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2)

1. 論傷寒日數病源並方二十一首

素問黃帝曰: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

白話文:

黃帝問道:凡是得熱病的,都是受寒所致吧?有的會痊癒,有的會死亡。死亡的都在六七天之內,痊癒的都在十天以上,這是什麼原因呢?

岐伯回答:巨陽經屬於諸陽經,它的經脈與風府穴相連,所以是諸陽經氣的主人。人一旦受寒,就會得熱病。熱病雖然嚴重,但不會致命。如果同時受到寒氣的影響而生病,就一定會死亡。

黃帝說:我希望能聽聽這種情況的症狀。

岐伯說:第一日巨陽經受寒,所以頭頸疼痛,腰脊強直。

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肌肉,其脈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隘,故腹滿而隘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白話文:

第二天,陽明經受感染,陽明經主管肌肉,其脈絡連接鼻子,循行到眼睛,所以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第三天,少陽經受感染,少陽經主管膽,其脈絡沿著胸脇,循行到耳朵,所以胸脅部疼痛,耳朵失聰。三陽經的經絡都受其病,但尚未進入臟腑,所以只要發汗即可。第四天,太陰受感染,太陰經的脈絡分佈在胃中,連接到下腹部,所以腹部脹滿,下腹部位疼痛。第五天,少陰經受感染,少陰經的脈絡貫穿腎臟,連接到肺部,繫著舌根,所以口乾舌燥,感覺口渴。

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終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營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

白話文:

六日後厥陰受到影響,厥陰經絡沿著外生殖器運行,最終終止於肝臟,因此會有胸悶腹脹和陰囊收縮的症狀。三陰經、三陽經、五臟、六腑都會受到病症影響,營氣和衛氣無法運行,五臟無法相通,就會死亡。如果沒有同時受到寒邪的影響,那麼七日時巨陽經的症狀會逐漸減弱,頭痛會略微好轉。八日時陽明經的症狀會逐漸減弱,發熱會略微好轉。九日時少陽經的症狀會逐漸減弱,耳聾症狀會略有緩解。十日時太陰經的症狀會逐漸減弱,腹脹沒有改善,但是會想進食。十一日時少陰經的症狀會逐漸減弱,口渴會消失但是仍然不會感覺滿足,舌頭乾燥的症狀會消失並打噴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可泄而已。

白話文:

到了第十二天,厥陰病開始減輕,睪丸鬆弛,小腹稍微下垂,體內的病氣都已經散去,病情一天天好轉了。

黃帝問:該如何治療呢?岐伯回答說:應當分別疏通他們相應的臟腑。隨著脈象顯示病情逐日減輕,如果病程未滿三天,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已經超過三天,就可以採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

又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病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也。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服俱病,則耳聾囊縮厥逆,水漿不入,不知人則六日而死。

白話文:

黃帝又問:如果人同時感染兩種寒邪,那脈象應該是怎樣的,會有哪些症狀呢?

岐伯回答:同時感染兩種寒邪的人,如果病了一天,巨陽脈和少陰脈都病了,表現為頭痛、口乾、煩躁、胸悶、口渴。

如果病了兩天,陽明脈和太陰脈都病了,表現為腹部脹滿、全身發熱、不想吃東西、說胡話。

如果病了三天,少陽脈和厥陰脈都病了,表現為耳聾、睪丸疼痛、呼吸困難、喝不了水、神志不清,這樣的話六天後就會死亡。

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營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氣血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乃盡,故死。(出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

白話文:

皇帝說:五臟已經受損,六腑不通暢,氣血運行不順暢,這樣下去,三天後就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之首,它的氣血最旺盛,如果陽明經受損,會讓人失去知覺,三天後氣血就會耗盡,所以會死亡。(出自《黃帝內經》第九卷《中甲乙太素同》)

病源傷寒一日,太陽受病,太陽者,小腸之經也,為三陽之首,故先受病,其脈絡於腰脊,主於頭項,故得病一日而頭項背膊腰脊痛也。

白話文:

