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3)

1. 留飲方二首

病源留飲者,由飲酒後飲水多,水氣停留於胸膈之間,而不宣散,乃令人脅下痛,短氣而渴,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範汪海藻丸,療腹中留飲方。

白話文:

飲水過多而引發的病,源自於飲酒後又喝大量水。水氣堆積在胸腔和橫膈膜之間,無法宣散,導致脇肋下疼痛、呼吸短促和口渴。這些都是它的症狀。

海藻,木防己,甘遂,蓯蓉,蜀椒(去汗),芫花(熬),葶藶子(熬各一兩)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服十丸,不瘥,當增之。(出第十六卷中)

白話文:

昆布、木防已、甘遂、肉蓯蓉、四川花椒(去除汗味)、芫花(煎煮)、葶藶子(煎煮,各一兩)

千金療病者脈伏,其人慾自痢,痢者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方。

白話文:

治療痢疾時,脈搏隱約,患者有想拉肚子的感覺,但是拉肚子後感覺反而舒暢,儘管排便暢通,但心下仍有堅硬滿脹感,這是因為滯留體內的飲邪將要排出體外而出現的症狀,可以使用甘遂半夏湯來治療。

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芍藥(一兩),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白話文:

甘遂(較大的三粒) 半夏(十二粒) 芍藥(一兩) 甘草(像手指頭大小的,炙烤過的)

上四味,以蜜半升,納藥汁,及蜜合一升煎,取八大合,頓服之。忌海藻菘菜羊肉餳。(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將這四種藥材與半升蜂蜜混合,加入藥汁,再加入一升蜂蜜煎煮,取八大碗藥汁,一次服用。服用期間忌食海藻、菘菜、羊肉和糯米。

2. 酒澼飲方三首

病源夫酒澼者,因大飲酒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俱不散,停滯在於脅肋下,結聚成澼,時時而痛,因卻呼為酒澼,其狀脅下弦急而痛。(出第二十七卷中)

白話文:

酒澼的病因:由於喝大量酒之後,感到口渴而過度飲水,導致酒和水都無法消化,滯留在肋骨下,形成積塊,稱為澼。積塊會時常疼痛,因此被稱為酒澼。它的症狀是肋骨下有緊繃感和疼痛。

深師消飲丸,療酒澼,飲酒停痰水不消,滿逆嘔吐,目視䀮䀮,耳聾,腹中水聲方。

白話文:

深師消飲丸,可用於治療酒後不適,飲酒後停積痰水不化,引起胃氣上逆、嘔吐,眼前發黑、耳鳴,腹部有積水的聲音。

乾薑,茯苓(各三兩),白朮(八兩),枳實(四枚炙)

白話文:

  • 乾薑:3 兩
  • 茯苓:3 兩
  • 白朮:8 兩
  • 枳實:4 枚,烤製

上四味搗篩,蜜和丸服如梧子五丸。日三,稍加之,若下去枳實,加乾薑二兩,名為五飲丸。忌桃李雀肉大醋生冷之類,大神驗。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研磨成粉,加入蜂蜜調和,製作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五丸。每天服用三次,逐漸增加藥量。如果需要排除體內的枳實,可以加入乾薑二兩,此時稱為「五飲丸」。服用後應避免食用桃、李、雀肉、大量醋、生冷的食物,此藥丸療效十分顯著。

又倍術丸,療五飲,酒澼方。

白朮(一斤),桂心,乾薑(各半斤)

上三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十丸,稍加之,取下先食服之,日再。忌桃李雀肉生蔥。

又溫脾丸,療久寒宿食酒澼方。

白話文:

倍術丸能治療五種飲邪,可用酒調服。

取白朮一斤,桂心、乾薑各半斤,將三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可根據病情稍微增加劑量,飯前服用,每天服用兩次。忌食桃、李、雀肉、生蔥。

