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八 (1)

1. 痰飲論二首

病源痰飲者由氣脈閉塞,津液不通水飲氣停在胸腑,結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漉漉有聲,謂之痰飲,其為病也,胸脅脹滿,水穀不消,結在腹內,兩肋水入腸胃動作有聲,身體重,多唾短氣好眠胸背痛甚,則上氣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是也,脈偏弦為飲,浮而滑為飲,其湯熨針石,別有正方補養宣導,今附於後養生方導引法云左右側臥,不息十二通,療痰飲不消,右有飲病右側臥,左有飲病左側臥,又有不消,氣排之,左右各十二息。

白話文:

痰飲病是由於氣血不通暢,體液運行不暢,導致水液和氣體停滯在胸腔和腹部,凝結形成痰液。另外,如果一個人原本身體健壯,但突然消瘦,體液會流入腸道,發出「漉漉」聲,這就是痰飲。

痰飲病的症狀包括:胸部和肋骨部位脹滿,食物無法消化,積聚在腹中,腹中兩側有水聲,身體沉重,經常流口水,呼吸短促,愛睡覺,胸背疼痛嚴重時,會出現上氣咳嗽,喘息,無法平躺,身體浮腫等症狀。

脈搏偏弦主飲,脈搏浮滑也主飲。治療痰飲病有專門的湯葯、針灸和石藥方,另附養生保健方法:

導引法:

  1. 左右側臥,時間不限,連續做十二次,可治療痰飲不消。

  2. 右側有飲症狀,右側臥;左側有飲症狀,左側臥。

  3. 如果痰飲嚴重不消,可以試著排氣,左右各做十二次。

療痰飲。(出第二十卷中)

千金痰飲論問曰:夫飲有四何謂。師曰:有痰飲(一云留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之證,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過多,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其人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凡心下有水者,築築而悸,短氣而恐其人眩而癲先寒,即為虛,先熱即為實故水在於心,其人心下堅,築築短氣,惡水而不欲飲,水在於肺,其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於脾其人少氣,身體盡重水在於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於腎,心下悸,夫病人卒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耳,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喜喘短氣,支飲亦喘而不能眠,加短氣其脈平也,留飲形不發作,無熱脈微,煩滿不能飲食,脈沉滑者,留飲病,病有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盤,咳嗽轉甚,(一云輒已)其人咳而不得臥,引項上痛,咳者如小兒掣瘲狀夫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大如手,病人胸息上引,此皆有溢飲,在胸中久者,缺盤滿,馬刀腫有劇時,此為氣飲所致也,膈上之病,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惡寒,目泣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病人一臂不隨時,復轉移在一臂,其脈沉細,此非風也,必有飲在上焦,其脈虛者為微勞,營衛氣不周故也。(出第十八卷中通按形不發作謂表無病狀也)

白話文:

千金祕方:痰飲論

問:痰飲有哪四種?

師: 有痰飲(又稱留飲)、懸飲、溢飲、支飲。

問:四種痰飲的症狀有何不同?

師:

  • **痰飲:**原本身材健碩,現已消瘦,腸中水聲漉漉。
  • **懸飲:**飲水後,水滯留在脅部,咳嗽吐痰時引發疼痛。
  • **溢飲:**飲水過量,水液積聚於四肢。應出汗時,卻不出汗,身體感到沉重與疼痛。
  • **支飲:**咳嗽氣逆,倚息喘短,無法平臥,形體腫脹。

凡是心下有水的,胸悶悸動,氣短驚恐。先寒者為虛,先熱者為實。

  • 水在於心:心下堅硬、胸悶氣短、厭惡水而不願飲用。
  • 水在於肺:吐出涎沫,想要飲水。
  • 水在於脾:氣短、身體沉重。
  • 水在於肝:脅部脹滿、打噴嚏時疼痛。
  • 水在於腎:心下悸動。

病人突然飲水過多,必定會暴發喘滿。凡是食少飲多,水停留在心下,嚴重者會悸動,輕微者則氣短。脈象雙弦的,是寒痰;下瀉後會感到虛脫。脈象偏弦的,是飲痰。肺飲不弦,但會出現喘短氣。支飲也會喘咳而無法入眠,並伴隨氣短,脈象平穩。留飲的症狀不發作,無熱,脈象微弱,煩悶脹滿,不能進食飲水。脈象沉滑的,是留飲。留飲的症狀有:脅部疼痛並延伸至肩胛,咳嗽加劇(或突然停止),病人咳嗽無法平臥,疼痛延伸至頸部,咳嗽聲像小兒抽搐。