發病第一天,太陽經受到侵襲。太陽經是小腸的經絡,是三陽經中的第一條,所以首先受到侵襲。太陽經的經絡在腰部和脊椎,主司頭部、頸項,所以發病第一天就會出現頭部、頸項、背部、腰部疼痛。

又傷寒二日,陽明受病,陽明者,胃之經也,主於肌肉,其脈絡鼻入目,故得病二日,內熱鼻乾不得眠也,諸陽在表表始受病在皮膚之間,故可摩膏火灸發汗而愈。(出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心中悸而煩,小建中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已經持續兩天,那陽明經受病了。陽明經是胃的經絡,主要和肌肉有關。它的脈絡通到鼻子和眼睛,因此得病兩天就會產生內熱、鼻乾、失眠的症狀。當諸陽經受病在皮膚之間時,一開始會病在表層,因此可以用按摩、熱灸或發汗的方式治療而痊癒。

桂心(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膠飴(一升),芍藥(六兩)

白話文:

桂花芯(60克),甘草(40克,炒製),生薑(60克),大棗(12枚,切開),阿膠(200毫升),芍藥(120克)

上六味切,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納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如嘔家不可服建中湯,以甜故也。忌海藻菘菜生蔥。(千金翼同出第三卷中)

(張仲景傷寒論傷寒一二日內麻黃主之此云小建中湯非也此方但治心中悸而煩)

白話文:

將上面的六味藥材切好,用七升水先煮五種藥材,取出三升水,去掉渣滓加入麥芽糖,再放到爐子上小火慢煮,讓麥芽糖溶解。溫熱後服下一升,每天服用三次。但如果會嘔吐的患者不能服用「建中湯」,因為其中含有甜味。忌諱食用海藻、白菜和生蔥。

病源傷寒三日,少陽受病,少陽者,膽之經也,其脈循於脅上於頸耳,故得病三日,胸脅痛而耳聾也,三陽經絡始相傳病,未入於臟,故皆可汗而解。(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患了傷寒的三天裡,少陽經會受到影響。少陽經是膽經,其經脈沿著肋骨上方,到達頸部和耳朵。所以得病三天後,會出現胸肋疼痛和耳聾的症狀。這是因為三陽經絡開始傳遞病邪,但病邪尚未進入臟腑,所以都可以通過發汗來緩解。

仲景傷寒論,療太陽病三日發其汗,病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炙三兩),芒硝(半升),大黃(四兩)

白話文:

在《傷寒論》中,仲景提到,患有傷寒太陽病,三天後發汗,但病情未見改善,仍然持續發熱,這種情況適合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煮微沸,溫溫頓服,以調胃承氣則愈。忌海藻菘菜,經心錄同。(出第十卷中,張仲景傷寒論三日亦可服麻黃湯此云調胃承氣湯非也此方但治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白話文:

將大黃、巴豆、芒硝這三味藥切碎,用三升水煮大黃和巴豆,取出一升藥液過濾掉渣滓,再加入芒硝繼續煮到微微沸騰。溫服此藥,可以調和胃氣,順利通便,從而治癒疾病。服藥期間忌食海藻和菘菜。這段記載來自張仲景的《傷寒論》第十卷,文中提到的「三日亦可服麻黃湯」並非指「調胃承氣湯」,這裡的方子只適用於發病三天後仍然出汗不止,體內蒸熱難散的情況。

病源:傷寒四日,太陰受病,太陰者,脾之經也,為三陰之首,是知三日以前,陽受病訖,傳之於陰,而太陰受病焉,其脈絡於脾,主於喉嗌,故得病四日腹滿而嗌乾,其病在胸膈也,故可吐而愈。

白話文:

病因:傷寒四天後,太陰遭受病邪侵襲。太陰是指脾臟的經脈,是三陰經絡的起始。因此,我們可以推斷,三天前,陽經受到病邪侵襲,然後傳遞給陰經,導致太陰受病。太陰經絡與脾臟相連,主宰喉嚨,所以患病後會出現腹滿和喉嚨乾燥的症狀。病邪在胸膈之間,所以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

