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14)

1. 孔穴主對法

章門

(脾募也一名長平一名脅髎在大橫外直臍季肋端足厥陰少陽之會側臥屈上足舉臂取之灸三壯主腹中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燥不嗜食胸脅支滿喘息而沖膈嘔心痛及傷飽身黃羸瘦腰痛不得反側賁豚腹腫腰清脊強四肢懈墮善怒咳少氣鬱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舉馬刀身瞤石水胃脹)

帶脈

(在季肋下一寸八分灸五壯主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

五樞

(在帶脈下三寸一云在水道下一寸半灸五壯主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入腹痛婦人下赤白裡急瘛瘲)

京門

(腎募也一名氣府一名氣輸在監骨腰中季肋本俠脊灸三壯主痙脊反折腰痛不可久立俯仰寒熱腹䐜央央然不得息溢飲水道不通溺黃少腹裡急痛洞泄髀痛引背)

維道

(一名外樞在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灸三壯主咳逆不止三焦有水氣不能食)

居髎

(在長平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陽蹺足少陽之會灸三壯主腰痛引少腹在腋前兩筋間主肩前痛與胸相引臂里攣急手不得上舉至肩甄權千金楊操同)

後腋

(在腋後廉際兩筋間主腋外相引而痛手臂拘攣急不得上頭)

轉谷

(在傍二骨間陷者中主胸脅支滿不欲食谷入穀不化嘔吐腹出舉腋取之)

飲郄

(在食門下一寸骨間陷者中主腹滿臚脹痛引臍傍腹鳴濯濯若中有水聲仰腹取之)

應突

(在飲郄下一寸主飲食不入腹中滿大便不得節腹鳴泄注仰腹取之)

脅堂

(在腋陰下二骨陷者中主胸脅支滿臚㹠賁豚噫噦喘逆膽視目黃舉腋取之)

旁庭

(在脅堂下二骨間陷者中舉腋取之灸三壯主卒暴中飛屍遁及胸脅支滿時上搶心嘔吐喘逆咽乾脅痛)

始素

(在腋脅下廉下二寸骨陷者中主脅下支滿腰痛引腹筋攣陰氣上縮舉臂取之)

脾人,脾者臟也,兩傍四十八穴。

甲乙經

脾出於隱白,隱白者木也。

(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太陰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

流於大都,大都者火也。

(在足大趾本節後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

注於太白,太白者土也。

(在足內側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

行於商丘,商丘者金也。

(在足內踝上微前陷者中足太陰脈之所行也為經)

入於陰陵泉,陰陵泉者水也。

(在膝下內側輔骨下陷者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陰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出第三卷中甄權千金楊操同)

隱白

(在足大趾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灸三壯主腹中有寒氣起則氣喘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善悲腹脹逆息熱氣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暴泄仰息足下寒膈中悶嘔吐不欲飲食屍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飲渴身體痛多唾)

大都

(在足大趾本節後陷者中灸三壯主熱病汗不出厥手足清暴泄厥心痛腹脹滿心尤痛甚者胃心痛也瘧不知所苦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章門(脾的募穴,又名長平、脅髎,位於大橫穴外側,直抵臍旁季肋部,是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側臥,屈上腿,舉起手臂取穴。灸三壯。主治:腹部鳴叫作響,食物消化不良,脅肋疼痛難以臥睡,煩熱口乾,不愛吃東西,胸脅脹滿,呼吸困難並衝擊膈肌,嘔吐腹痛,以及飲食過飽,身體消瘦,腰痛難以翻身,腹部脹滿,腰部清冷,脊柱強直,四肢無力,容易發怒,咳嗽氣短,鬱鬱寡歡,呼吸困難,厥逆,肩膀抬不起來,身體麻木抽搐,胃脹。)

帶脈(位於季肋下1.8寸處。灸五壯。主治:婦女少腹堅硬疼痛,月經不通。)