胸中有留飲:氣短口渴,四肢關節疼痛;心下有留飲:背部發冷,冷如手掌。病人胸中氣息上逆:這些都是溢飲的症狀。溢飲在胸中時間長,會導致肩胛脹滿,劇烈時會出現馬刀腫。這是氣飲所致。

膈上之病:脹滿、喘咳、吐逆,發作時伴有寒熱,背痛惡寒,目中流淚。病人身體顫抖、目光呆滯,劇烈時必定有伏飲。病人一側手臂不能活動,後來轉移到另一側手臂,脈象沉細。這不是風症,必定是上焦有飲痰。脈象虛弱的,是微勞,這是營衛之氣不周所致。

2. 痰飲食不消及嘔逆不下食方九首

病源夫痰水結聚,在於胸腑膀胱之間,久而不散流行於脾胃,脾胃惡濕,得水則脹,脹則不能消食也,或令腹裡虛滿,或水穀不消化,或時嘔逆,皆其候也。(出第二十卷中)

白話文:

痰水凝結聚集,主要發生在胸部、腹部、膀胱之間,長期不能消散而擴散到脾胃,脾胃不耐受潮濕,遇到水就會脹滿,脹滿就會影響消化功能,有時也會出現腹中虛脹、水穀不能消化的情況,或者有時會嘔吐、噁心,這些都是痰水凝結的表現。

廣濟療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前胡丸方。

前胡白朮甘草(炙各五分),旋覆花,豆蔻仁(各三分),人參麥門冬(去心各六分),枳實(炙),大黃(各四分)

白話文:

前胡、白朮、甘草(各炒至微焦,各取 5 分) 旋覆花、豆蔻仁(各取 3 分) 人參、去心麥門冬(各取 6 分) 炒枳實、大黃(各取 4 分)

上九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空肚以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再服,不利。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熱面炙肉魚蒜黏食生冷等物。

白話文:

將上列九味草藥搗碎過篩,用蜂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樹果實。空腹時以酒送服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每天服用兩次。服用期間忌諱食用桃、李、雀肉、海藻、菘菜、熱麵條、烤肉、魚、蒜、粘稠食物、生冷食物等。

又療心胸中痰積,氣噎嘔逆,食不下方。

柴胡橘皮(各六分),茯苓(十分),人參,麥門冬(去心),雞蘇(各八分),生薑(二十分),檳榔仁(四分末湯成下)

白話文:

柴胡、橘皮:各 3.6 公克 茯苓:6 公克 人參、麥門冬(挖去芯):各 4.8 公克 生薑:12 公克 檳榔仁:2.4 公克(研成末,放入煎好的湯水中)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七八里,進一服,未瘥,三日更服一劑,以利為度。忌酢物生冷油膩黏食。(並出一卷中)

白話文:

將上列八味藥材切片,加入 8 升水煮沸,取 2 升 5 合的藥液,濾去渣滓,分成 3 碗,溫熱服用。服用時間相隔約步行七八里的距離後再服用一碗。如果症狀未痊癒,三天後再服用一劑,以大便通暢為止。服藥期間忌食醋味食物、生冷食物、油膩食物和黏滯食物。(此藥方出自某個卷軸中的藥典)

千金療痰飲,飲食不消,乾嘔湯方。

澤瀉杏仁(去尖皮),枳實(炙),白朮(各三兩),茯苓,柴胡,生薑,芍藥(各四兩),旋覆花,人參,橘皮,細辛(各二兩),半夏(四兩洗)

白話文:

澤瀉、杏仁(去除尖皮)、枳實(烤過)、白朮(各180克) 茯苓、柴胡、生薑、芍藥(各240克) 旋覆花、人參、橘皮、細辛(各120克) 半夏(240克,洗淨)

上十三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二升七合,分為三服。忌桃李雀肉大酢生菜羊肉餳等物。

白話文:

將上述十三種藥材全切好,用九升水煮,煎煮後取二升七合的藥液,分成三份服用。服用時忌諱食用桃、李、雀肉、大酸醋、生菜、羊肉、餳等食物。

又療胸中痰飲,腹中水鳴食不消,嘔吐水湯方。

大腹檳榔(四十枚),生薑(八兩),半夏(半升洗),杏仁(四兩去尖皮),橘皮(三兩),茯苓(五兩),白朮(四兩切)

白話文:

檳榔(40顆) 生薑(8兩) 半夏(半公斤,洗淨) 杏仁(4兩,去除尖皮) 橘皮(3兩) 茯苓(5兩) 白朮(4兩,切片)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忌羊肉餳大酢桃李雀肉等。(古今錄驗同並出第十八卷中)

