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九 (1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九 (16)

1. 孔穴主對法

府舍

(在腹結下三寸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滿積聚厥逆霍亂)

衝門

(一名慈官去大橫五寸在府舍橫骨兩端約中動脈足太陰陰維之會灸五壯主寒氣腹滿癃淫濼身熱腹中積痛陰疝乳難子上衝心)

雲門

(雲門中府肺經在巨骨下氣戶傍各二寸陷者中動脈應手手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喉痹胸中暴逆先取衝脈後取三里雲門皆瀉之咳喘不得息坐不得臥呼吸氣索咽不得胸中熱暴心腹痛疝積時發上衝心肩痛不可舉引缺盤脈代不至寸口四逆脈鼓不通)

中府

(肺募也一名膺中俞在雲門下一寸一云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者中手太陰之會灸五壯主肺系急胸中痛惡清胸滿悒悒然膽熱嘔逆氣相追逐多濁唾不得息肩背風汗出腹脹食噎不下喉痹肩息肺脹皮膚骨痛寒熱煩滿)

周榮

(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不得俯仰飲食不下咳唾陳膿)

胸鄉

(在周榮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卻引背痛臥不得轉側)

天谿

(在胸鄉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仰而取之灸五壯主胸中滿痛乳腫賁膺咳逆上氣喉鳴有聲)

食竇

(在天谿下一寸六分陷者中足太陰脈氣所發舉臂取之灸五壯主胸脅支滿膈間雷鳴滀漉常有小聲甄權千金楊操同)

胃人,胃者脾之腑也,兩傍九(十三)穴。(去下承漿一單穴共九十二穴)。

甲乙經

胃出於厲兌,厲兌者金也。

(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足陽明脈之所出也為井冬三月宜灸之)

流於內庭,內庭者水也。

(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者中足陽明脈之所留也為榮春三月宜灸之)

注於陷谷,陷谷者木也。

(在足大趾次趾之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足陽明脈之所注也為輸夏三月宜灸之)

過於衝陽。

(一名會骨在足趺上五寸骨間動脈上去陷谷三寸足陽明脈之所過也為原)

行於解谿,解谿者火也。

(在衝陽後一寸半腕上陷者中陽明脈之所行也為經)

入於三里,三里者土也。

(在膝下三寸胻外廉足陽明脈之所入也為合秋三月宜灸之出第三卷中甄權千金楊操同)

厲兌

(在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灸一壯主屍厥口噤氣絕脈動如故其形無知如中惡狀瘧不嗜食腹寒脹滿熱病汗不出鼽衄眩前僕面浮腫足脛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聞多臥善驚)

內庭

(在足大趾次趾外間陷者中灸三壯主四肢厥逆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逆冷脛痛腹脹滿皮膚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齦口噤僻不嗜食)

陷谷

(在足大趾次趾之間本節後陷者中去內庭二寸灸三壯主熱痢面腫目癰腫善齧唇善噫腹痛脹滿腸鳴熱病汗不出水腫留飲胸脅支滿)

衝陽

白話文:

孔穴主對法

府舍:位於腹部結節下方三寸,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疝氣、腹部腫塊、大腿內側疼痛、疼痛沿著脅肋上下蔓延至心口、腹部脹滿、積聚、厥逆、霍亂。

衝門:又名慈官,位於大橫穴外五寸,在府舍穴橫骨兩端的中間,是足太陰脾經與陰維脈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寒氣、腹脹、小便不利、遺精、身體發熱、腹部積痛、陰部疝氣、產後乳汁不通、上焦氣逆衝擊心胸。

雲門:位於巨骨下方、氣戶穴旁邊各二寸的凹陷處,是手太陰肺經的穴位。舉臂取穴,灸五壯,主治喉嚨阻塞、胸中突然發作的氣逆、咳嗽氣喘不能呼吸、坐臥不安、呼吸困難、咽喉阻塞、胸中發熱、心腹疼痛、疝氣積聚時發作、上焦氣逆衝擊心胸、肩部疼痛不能舉起、脈搏微弱、寸口脈搏微弱、四肢厥逆、脈搏不通暢。治療時先取衝脈穴,然後再取三里穴和雲門穴瀉法。

中府:肺募穴,又名膺中俞,位於雲門穴下一寸(或一寸六分),乳頭上方第三肋間,是手太陰肺經的交會穴。灸五壯,主治肺系疾病、胸痛、惡心、胸悶、煩悶、膽熱、嘔逆、氣逆、多唾液、呼吸困難、肩背部風寒汗出、腹部脹滿、飲食哽噎、喉嚨阻塞、肩部疼痛、肺脹、皮膚骨骼疼痛、寒熱、煩躁、腹部脹滿。

周榮:位於中府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不能俯仰、飲食不下、咳嗽咳出陳舊膿痰。

胸鄉:位於周榮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疼痛牽引至背部、臥床不能翻身。

天谿:位於胸鄉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仰臥取穴,灸五壯,主治胸部脹滿疼痛、乳房腫脹、胸悶、咳嗽、氣逆、喉嚨有聲音。

食竇:位於天谿穴下一寸六分凹陷處,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舉臂取穴,灸五壯,主治胸脅部脹滿、膈肌處有雷鳴聲、有少量液體聲音(甄權、千金方、楊操皆有記載)。

胃:胃是脾的腑,兩旁各有九(或十三)個穴位,加上下承漿一個穴位,共九十二個穴位。

甲乙經(胃經循行):

胃經起於厲兌穴(厲兌屬金)。厲兌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尖端,距指甲邊緣如韭葉寬度,是足陽明胃經的起始穴位(井穴),冬季宜灸。

胃經循行至內庭穴(內庭屬水)。內庭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的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榮穴,春季宜灸。

胃經循行至陷谷穴(陷谷屬木)。陷谷穴位於足大趾與次趾之間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是足陽明胃經的輸穴,夏季宜灸。

胃經循行至衝陽穴(衝陽屬土)。衝陽穴,又名會骨,位於足背上五寸骨間動脈處,距陷谷穴三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原穴。

胃經循行至解谿穴(解谿屬火)。解谿穴位於衝陽穴後一寸半,腕上凹陷處,是足陽明胃經的經穴,秋季宜灸。

胃經循行至三里穴(三里屬土)。三里穴位於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秋季宜灸。(甄權、千金方、楊操皆有記載)

厲兌穴:灸一壯,主治屍厥(突然昏厥)、口噤(嘴巴緊閉)、氣絕(呼吸停止)、脈搏微弱、神志不清、中惡(食物中毒)、瘧疾、食慾不振、腹部冷脹、熱病汗不出、鼻塞、流鼻血、頭暈、臉部浮腫、小腿寒冷、喉嚨阻塞、牙齒疼痛、怕風、嗅覺喪失、多臥、易驚恐。

內庭穴:灸三壯,主治四肢厥逆、手足冰冷、脛骨疼痛、腹脹、皮膚疼痛、善於伸展四肢、數次打呵欠、喉嚨疼痛、熱病汗不出、下牙齒疼痛、惡寒、眼睛發紅、呼吸困難、牙齦寒冷、嘴巴緊閉、厭食。

陷谷穴:灸三壯,主治熱痢(熱性腹瀉)、面部腫脹、眼睛腫脹、喜歡咬嘴唇、呃逆(打嗝)、腹部疼痛、脹滿、腸鳴、熱病汗不出、水腫、體內積液、胸脅部脹滿。

衝陽穴:(原文未提供衝陽穴的治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