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四 (3)
卷第四 (3)
1. 闢溫不相染方二首
《病源》此病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候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須預服藥,及為法術以防之。(出第十卷中)
《千金》斷溫疫,主溫病轉相染著,乃至滅門,延及外人,無收視者。赤小豆丸方。
赤小豆(二兩),鬼臼(二兩),鬼箭(二兩),丹砂(二兩研),雄黃(二兩研),
上五味,末之,以蜜和如小豆大。服一丸,可與病人同床傳衣也。(出第九卷中)
《延年》主闢溫疫疾惡氣,令不相染易。豉湯方。
豆豉(一升),伏龍肝(三兩研),小兒小便(三升)
上三味,用小便煎,取一升五合,去滓。平旦服之,令人不著瘴疫。天行有瘴之處,宜朝朝服。(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預防瘟疫不互相傳染的兩個處方
《病源論》提到,這種疾病都是因為每年的氣候不調和,溫度忽冷忽熱,人們因為感受了不正常的氣候而生病,這種病氣會互相傳染,甚至導致全家滅門,還會蔓延到其他人身上,所以必須提前服用藥物,以及使用一些法術來預防。(出自第十卷中)
《千金要方》裡記載,為了斷絕瘟疫,主要是針對溫病互相傳染,甚至導致全家滅門,還會蔓延到其他人身上,沒有人敢靠近的狀況。這裡提供一個赤小豆丸的處方:
赤小豆(二兩),鬼臼(二兩),鬼箭(二兩),丹砂(二兩磨成粉),雄黃(二兩磨成粉)。
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服用一丸,就可以和病人同床睡覺、交換衣服,不會被傳染。(出自第九卷中)
《延年秘錄》記載,主要是為了預防瘟疫的惡氣,使其不會互相傳染。這裡提供一個豆豉湯的處方:
豆豉(一升),伏龍肝(三兩磨成粉),小孩子的尿液(三升)。
將以上三種藥材,用小孩子的尿液煎煮,取出一升五合的湯汁,去除藥渣。在早上空腹服用,可以使人不會感染瘟疫。在瘟疫流行的地區,應該每天早上都服用。(出自第十卷中)
2. 溫病噦方四首
《病源》伏熱在胃,令人胸滿,胸滿則氣逆,氣逆則噦,若大下後,胃中虛冷,亦令致噦也。(並出第十卷中)
《小品》茅根湯,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噦者方。
茅根,葛根(各切半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溫飲之,啘止則停。
又療溫病熱未除,重被暴寒,寒毒入胃,熱蘊結不散變啘者方。
單煮梓皮,稍稍飲之,佳。溫病積飲冷,冷結胃中,熱入腎中,變壯熱大啘者,服梓皮,溫啘得止也。夫腎中有熱者,病瘥後,足心皮喜剝脫去,頭髮禿落,是其證也。
又茅根橘皮湯,療春夏天行、傷寒、溫病、干胃冷變啘方。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葛根(二兩)
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服三合,數連服之盡,復合,啘止乃停耳。微有熱,減桂一兩。(文仲、《古今錄驗》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葉飲子方。
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
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出第三卷中)
白話文:
溫病打嗝的四個藥方
《病源論》說,潛伏在胃部的熱邪,會使人胸悶,胸悶就會導致氣逆,氣逆就會引起打嗝。如果是大瀉之後,胃部變得虛寒,也會導致打嗝。(這個說法也出自《病源論》的第十卷中)
《小品方》提到一個茅根湯,可以用來治療溫病發熱,因為喝了冷水而突然打嗝的狀況。
藥方內容是: 茅根、葛根(各切半升)
將以上兩種藥材,用水四升煮取二升,稍微溫熱後飲用。打嗝停止就可以停止服藥。
另外,還有一個藥方是用來治療溫病發熱還沒消除,又突然受寒,寒邪進入胃部,熱邪鬱積無法消散而導致打嗝的情況。
單獨煮梓樹皮,慢慢飲用,效果很好。如果是溫病時積存冷飲,寒冷凝結在胃中,熱邪進入腎臟,導致高熱和嚴重打嗝,服用梓樹皮可以溫暖胃部,打嗝就能停止。腎臟有熱的人,病好之後,腳底的皮膚容易脫落,頭髮也容易掉落,這些都是腎臟有熱的症狀。
還有一個茅根橘皮湯,可以用來治療春夏季節流行的傷寒、溫病,因為胃部受寒而導致打嗝的情況。
藥方內容是: 白茅根(切一升)、橘皮(三兩)、桂心(二兩)、葛根(二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好,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成幾次溫服,每次三合。多次連續服用完,再煮一次服用,直到打嗝停止才停藥。如果身體稍微有發熱,可以減少桂心用量至一兩。(這個藥方出自文仲,與《古今錄驗》相同,也出自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提到一個枇杷葉飲子,可以用來治療溫病發熱,因為喝了冷水而突然打嗝的狀況。
藥方內容是: 枇杷葉(擦去毛)、茅根(各半升)
將以上兩種藥材切好,用水四升煮取二升,慢慢飲用。打嗝停止就可以停止服藥。(這個藥方出自第三卷中)
3. 溫病渴方二首
《病源》熱氣入腎臟,腎臟惡燥,熱氣盛則腎燥,腎燥則渴引飲也。(出第十卷中)
《深師》療溫毒病及吐下後有餘熱,渴。芍藥湯神方。
芍藥(五分),黃連(四分),甘草(二分炙),黃芩(二兩),桂心(二兩),栝蔞(二分)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日令盡。(出第十四卷中)
《古今錄驗》知母解肌湯,療溫熱病頭痛,骨肉煩疼,口燥心悶者;或是夏月天行毒,外寒內熱者;或已下之,餘熱未盡者;或熱病自得痢,有虛熱煩渴者方。
麻黃(二兩去節),知母(三兩),葛根(三兩),石膏(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若已下及自得下,虛熱未歇者,除麻黃,加知母、葛根;病熱未除,因夢泄者,可除麻黃,加白薇、人參各二兩,則止。(《小品》同,出第二卷中)
白話文:
溫病口渴的兩個處方
《病源論》認為,熱邪侵入腎臟,腎臟不喜歡乾燥,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腎燥,腎燥就會引起口渴而大量飲水。
《深師方》治療溫熱毒病以及嘔吐、腹瀉後仍有餘熱,導致口渴的症狀。使用芍藥湯這個很有效的方子。
藥方組成:芍藥五分,黃連四分,炙甘草二分,黃芩二兩,桂心二兩,栝蔞二分。
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五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一天內服完。
《古今錄驗方》有個知母解肌湯,可以治療溫熱病引起的頭痛、全身肌肉痠痛、口乾心煩;或是夏天流行的熱毒病,表現為外感風寒而內有熱;或是發汗、腹瀉後餘熱未消;或是熱病自行導致腹瀉,同時出現虛熱煩渴的狀況。
藥方組成:麻黃二兩(去除節),知母三兩,葛根三兩,石膏三兩,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水七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已經經過發汗、腹瀉,且虛熱還沒消退,就去除麻黃,增加知母、葛根;如果熱症還沒消除,因為做夢而遺精,就可以去除麻黃,增加白薇、人參各二兩,這樣就可以止住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