範汪姜椒湯,主胸中積聚痰飲,飲食減少,胃氣不足,咳逆吐哯方。

半夏(三兩洗),生薑汁(七合),桂心,附子(炮),甘草(炙),茯苓,桔梗(各一兩),蜀椒(二合汗),橘皮(二兩切)

白話文:

半夏(150 克,洗淨) 生薑汁(350 毫升) 桂心(5 克) 附子(炮製後,10 克) 炙甘草(5 克) 茯苓(5 克) 桔梗(5 克) 蜀椒(10 克,炒出汗) 橘皮(10 克,切片)

上九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薑汁煎,取四升半,分三服,服三劑佳,若欲服大散,並諸五石丸,必先服此方,及進黃耆丸輩必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餳生蔥豬肉冷水酢物。(千金翼深師同)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切好,加入七升水,熬煮至剩兩升半,過濾掉藥渣,加入薑汁煎煮,取四升半藥液,分三次服用,服用三劑為宜。

如果想要服用大散藥和五石丸,必須先服用這個方子。進補黃耆丸等藥物時,服用此方也能增強效果。

服用此方時,忌食海藻、白菜、羊肉、麵條、生蔥、豬肉、冷水和酸性食物。(根據千金翼方和深師同)

白朮茯苓湯,主胸中結痰飲澼結臍下,弦滿嘔逆,不得食亦主風水方。

白話文:

白朮茯苓湯,主要用於治療胸中積聚痰飲,下結於臍下,導致胸悶腹脹、嘔吐反胃,無法進食。它也能治療風水型水腫。

白朮(五兩),茯苓(三兩),橘皮,當歸,附子(炮各二兩),生薑,半夏(各四兩切),桂(四兩),細辛(四兩一作人參)

白話文:

白朮(250 克),茯苓(150 克),橘皮、當歸、附子(各 100 克),生薑、半夏(各 200 克,切片),桂皮(200 克),細辛(200 克,有的用人參代替)

上九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三劑良。忌羊肉餳桃李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物等。(千金翼同)

白話文:

將九味藥材切好,加入一斗水,煮沸後取三升藥液,分三次服用,連續服三劑就會痊癒。服藥期間,忌食羊肉、桃子、李子、雀肉、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醋等食物。(摘自《千金翼方》)

旋覆花湯,主胸膈痰結唾如膠,不下食者方。

烏頭(五枚去皮熬),旋覆花,細辛,前胡,甘草(炙),茯苓(各二兩),半夏(一兩洗),生薑(八兩),桂心(四兩)

白話文:

烏頭(5 枚,去皮煮爛),旋覆花、細辛、前胡、甘草(烤過)、茯苓(各 2 兩),半夏(1 兩,洗過),生薑(8 兩),桂心(4 兩)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為三服。忌羊肉餳海藻菘菜生蔥酢物豬肉冷水等。(並出第十六卷中)

延年茯苓飲,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

白話文:

延年茯苓飲,治療心胸中有停滯的痰液和宿水。如果已經嘔吐出水分,但心胸間仍感虛脹,無法進食,此方能化痰理氣,使人能恢復進食。

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三兩),生薑(四兩),枳實(二兩炙),橘皮(一兩半切)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忌酢物桃李雀肉等。(仲景傷寒論同出第十七卷中)

白話文:

將上弦的六味藥材切碎,用六升水煮,煮取一升八合的藥液,去掉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服用時,應像是人走了八九里路那樣疲倦。忌諱吃醋、桃子、李子、雀肉等食物。(出自《仲景傷寒論》第十七卷)

古今錄驗療胸膈痰飲,食啖經日,則並吐出,食皆不消,出如初,空腹一兩日,聚食還復吐之,極不便,此由痰飲聚下絕不通,服此丸,宣通下氣方

白話文:

古往今來,所記錄的治療胸膈痰飲的驗方,如果整天飲食,就會吐出來,食物都無法消化,吐出的東西和原本吃下去的一樣,空腹一兩天之後,食物又會聚集起來吐出來,非常不舒服。這種情況是由於痰飲堵塞在下面,完全不通暢造成的。服用這個丸藥,可以宣通下氣。

吳茱萸,澤瀉,芍藥,白朮,漢防己赤茯苓(各二兩),蜀大黃(二兩)

白話文:

吳茱萸、澤瀉、芍藥、白朮、漢防己、赤茯苓(各 90 克) 蜀大黃(90 克)

上七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二十五丸。忌桃李雀肉酢物。(出第十九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