又傷寒五日,少陰受病,少陰者,腎之經也,其脈貫腎絡肺繫於舌,故得病五日,口燥舌乾,渴而引飲也,其病在腹,故可下而愈矣。(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如果傷寒持續到第五天,少陰經受到了病邪的侵犯。少陰經是腎臟的經脈,它的經絡貫穿腎臟、肺臟,並與舌頭相連。因此,傷寒到了第五天,會出現嘴脣乾裂、舌頭發乾、口渴想喝水的症狀。這種病邪位於腹中,所以可以用下法治療使其癒合。(這段文字見於《傷寒論》第七卷)

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白話文:

傷寒論(東漢張仲景著):患上傷寒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脅下脹滿,手腳溫和而口渴的,用小柴胡湯主治。

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

白話文:

柴胡半斤,栝蔞根四兩,桂心三兩,黃芩三兩,牡蠣三兩,甘草炙二兩,乾薑三兩。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溫覆汗出者便愈也。忌生蔥海藻菘菜。(範汪同出第三卷中,仲景傷寒論名柴胡薑桂也合用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七味小柴胡湯是也玉函千金翼同)

白話文:

將上述七味藥材切片,用十二升水煮沸後取出六升湯液。去除渣滓後再煎煮,取出三升湯液。溫熱服用一升,每天三次。服用初期可能會產生輕微不適,此時應溫熱敷蓋促使汗出,不適即可解除。忌食生蔥、海藻、菘菜。(範汪在《傷寒論》第三卷中提到,柴胡薑桂可以與柴胡、人參、甘草、黃芩、半夏、生薑、大棗等七味藥材配合使用。這就是著名的「小柴胡湯」。《玉函千金翼》中也有記載)

病源:傷寒六日,厥陰受病,厥陰者肝之經也,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得病六日煩滿而囊縮也,此則陰陽俱受病,毒氣在胸,故可下而愈。

白話文:

病因:傷寒已病了六天,厥陰經受到了病邪的侵襲。厥陰經是肝的經絡,其脈絡循行於生殖器官,與肝相連接。因此生病六天後,就會出現煩躁不安、腹脹,同時陰囊或乳房縮小的情況。這說明陰陽兩經都受到了病邪的侵襲,病邪鬱結在胸中,所以可以用下泄的方法來治療以求痊癒。

又傷寒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傷寒七日病法當小愈,陰陽諸經傳盡故也,今七日以後,病反甚不除者,欲為再經病也,再經病者,是陰陽諸經絡重受病故也。(並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傷寒症狀持續七天,太陽病減弱,頭痛稍微好轉,傷寒症狀在七天後小幅康復,這是因為陰陽經脈的病邪都已經傳遍的原因。但是,如果七天後症狀反而加重而且沒有好轉,這很有可能是再次感染。再次感染是指陰陽經脈再次受到病邪侵襲。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與承氣湯,其人小便反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血,宜桂枝方。(士弱氏曰藥非衄後用乃當汗時用則不衄矣先未汗故衄耳)

白話文:

《傷寒論》中提到:治療傷寒病,大便不通瀉不下,頭痛發熱,給予承氣湯後,患者小便反而清澈無色,這說明病情不在體內,仍在體表,應該發汗治療。如果頭痛,必定會出血,這時應該使用桂枝湯。(士弱氏說:藥物並不是在出血後使用,而應該在出汗時使用,這樣就不會出血了。之前之所以出血,是因為沒有發汗。)

桂枝湯方

桂枝,芍藥(各三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桂枝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芍藥各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需撕裂)。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須臾吃稀粥一升助藥力,覆取微汗。忌生蔥海藻菘菜。(集驗備急文仲範汪同,仲景傷寒論此方六七日病在表者可服之)

白話文:

將人參、地黃、麥冬、甘草、枸杞這五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煎煮成三升的藥汁,去除藥渣,趁溫熱時服用一升。接著馬上食用一升稀粥,幫助藥效發揮,蓋被子休息一下,讓身體微微出汗。服用期間,避免食用生蔥、海帶、大白菜。

(出處:集驗備急方,文仲範汪提出,根據仲景的《傷寒論》,這個方子適用於發病六七天的表證患者。)

又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故可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白話文:

如果傷寒過了五六天還嘔吐發熱,符合柴胡湯的證狀,但由於用了其他藥物導致腹瀉,柴胡湯的證狀仍然存在,因此可以服用柴胡湯。雖然此時服用柴胡湯不是逆症,但會出現氣蒸蒸上升、寒氣被驅散的反應,然後發熱出汗,病情即可解除。

病源:傷寒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傷寒八日,病不解者,或是諸陰陽經絡重受於病,或因發汗吐下之後,毒氣未盡,所以病證猶存也。

白話文:

病症來源:

傷寒已經第八天了,陽明經的病證有所好轉,但身體仍有發熱。如果傷寒已經第八天,病情還沒有完全解除,可能是因為:

  • 身體的陰陽經絡再次受到病邪的侵襲。
  • 之前發汗或吐下的治療方法沒有完全清除體內的毒氣,所以病證仍然存在。

又傷寒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傷寒九日以上病不除者,或初一經受病,即不能相傳,或已傳三陽訖,而不能傳於陰,致停滯累日,病證不罷者,或三陽三陰傳病已畢,又重感於寒,故日數多而病候改變。(出第七卷中)

白話文:

如果傷寒已經持續九天,少陽病勢衰弱,出現耳聾、聽力微弱的症狀。傷寒超過九天還沒痊癒的患者,可能是剛開始一經受病就無法傳變,也可能是已經傳遍三陽,卻無法傳到三陰,導致病情停滯多日、症狀持續不退。或者,三陽三陰傳病的過程已經結束,但又再度受到寒邪侵襲,所以病程時間變長,症狀也發生了變化。(出自《傷寒論》第七卷中)

仲景傷寒論: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痛而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下之脈浮虛而澀者,屬桂枝附子湯。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附子白朮湯。

桂枝附子湯方

白話文:

《傷寒論》中記載:治療傷寒八九天後,風寒交加,身體疼痛煩躁,無法自行轉動,不嘔吐不口渴,大便後脈浮弱而澀,可以使用桂枝附子湯。如果大便乾燥,小便通暢,可以使用附子白朮湯。

桂心(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

白話文:

  • 桂心(160 克)
  • 附子(3 個,已炮製並去皮)
  • 生薑(120 克)
  • 甘草(80 克,已炙烤)
  • 紅棗(12 顆,已切開)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忌生蔥豬肉海藻菘菜。

附子白朮湯方

白話文:

將這五種藥材切好,用六升水煎煮至剩兩升,然後去掉藥渣,將藥水分三次溫服。服用期間忌食生蔥、猪肉、海藻和菘菜。

這是附子白朮湯的處方。

白朮(四兩),大棗(十二枚),甘草(炙一兩),生薑(二兩),附子(三枚炮去皮四破)

白話文:

白朮(200 克),大棗(12 枚),甘草(炙烤後 50 克),生薑(100 克),附子(3 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四塊)

上五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溫分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復服之都盡,其人如冒狀者勿怪,此以附子術並走皮中逐水氣未除,故使人如冒狀也,本云附子一枚,今加之二枚,名附子湯,忌蔥豬肉菘菜海藻桃李雀肉等。

白話文:

將五種藥材切片,加入六升水煮沸,取兩升藥汁,過濾去渣,溫熱分三次服用。第一次服用後,會覺得身體僵硬,半日後再次服用,直到藥汁喝完。如果感覺頭暈,不要驚慌,因為這是附子藥效作用於皮下,驅逐水氣未除的緣故。原本藥方中只使用一味附子,現在增加到兩味,稱為附子湯。服藥期間忌食蔥、豬肉、白菜、海藻、桃、李、雀肉等。

(千金翼同出第十一卷中,張仲景論法當加桂枝四兩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之此二方但治風濕非治傷寒也)

白話文:

(出自《千金翼方》第十一卷,張仲景的論述)

對於需要加桂枝的處方,因為大便硬便、小便失禁,所以不加桂枝。對於大便不硬、小便失禁的應當加桂枝和附子三枚,但擔心藥量過大。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和產婦應該減少藥量。這兩個處方僅治療風濕,不治療傷寒。

病源,傷寒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出第七卷中素問太素甲乙並同)

白話文:

疾病的病源在於傷寒,到了第十天,太陰經的病勢減弱,腹瀉的狀況依舊,但是會想要進食。到了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勢減弱,口渴的狀況停止,但還是沒有完全滿足,舌頭發乾,接著會打噴嚏。到了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勢減弱,小便失禁,小腹微微下墜,體內的元氣都已經散失,疾病也就痊癒了。(出自《素問》第七卷,《太素甲乙並同》)

仲景傷寒論:療吐下之後,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但發熱譫(譫疾而寤寐自語也)語者,屬大承氣湯方。

白話文:

張仲景的傷寒論記載:使用瀉吐之法後,大便不通暢,五到十幾天後,到了傍晚就會發作潮熱,不畏寒,獨自說話像看到鬼一樣,嚴重的時候發作時不認識人,沿著衣服摸著牀,驚恐不安,微微喘氣,只有發熱說胡話的人,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方。

大黃(去皮四兩),陳枳實(炙五枚),芒硝(三合),厚朴(半斤)

白話文:

大黃(去皮,200 克),陳年的枳實(烤過的,10 顆),芒硝(15 克),厚朴(250 克)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二沸,分為兩服,初一服便得利者止,後服不必盡劑。(千金方並翼同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把上列四味藥材切好,加入一斗水,先煮大黃和芒硝,取五升湯汁,濾去渣滓,加入大黃煮,取二升湯汁,濾去渣滓,加入芒硝煮一兩沸,分為兩次服。第一次服用後如果有通便效果就停止服用,第二次服用不必喝完。

又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及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可與大柴胡湯下之即愈方。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十幾天,或經過二三次發作,四五天後仍然有柴胡湯證狀的人,先給予小柴胡湯。如果嘔吐不止,心下急躁不安,(有人認為嘔吐停止後稍有好轉),鬱悶微煩的人,是因為病邪還沒有解除,可以給予大柴胡湯服用,即可痊癒。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斤水洗),大棗(十三枚擘),生薑(五兩),枳實(四枚炙)

白話文:

柴胡(250克),黃芩,芍藥(各150克),半夏(250克,用清水洗過),大棗(13枚,劈開),生薑(250克),枳實(4枚,烤過)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今不加大黃恐不名為大柴胡湯也。忌羊肉餳兼主天行。(千金翼肘後同)

白話文:

將上面七種藥材切片,用一斗二升水熬煮至六升,過濾掉藥渣後繼續煎熬,取三升藥汁,溫熱後服用一升,一天三次。有一種方子加了二兩大黃,我現在不加怕不能稱為大柴胡湯。忌諱吃羊肉,可以主治流行病。(此方見於《千金翼方》和《肘後備急方》)

又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熱畢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不得利,今反利者,知瑿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其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

白話文:

如果傷寒超過十三天還未好,而且胸腔兩側感覺脹滿伴有嘔吐,下午開始發燒,退燒後出現輕微腹瀉,這原本是柴胡證的表現。現在用下瀉藥卻沒有明顯效果,反而出現腹瀉,說明體內鬱熱未清。這時如果服用丸藥下瀉,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發燒是由於體內有實熱所致,應先服用小柴胡湯來解除外感風熱,再使用柴胡加芒硝湯來治療。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一兩),半夏(五枚),大棗(四枚擘),芒硝(二合)

白話文:

柴胡 36 克 黃芩 18 克 人參 18 克 炙甘草 18 克 生薑 18 克 半夏 7.5 克 大棗 4 枚(剖開) 芒硝 6 克

上八味切,以水四升,煮七味,取二升去滓,下芒硝,更上火煎一二沸,分為兩服,未解更作,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等。(出玉函經一方芒硝三合桑螵蛸五個大黃四分煮取一升半溫服五合微下愈本云柴胡湯再服以解其外取愈一方外加芒硝大黃桑螵蛸是也)

白話文:

取八味藥材切碎,加四升水,煮七味藥材,取二升藥汁,過濾去除渣滓,加入芒硝,再用火煎煮沸騰兩次,分為兩服服用。若未解毒,可再煎服。忌食海藻、菘菜、羊肉、餳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