溫脾丸則可以治療久寒、宿食、酒澼等症狀。

乾薑(三兩炒),芍藥(三兩),蜀椒(二兩汗),小草(一兩熬干),芎藭,茯苓,桃仁(去皮尖),柴胡(熬干各三兩),大黃(八兩切熬令黃黑)

上九味搗篩,蜜和更搗萬杵,服如大豆許十丸,日三。忌大醋。(並出第二十三卷中)

白話文:

  • 乾薑(3 兩,炒過)
  • 芍藥(3 兩)
  • 花椒(2 兩,出汗)
  • 小草(1 兩,熬乾)
  • 川芎
  • 茯苓
  • 桃仁(去皮尖)
  • 柴胡(3 兩,都熬乾)
  • 大黃(8 兩,切片並熬煮至變黃黑色)

3. 留飲宿食方七首

病源留飲宿食者,由飲酒宿食後飲水多,水氣停留於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亦壯熱,或吞酸,所以謂之留飲宿食也。(出第二十卷中)

深師通草丸,療積聚留飲宿食,寒熱煩結,長肌膚補不足方。

白話文:

產生疾病是因為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在體內,這是因為喝了酒、吃了難消化的食物,之後又喝了大量的水,水氣滯留在脾胃之間,脾胃受了寒濕的影響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導致人打嗝有酸臭味、腹脹、發熱,或者吐出酸水,這就是所謂的「留飲宿食」。

椒目,附子(炮),半夏(洗),厚朴(炙各一兩),芒硝(五兩),大黃(九兩),葶藶(三兩熬),杏仁(三兩去皮尖)

白話文:

花椒,附子(須經炮製),半夏(洗淨),厚朴(經過炙烤,每味一兩),芒硝(五兩),大黃(九兩),葶藶(熬煮三兩),杏仁(三兩,剝去皮尖)

上八味搗篩為末,別搗葶藶杏仁,令如膏,合諸末,以蜜和丸,搗五千杵,服如梧子二丸。忌豬肉羊肉餳等,大效。(方中無通草未詳其名出第二十三卷中)

範汪千金丸,療心腹留飲宿食方。

白話文:

將以上八種藥材搗碎篩粉,另外將葶藶子和杏仁搗成膏狀。將這些粉末混合,加入蜂蜜製成丸藥,並搗杵五千次。每次服用兩顆,大小如同梧桐子。服藥期間忌食豬肉、羊肉和餳類食物。此方效果顯著。(此方中未記載通草,其名稱詳見第23卷)

沙參,丹參,苦參,桂心(各二分),石膏(五分研),人參(一分),大黃(一分),半夏(五分洗),乾薑(五分),戎鹽(一分),巴豆(六十枚去皮心),附子(一分炮)

白話文:

沙參 2 分 丹參 2 分 苦參 2 分 桂心 2 分 石膏 5 分(研磨成粉) 人參 1 分 大黃 1 分 半夏 5 分(洗淨) 乾薑 5 分 戎鹽 1 分 巴豆 60 粒(去殼去心) 附子 1 分(炮製後)

上十二味皆搗,合以白蜜和如小豆吞一丸,日再,令人先食服一丸,不知稍益,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羊肉餳蘆筍生蔥。

白話文:

以上十二種藥材全部搗碎,加入蜂蜜調和成小豆粒大小的丸子,一天服兩次。服藥前,先讓病人吃一丸,觀察是否逐漸好轉,以此作為服藥量的依據。服藥期間,要忌食豬肉、冷水、羊肉、蒜苗、生蔥。

又療留飲宿食,桑耳丸方。

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

白話文:

這藥方用於治療停滯在體內的飲水和宿食,名為桑耳丸。

藥方成分包括:桑耳兩兩錢,巴豆一錢,要去掉巴豆的外皮。

上二味搗,和以棗膏,丸如麻子,先食服一丸,不下服,二丸,病下即止。忌野豬肉蘆筍。

又主留飲宿食,芫花丸方。

白話文:

把前面兩味藥搗碎,和以棗泥做成麻子大小的丸子。一開始服用一丸,沒有緩解就服用兩丸。病情好轉就停止服用。服用期間忌食野豬肉和蘆筍。

芫花(一兩熬),大黃,甘遂,黃連,麻黃(去節),杏仁(去尖皮),甘草(炙),附子(炮令各一兩),巴豆(五十枚去皮心)

白話文:

芫花(熬製一兩) 大黃(一兩) 甘遂(一兩) 黃連(一兩) 麻黃(去節,一兩) 杏仁(去尖皮,一兩) 甘草(炙製,一兩) 附子(炮製,一兩) 巴豆(五十枚,去皮心)

上九味搗篩,杏仁巴豆別搗如膏,合和以蜜丸,如小豆。先食服一丸,日再不知稍增,以知為度。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蘆筍等。

白話文:

將以上九種藥材研磨篩分,杏仁和巴豆分別研磨成糊狀,混合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一開始服用一丸,每天適度增加劑量,以身體適應為準。忌食海藻、白菜、豬肉、冷水、蘆筍等。

又順流紫丸,療百病留飲宿食,心下伏痛,四肢煩疼,男子五勞七傷,婦人產有餘疾等方。

白話文:

紫丸順著經脈運行,治療各種各樣的疾病,包括飲食停滯不消化、心腹脹痛、四肢痠痛、男性過度勞累導致的身體衰弱、女性產後虛弱等症狀。

當歸,代赭(各一分),茯苓,烏賊魚骨,桂心(各三分),肉蓯蓉(二分),藜蘆(五分小熬),巴豆(六十枚去心皮)

白話文:

當歸、代赭(各 1 分) 茯苓、烏賊魚骨、桂心(各 3 分) 肉蓯蓉(2 分) 藜蘆(小火熬煮 5 分) 巴豆(60 粒,去皮去心)

上八味搗篩,白蜜和丸,先食服如小豆一丸,日再,不知增之,欲下倍服之,別搗巴豆令如膏。忌生蔥貍肉酢物野豬肉蘆筍。(並出第十六卷中)

千金療留飲宿食不消,腹中積聚轉下,當歸湯方。

白話文:

上述八味藥材研磨後,用蜂蜜搓成丸子。一開始服用時,每天服用一顆小豆大小的丸子。逐日增加,直到不知不覺中加倍服用,想要通便時加倍服用。另外研磨巴豆製成膏狀。忌食生蔥、貓肉、醋類、野豬肉、蘆筍。(見第16卷)

當歸,人參,桂心,甘草(炙),芒硝,芍藥(各二兩),大黃(四兩),生薑,黃芩,澤瀉(各三兩)

白話文:

當歸:2兩 人參:2兩 桂心:2兩 甘草(炙):2兩 芒硝:2兩 芍藥:2兩 大黃:4兩 生薑:3兩 黃芩:3兩 澤瀉:3兩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空心食後服。忌生蔥海藻菘菜。(出第十八卷中)

集驗痰飲積聚嘔逆,兼風虛勞陰疝方。

白話文:

將以下的藥材十味切好,用一斗水煎煮,煎至剩三升藥汁,分三次服用,在空腹或飯後服用。忌食生蔥、海藻、菘菜。

這是用於治療痰飲、積聚、嘔逆,以及伴有風虛勞、陰疝的處方。

霜後蒺藜苗子,搗汁一石,先以武火煎減半,即以文火煎,攪勿停手,候可丸止,空腹酒下梧子大三十丸,煎服亦得。(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在霜降後採摘蒺藜的幼苗,搗爛取汁一石(約120斤),先用大火煎煮至汁液減半,再改用小火繼續煎煮,不斷攪拌,直到汁液熬製到可以製成丸藥時為止。空腹時,用酒送服梧桐子大小的藥丸三十顆,或直接煎服藥汁亦可。(出自《本草綱目》第五卷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