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七 (2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七 (21)

1. 癰疽發背證候等論並法五十四首

上四味,先用緋帛裹蜂房等,以麻纏使遍,於炭火上燒,令煙盡,及熱搗碎作黑灰,篩之取末,候熱時,空腹酒和服一方寸匕,日再,服此藥五六日,即常以小便及大便下青黃赤汁,及黑物極滑而腥臭者,此石下候,三五度下即休,若多恐令瘦損,若不大急困,但煮五加木汁服,亦療疔腫。

又療背上初欲作腫方。

大黃,升麻,甘草(炙),黃芩(各三兩),梔子仁(百枚)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服快利便止,不下便進。

又凡發背為癰疽腫已潰未潰方。

香豉(三升)

上一味少著水和,熟搗如強泥,作餅子厚三分,依腫大小貼之,以艾布其上,灸其豉餅使溫溫熱而已,勿令破肉也。若熱痛急易之,或一日二日灸之,若先有瘡孔,勿令豉餅蓋卻,但四面著灸,孔中汁出,即瘥止。

又療惡毒腫著陰卵,或偏著一邊,疼急攣痛,牽入小腸,痛不可忍,一宿殺人方。

茴香草

上一味搗取汁,飲一升,日三四服,又取滓敷腫,此外國神法,從元嘉末來用之,神效起死人。

又生魚薄,主乳癰方。

生鯉魚(長七寸),大黃,莽草,灶中黃土(各六兩)

上四味,別搗魚如膏,三味下篩,更搗令調,以生地黃汁和敷腫上,日五六夜二三,即愈。

又療動散背腫已自利,虛熱不除,宜服竹葉黃耆湯方。(出古今錄驗)

竹葉(切三升),黃耆(四兩),小麥(一升),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石膏(二兩研),人參(三兩),升麻(一兩),茯苓(二兩一法七分),桂心(六分一法二分),當歸(三兩),干棗(十四枚),五味子(三兩),生薑(三兩),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知母(一兩)

上十七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小麥,取九升,去滓內藥煮,取三升,溫分四服。

又商陸貼諸腫方。

商陸(二兩),黃芩,黃連,白芷,白蘞,大黃,莽草(各二兩),白芨(二兩)上八味搗篩,消膠汁和如泥,塗紙貼腫,干即易之。又有患癰破下膿訖,著兌藥塞瘡孔,乃瘡痛,煩悶困極,有人為去兌藥,以楸葉十重,以布帛裹,緩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悶即止,此法大良無比,勝於眾法,貼此主癰疽潰後,及凍瘡有刺不出甚良。冬無楸葉,當早收之,臨時以鹽湯沃,令潤用之亦佳,薄削楸白皮用之亦得。

又梔子湯,主表裡俱熱,三焦壅實,身體生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利方。

芒硝(湯成下),甘草(炙各二兩),黃芩,知母(各三兩),大黃(四兩別漬),梔子仁(七枚)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四味,減半,下大黃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內芒硝,分三服。

又療癰疽發背後小瘰癧,李根散方。

李根(切一升),甘草(炙),桔梗,黃芩(各二兩),葛根,當歸(各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芎藭(六分),通草,白蘞,厚朴(炙),附子(炮各一兩),栝蔞子(一升),半夏(一升洗)

白話文:

關於癰疽發背等症狀的論述及治療方法,共五十四種

治療方法一:

將以上四味藥材(原文中「上四味」指代不明,推測是指蜂房等與原文中燒製的藥材)先用紅色絲綢包裹蜂房等物,再用麻繩纏繞使其完全覆蓋,然後放在炭火上燒,直到冒出的煙散盡,並且燒熱後搗碎成黑色灰末,過篩後取細末,趁熱時用酒調和,在空腹時服用一小勺(約一方寸匕),每天服用兩次。服用此藥五六天後,通常會從小便或大便排出青黃赤色的液體,以及黑色、非常滑膩且有腥臭味的物質,這是藥物產生效果的跡象。當排泄物排出三到五次後就應該停止服用,過多服用可能會導致身體消瘦虛弱。如果病情不嚴重,可以單獨煎煮五加木的汁液服用,也可以治療疔瘡腫痛。

