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八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2)

1. 懸飲方二首

病源懸飲,謂飲水過多,留在脅下,令脅間懸痛,咳唾引脅痛,故云懸飲。(出第二十二卷中)

範汪大甘遂丸,療久澼留水澼飲方。

芫花(熬),甘遂葶藶子(熬),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烏喙(三分炮令折)

白話文:

芫花(熬燉過)、甘遂、葶藶子(熬燉過)、大黃、苦參、大戟、芒硝、貝母、桂心(各一兩)、杏仁(三十枚)、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燉過)、烏喙(三分炮製,能折斷為度)

上十二味搗篩,其巴豆杏仁搗如膏,合以蜜和丸,如大豆許。服二丸,日三服,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大佳,療大水飲病。忌食蘆筍豬肉生蔥等。(出第十六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十二種藥材搗碎過篩。巴豆和杏仁搗成膏狀,加入蜂蜜和成丸藥,大小如大豆。每天服用2粒,一天3次。不知道病情時,可以逐漸增加劑量,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調整。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子,治療大水腫病。忌諱食用蘆筍、豬肉、生蔥等食物。(出自第十六卷)

千金療懸飲十棗湯方。

芫花,甘遂,大戟

上三味等分搗篩,以水一升五合,煮大棗十枚,取八合,絞去滓,納藥末,強人取一錢匕,羸人半錢匕,頓服之,平旦不下者,益藥半錢,下後以糜粥自養。(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將上列三種藥材等量搗碎過篩,加入一升五合(約 375 毫升)的水,放入十顆大棗煮沸,待剩八合(約 250 毫升)時過濾掉渣滓。將藥末加入過濾液中,體力強的人服用一湯匙,體力虛弱的人服用半湯匙,一次服用。如果到天亮還沒有排便,再增加半湯匙的藥量。排便後,用稀飯調養身體。(以上方劑出自仲景傷寒論第十八卷)

2. 溢飲方三首

病源溢飲,謂因大渴而暴飲水,水氣溢於腸胃之外,在於皮膚之間,故言溢飲,令人身體疼重而多汗,是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溢飲是由於大量口渴而突然大量飲水造成的。水氣溢出腸胃之外,積聚在皮膚肌肉之間,因此稱為溢飲。患者會出現全身疼痛、多汗等症狀。

範汪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心(二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石膏(如雞子一枚),杏仁(四十枚去尖皮),大棗(十枚)

白話文:

麻黃(六兩,去掉枝節),桂心(二兩),甘草(炙二兩),生薑(三兩),石膏(如雞蛋一個),杏仁(四十枚,去掉尖皮),大棗(十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乃納諸藥,煮取三升,絞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溫覆令汗,汗出多者,溫粉粉之,一服汗出者,勿復服,汗出多亡陽,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脈微弱,汗出惡風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忌海藻菘菜生蔥。(此本仲景傷寒論方出第十六卷中)

白話文: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直到減少兩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三升,過濾渣滓,調整至適當溫度,服用一升,蓋上被子讓身體出汗。出汗量大者,用溫粉擦拭身體。服一次出汗者,不必再服。出汗過多會導致陽氣虧損,招致虛熱和惡風,出現煩躁失眠、脈搏微弱的症狀。出汗惡風者不可服用,服用會導致氣逆、筋脈抽搐、四肢發僵,這是逆證的表現。忌食海藻、白菜和生蔥。(此方出自《傷寒論》第十六卷)

千金溢飲者當發其汗,宜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桂心,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白話文:

麻黃(去除節點),芍藥,細辛,桂皮,乾薑,甘草(各三兩,炙過),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乃納余藥煮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菜生蔥。(此仲景傷寒論小青龍湯也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八味藥材切碎,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至水量減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水量剩下三升,過濾後,溫服一升。忌諱食用海藻、菘菜、羊肉、糯米和生菜、生蔥。(此為仲景《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收錄於第十八卷中)

千金翼大五飲丸,主五種飲,一曰留飲,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飲,水澼在兩脅下,三曰痰飲水在胃中,四曰溢飲,水溢在膈上五臟間,五曰流飲,水在腸間,動搖有聲,夫五飲者,由飲後傷寒,飲冷水過多所致方。

白話文:

千金翼大五飲丸,可以治療五種水飲:

  1. 留飲:水停滯在心下。
  2. 澼飲:水積聚在兩脅(肋骨兩側)之下。
  3. 痰飲:水在胃中形成痰液。
  4. 溢飲:水溢滿在膈(橫膈)上,壓迫五臟。
  5. 流飲:水在腸道中流動,搖動時有聲響。

