不良、腹部疼痛。
大橫穴:(位於腹哀穴下方三寸,距肚臍旁開)灸五壯。主治:大風病、逆氣、畏寒、易悲傷。
腹結穴:(又名腸窟穴,位於大橫穴下方一寸三分)灸五壯。主治:繞臍疼痛、心悸、膝蓋冰冷、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