五樞(位於帶脈下三寸,或水道穴下1.5寸。灸五壯。主治:男子陰囊疝氣,睾丸上下移動入腹疼痛;婦女陰道流血不止,裡急後重,抽搐。)

京門(腎的募穴,又名氣府、氣輸,位於腰部脊柱旁,季肋部與脊椎交界處。灸三壯。主治:脊柱痙攣反折,腰痛難以久站、彎腰,寒熱交替,腹部隱隱作痛,呼吸困難,水液代謝不通暢,小便發黃,少腹裡急疼痛,腹瀉,大腿疼痛牽扯到後背。)

維道(又名外樞,位於章門穴下5.3寸處,是足少陽膽經與帶脈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咳嗽不止,三焦積聚水液,不能進食。)

居髎(位於長平穴下8.3寸,髂骨上窩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灸三壯。主治:腰痛牽扯到少腹,腋前兩筋之間疼痛,肩前疼痛並牽扯到胸部,手臂內側拘攣疼痛,手臂抬不起來到肩膀的高度。(甄權、千金方、楊操皆同))

後腋(位於腋後部兩筋之間。主治:腋外側牽扯疼痛,手臂拘攣疼痛,抬不起來。)

轉谷(位於兩肋骨之間的凹陷處。主治:胸脅脹滿,不想吃東西,吃進去也消化不良,嘔吐,腹部脹滿。(舉起腋下取穴))

飲郄(位於食門穴下一寸,骨間的凹陷處。主治:腹部脹滿疼痛,牽扯到臍旁,腹部鳴叫,好像裡面有水聲。(仰臥取穴))

應突(位於飲郄穴下一寸。主治:飲食不進,腹部脹滿,大便失禁,腹部鳴叫,腹瀉。(仰臥取穴))

脅堂(位於腋下陰部兩骨之間的凹陷處。主治:胸脅脹滿,腹部膨脹,呃逆,喘息,膽汁淤積,眼睛發黃。(舉起腋下取穴))

旁庭(位於脅堂穴下兩骨之間的凹陷處。(舉起腋下取穴)。灸三壯。主治:突然發病,胸脅脹滿,氣上衝心,嘔吐,喘息,咽喉乾燥,脅肋疼痛。)

始素(位於腋下肋骨下緣下二寸的凹陷處。主治:脅肋下脹滿,腰痛牽扯到腹部,肌肉拘攣,陰氣上逆。(舉起手臂取穴))

脾人,脾臟的經絡,兩旁各有四十八個穴位。

甲乙經

脾經起於隱白穴,隱白屬木。

(位於足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寬,是足太陰脾經的起始穴,屬井穴。冬季三月宜灸。)

流注於大都穴,大都屬火。

(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留穴,屬榮穴。春季三月宜灸。)

注於太白穴,太白屬土。

(位於足內側,內踝下方的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輸穴,屬輸穴。夏季三月宜灸。)

循行於商丘穴,商丘屬金。

(位於足內踝上稍前方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經穴。)

進入陰陵泉穴,陰陵泉屬水。

(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脛骨內側髁下方的凹陷處,伸直腿才能找到,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屬合穴。秋季三月宜灸。(甄權、千金方、楊操皆同))

隱白(位於足大趾內側端,去爪甲角如韭葉寬。灸三壯。主治:腹部有寒氣,引起氣喘,熱病,鼻出血不止,煩躁不安,容易悲傷,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熱氣,足脛部寒冷,不能臥睡,胸部氣滿,熱氣上衝,腹瀉,昏厥,神志不清,脈搏如常,口渴,全身疼痛,唾液增多。)

大都(位於足大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灸三壯。主治:熱病,不出汗,手足厥冷,腹瀉,厥逆,心痛,腹部脹滿,尤其心痛厲害者(胃心痛),瘧疾,不知為何痛苦,風邪導致四肢腫脹潮濕,則唏噓寒冷,飢餓則煩躁不安,飽則頭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