這五種水飲都是由於飲酒後受寒,或飲用過量的冷水所引起的。

遠志(去心),苦參,烏賊魚骨,藜蘆白朮甘遂,五味子,大黃,石膏,桔梗,半夏(洗),紫菀前胡芒硝,栝蔞,桂心,蓯蓉,貝母,芫花當歸人參茯苓,芍藥,大戟,葶藶,黃芩(各一兩),常山,甘草(炙),山藥厚朴,細辛(各三分),附子(三分炮),巴豆(三十枚去皮心)

白話文:

遠志(去心):苦,性寒,歸心、腎經,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作用。

苦參 :苦,性寒,歸心、肝、腎經,有清熱燥濕、解毒消腫作用。

烏賊魚骨 :鹹,性寒,歸腎經,有安神健腦、補腎壯陽作用。

藜蘆 :辛,性溫,歸肺、經,有祛痰止咳、平喘化瘀作用。

白朮 :甘,性溫,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作用。

甘遂 :辛,性寒,歸大腸經,有瀉下積滯、通便排毒作用。

五味子 :酸、甘、鹹、苦、辛,性溫,歸肺、腎經,有斂肺益腎、生津止渴作用。

大黃 :苦,性寒,歸胃、大腸經,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作用。

石膏 :甘,性寒,歸肺、胃經,有清熱瀉火、安神定驚作用。

桔梗 :辛,性溫,歸肺、經,有祛痰止咳、宣肺利咽作用。

半夏(洗) :辛,性溫,歸肺、脾、胃經,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作用。

紫菀 :辛,性溫,歸肺經,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作用。

前胡 :苦、辛,性寒,歸肺經,有祛痰止咳、平喘化瘀作用。

芒硝 :苦,性寒,歸胃、大腸經,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作用。

栝蔞 :甘,性寒,歸肺、經,有清熱化痰、利咽止咳作用。

桂心 :辛、苦,性溫,歸心、肺經,有溫陽補腎、活血通經作用。

蓯蓉 :甘,性平,歸腎、肺經,有補腎壯陽、益精養血作用。

貝母 :苦,性寒,歸肺經,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作用。

芫花 :甘、辛,性溫,歸腎、膀胱經,有祛痰通便、利尿消腫作用。

當歸 :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作用。

人參 :甘,性微溫,歸脾、肺、腎經,有補氣生津、強身健體作用。

茯苓 :甘,性平,歸心、肺、脾、腎經,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作用。

芍藥 :酸、苦,性寒,歸肝、脾經,有養血活血、緩解疼痛作用。

大戟 :辛,性溫,歸大腸經,有瀉下逐水、通便排毒作用。

葶藶 :辛,性溫,歸肺、大腸經,有祛痰利尿、清熱解毒作用。

黃芩(各一兩) :苦,性寒,歸心、肺、大腸經,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作用。

常山 :苦,性寒,歸肺、肝經,有祛痰止咳、平喘利咽作用。

甘草(炙) :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作用。

山藥 :甘,性平,歸脾、肺、腎經,有健脾益氣、補腎固精作用。

厚朴 :辛、苦,性溫,歸肺、脾、胃經,有燥濕化痰、溫陽散寒作用。

細辛(各三分) :辛,性溫,歸肺、腎經,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作用。

附子(三分炮) :辛、甘,性熱,歸腎、脾經,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作用。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 :辛,性熱,歸大腸經,有瀉下逐水、通便排毒作用。

上三十三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酒服三丸,日三,稍加之。忌貍肉桃李雀肉豬肉羊肉餳生蔥酢物生菜野豬肉蘆筍等。(胡洽同出第十九卷中)

白話文:

把以上三十三味中藥研磨篩選後,用蜂蜜和成丸,每個丸子的大小和梧桐籽相似。用酒服下三粒丸子,一天三次,逐漸增加丸子的數量。服用期間禁止食用狸肉、桃子、李子、雀肉、豬肉、羊肉、生蔥、醋醃食物、生菜、野豬肉和蘆筍等食物。(出自「胡洽同出」的第十九卷)

3. 支飲方九首

病源支飲,謂水飲停於胸膈之間支乘於心,故云支飲,其病令人咳逆喘息,身體如腫之狀謂之支飲。(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病因是支飲,指水液停留在胸腔和橫膈之間,侵犯了心臟,所以稱為支飲。這種病會導致人咳嗽、胸悶、氣喘,身體看起來像腫了一樣,稱為支飲。(出自第二十卷中)

深師療心下有支飲,其人喜眩,(一作苦冒)澤瀉湯方。

白朮(二兩),澤瀉(五兩)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又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合此二汁,分為再服。忌桃李雀肉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白話文:

取上方兩味藥材,加水二升煮沸,取其一升;再加水一升,煮沸取其五合。取這兩份藥汁混合,分成兩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桃、李、麻雀肉等。

千金療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葶藶子(熬令紫色搗為丸如彈丸大),大棗(十二枚)

上二味,先以水三升煮大棗,得汁二升,納葶藶,煎取一升,頓服三日一劑,可服三四劑。(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白話文:

上面兩種藥材,先用水三升煮大棗,得到藥汁二升,然後加入葶藶,煎到剩下藥汁一升,一次性服用,每三天服用一劑,可以服用三四劑。(這個方子來自仲景《傷寒論》)

又嘔家不渴者為欲解,本渴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加茯苓者是也,先渴卻嘔,此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目眩悸,小半夏茯苓湯方。

白話文:

如果嘔吐的人不感到口渴,可能是因為嘔吐物已經排解了。原本感到口渴,現在卻不渴了,是因為心臟下方積聚了水液。這種情況應服用小半夏湯,其中加入茯苓。

如果先感到口渴,然後才嘔吐,這是因為水液停積在心臟下方。這種情況應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如果突然嘔吐,心臟下方感到堵塞,胃與膈肌之間積聚了水液,會出現頭暈和心悸的情況,也應服用小半夏加茯苓湯。

半夏(二斗),生薑(半斤),茯苓(四兩)

上三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再服。忌羊肉餳大醋。(仲景傷寒論茯苓三兩餘並同)

白話文:

將茯苓、甘草、水煎成藥液,每劑用茯苓三兩,甘草兩兩。煎取藥液七升,煮到只剩一升五合。分兩次服完。服藥期間忌諱吃羊肉、蔥和醋。(出自《傷寒論》)

又假令瘦人臍下有悸者,吐涎沫而癲眩,水也,五苓散主之方。

豬苓(去皮),白朮,茯苓(各三分),桂心(去皮二分),澤瀉(五分)

上五味下篩,水服方寸匕,日三,多飲水汗出愈。忌桃李雀肉生蔥醋物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甘草湯主之方。

甘草(二兩炙),桂心,白朮(各三兩),茯苓(四兩)

上四味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服一升,日三,小便當利。忌海藻菘菜生蔥桃李醋物等。(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切細,加入六升水煮,煮到剩三升,過濾去渣,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小便就會通暢。忌口海藻、菘菜、生蔥、桃李和醋等食物。(這是一個出自《傷寒論》的方子)

又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極飲過多所致也,其脈虛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也,支飲胸滿,厚朴大黃湯主之方。

白話文:

另外,嗜好飲酒的人如果咳嗽,必定會出現吐血的情況,這都是因為飲酒過量造成的。如果這類人的脈象虛弱,必定會合併水腫,這些人原本就有積水停留在胸腔內,積水導致胸部脹滿,要用厚朴大黃湯來治療。

厚朴(一兩炙),大黃(六兩),枳實(四兩炙)

白話文:

厚朴(一兩,炙用) 大黃(六兩) 枳實(四兩,炙用)

上三味細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之。(此本仲景傷寒論方)

又夫上氣汗出而咳者,此為飲也,干棗湯主之,若下後不可與也,干棗湯主腫,及支滿澼飲方。

白話文:

此外,如果出現上氣出汗咳嗽的情況,這是由飲邪引起的。這時可以使用「幹棗湯」來治療。不過,如果病人在服用過瀉藥之後出現這種情況,則不能再服用幹棗湯了。幹棗湯還可以用於治療水腫和胸腹脹滿伴有飲邪的情況。

大黃,大戟(各一兩),芫花(炒),蕘花(各半兩),甘草(炙),甘遂黃芩(各一兩),干棗(十枚)

白話文:

大黃:二兩 大戟:二兩 芫花:炒過的,一兩 蕘花:一兩 甘草:炙過的,二兩 甘遂:二兩 黃芩:二兩 幹棗:十枚

上八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六合,分四服,空心服,以快下為佳。忌海藻菘菜。

又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方。

白話文: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膈肌間有積液,患者會出現氣喘、腹脹、心窩發硬、面容發黑,脈象沉而緊。發病後幾十天,即使接受吐劑和瀉劑治療,仍然無法痊癒。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木防己湯」方來治療。

木防己(三兩),石膏雞子大三枚),桂心(二兩),人參(四兩切)

白話文:

  • 木防己:三兩
  • 石膏:三個雞蛋大的量
  • 桂心:二兩
  • 人參:四兩,切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則復與,不愈者,宜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白話文:

把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煮沸,取二升煎液,去掉藥渣,分兩次服用。體虛的人服用後就能痊癒,體實的人服用後三日會復發,此時再給予同樣的藥方,如果還是不痊癒,就應該去掉石膏,加入茯苓和芒硝來組成湯藥方子。

防己(三兩),桂心(二兩),人參,茯苓(各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芒硝,分溫再服,取微下利則愈。忌生蔥。(此本仲景傷寒論方深師同並出第十八卷中)

白話文:

將上述五種藥材投入六升水中煮沸,煮沸後取兩升藥汁,去掉渣滓,加入芒硝,分成兩份溫熱服用,直到微微腹瀉為止。忌食生蔥。(此方源自仲景《傷寒論》,收錄於第十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