治療方法二:治療背部剛開始出現腫痛的方法

大黃、升麻、炙甘草、黃芩(各三兩)、梔子仁(一百枚)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九升煎煮,取二升半藥汁,分次服用,服用後如果排便順暢就停止,如果沒有排便就繼續服用。

治療方法三:治療癰疽腫痛,無論已潰或未潰的方法

香豉(三升)

將香豉略加水調和,搗爛成較硬的泥狀,做成約三分厚的餅狀,根據腫痛的大小貼在患處,上面再覆蓋艾草布,用艾灸熏烤豉餅,使其保持溫熱即可,不要把皮膚燒破。如果患處發熱疼痛,就及時更換。可以一天或兩天進行灸療。如果患處已經有瘡口,就不要用豉餅覆蓋,而是在瘡口四周進行灸療,當瘡口流出膿液,病痛就會痊癒。

治療方法四:治療惡毒腫痛,發生在陰囊,或偏在一側,疼痛劇烈,牽連到小腸,痛到難以忍受,一夜之間可能致死的方法

茴香草

將茴香草搗碎取汁,飲用一升,每天服用三到四次,同時將藥渣敷在腫痛處。這是外國傳來的神奇方法,自元嘉末年以來一直使用,具有起死回生的神奇效果。

治療方法五:治療乳癰的方法

活鯉魚(長七寸)、大黃、莽草、灶中黃土(各六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先將鯉魚單獨搗成膏狀,然後將大黃、莽草和黃土過篩,再一起搗勻,加入生地黃汁調和,敷在腫痛處,每天敷五六次,晚上敷二三次,即可痊癒。

治療方法六:治療背部腫痛,已出現腹瀉,虛熱未退的方法。(出自《古今錄驗》)

竹葉(切碎三升)、黃耆(四兩)、小麥(一升)、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石膏(研磨二兩)、人參(三兩)、升麻(一兩)、茯苓(二兩,一說七分)、桂心(六分,一說二分)、當歸(三兩)、乾棗(十四枚)、五味子(三兩)、生薑(三兩)、乾地黃(一兩)、麥門冬(三兩,去心)、知母(一兩)

將以上十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竹葉和小麥,取汁九升,去渣後放入其他藥材繼續煎煮,取汁三升,溫熱分四次服用。

治療方法七:用商陸貼敷各種腫痛的方法

商陸(二兩)、黃芩、黃連、白芷、白蘞、大黃、莽草(各二兩)、白芨(二兩)

將以上八味藥材搗碎過篩,用阿膠溶解的汁液調和成泥狀,塗在紙上貼在腫痛處,乾燥後就更換。還有一種情況,病人患癰腫潰破後,在瘡口處塞入藥物後,反而引起瘡口疼痛、煩躁不安,極度痛苦,有人將瘡口的藥物去除,用十層楸樹葉用布包裹,鬆緊適度地敷在瘡口處,一天更換兩三次,疼痛煩悶感就立即停止。這個方法非常好,勝過其他方法。此法適用於癰疽潰破後,以及凍瘡有刺但無法取出的情況。冬天沒有楸樹葉,應該提早採摘,臨時用鹽水浸泡,使之濕潤後使用,效果也很好。也可以薄薄地削取楸樹白皮使用。

治療方法八:梔子湯,治療表裡都有熱,三焦堵塞,身體長瘡,或發癰癤,大小便不暢的方法

芒硝(藥汁煎好後加入)、炙甘草(各二兩)、黃芩、知母(各三兩)、大黃(四兩,另外浸泡)、梔子仁(七枚)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用水五升煎煮四味,煎至一半,放入大黃繼續煎煮,取汁一升八合,去渣後加入芒硝,分三次服用。

治療方法九:治療癰疽發背後的小瘰癧,李根散

李樹根(切碎一升)、炙甘草、桔梗、黃芩(各二兩)、葛根、當歸(各三兩)、桂心、芍藥(各四兩)、芎藭(六分)、通草、白蘞、厚朴(炙)、附子(炮製,各一兩)、栝蔞子(一升)、半夏(洗淨,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