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8)
卷第三十五 (8)
1. 小兒將息衣裳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並灸法二十八首
心癇之為病,面赤,心下有熱,短氣息微數。(灸心下第二肋端宛宛中此為巨闕也又灸手心主及少陰各三炷)
脾癇之為病,面黃,腹大泄痢。(灸胃管三壯俠胃管傍各二壯足陽明太陰各二炷)
肺癇之為病,面目白,口沫出。(灸肝俞二壯又灸太陰二炷)
腎癇之為病,面黑,目正直視不搖如屍狀。(灸心下二寸二分三壯又灸肘下動脈各二壯)
膈癇之為病,目反,四肢不舉。(灸風府又灸頂上鼻人中下唇承漿皆隨年壯)
腸癇之為病,不動搖。(灸兩承山又灸足心兩手勞宮又灸兩耳後完骨各隨年壯又灸臍中可五十壯)
白話文:
小兒心癇的病症,臉色發紅,心口下方有熱感,呼吸短促且微弱急促。(用艾草在心口下方第二根肋骨末端的凹陷處,也就是巨闕穴,施灸,另外在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陰心經的穴位各灸三次)
小兒脾癇的病症,臉色發黃,腹部脹大,容易腹瀉。(用艾草在胃脘處施灸三次,在胃脘兩側各灸兩次,另外在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各灸兩次)
小兒肺癇的病症,臉色和眼睛發白,口吐白沫。(用艾草在肝俞穴施灸兩次,另外在足太陰脾經的穴位灸兩次)
小兒腎癇的病症,臉色發黑,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不會轉動,像屍體一樣。(用艾草在心口下方兩寸二分的地方施灸三次,另外在手肘下動脈處各灸兩次)
小兒膈癇的病症,眼睛向上翻,四肢無法舉起。(用艾草在風府穴施灸,另外在頭頂、鼻下人中、下唇承漿穴都根據年齡灸,每歲灸一次)
小兒腸癇的病症,身體僵硬不動。(用艾草在兩側承山穴施灸,另外在兩腳腳心、兩手勞宮穴、兩耳後完骨穴都根據年齡灸,每歲灸一次,另外在肚臍灸五十次)
2. 上五臟癇證候
又馬癇之為病,張口搖頭,馬鳴欲反折。(灸項風府臍中三壯病在腹中燒馬蹄末服)
牛癇之為病,目正直視,腹脹。(灸鳩尾上及大椎各三壯燒牛蹄灰末服)
雞癇之為病,延頸反折,喜驚自搖。(灸足諸陽各三壯)
羊癇之為病,喜揚目,吐舌。(灸大椎上三壯)
豬癇之為病,喜吐沫。(灸完骨兩旁各一寸七壯)
犬癇之為病,手屈拳攣。(灸兩手心一壯灸足太陽各一壯灸肋戶兩聊頭兩穴各一壯良)
白話文:
另外有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馬一樣,會張開嘴巴、搖頭晃腦,像馬鳴叫一樣想往後翻倒。(可以用艾灸頸後的風府穴和肚臍中間,各灸三次,如果病症在腹部,可以燒馬蹄的末粉服用。)
另外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牛一樣,眼睛會直直地盯著前方,肚子會脹氣。(可以用艾灸胸骨下端的鳩尾穴上方和大椎穴,各灸三次,也可以燒牛蹄的灰末服用。)
另外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雞一樣,會伸長脖子往後仰,容易受到驚嚇、身體會自己搖晃。(可以用艾灸腳上的各個陽經穴道,各灸三次。)
另外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羊一樣,喜歡向上翻眼睛,還會吐舌頭。(可以用艾灸大椎穴上方,灸三次。)
另外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豬一樣,喜歡吐口沫。(可以用艾灸後腦骨完骨穴兩旁各一寸的穴位,各灸七次。)
另外一種癲癇病症,發作時像狗一樣,手會彎曲握拳,抽搐。(可以用艾灸兩手的手心,各灸一次,艾灸足太陽經各一次,艾灸肋骨下緣兩側的肋戶穴和聊頭穴,各灸一次,效果很好。)
3. 上六畜癇證候
凡(諸反張大人脊下容側手小兒容三指者不可療也),又(若目反上視瞳子動當灸囟中取之法橫度口盡兩吻際又橫度鼻下亦盡兩邊折去鼻度半都合口為度從額上髮際上行度之灸度頭一處正在囟上未合骨中隨手動者是此最要處也),次(灸當額上入髮際二分許直望鼻為正也),次,(灸其兩邊當目瞳子直上入髮際二分許),次(灸頂上回毛中),次(灸客主人穴在眉後際動脈是也),次(灸兩耳門當耳開口則骨解開動張陷中是也),次(灸兩耳上卷耳取之一法當卷耳上頭是也大人當耳上橫三指小小兒各自取其指也),次(灸兩耳後完骨上青脈亦可以針刺令血出),次(灸玉枕項後高骨是也),次(灸兩風池穴在項後兩轅筋外發際陷中是也),次(灸風府當項中髮際亦可與風池三處高下相等),次(灸頭兩角兩角當回毛兩邊起骨是也)
上頭部凡二十九處,兒生十日可灸三壯,三十日灸五壯,五十日灸七壯,病重者具灸之,輕者唯灸囟中風池玉枕也,艾使熟,炷令平正著肉,火勢乃至病所也,艾若生,炷不平正不著肉,徒灸多炷無益也。
又若腹滿短氣轉鳴(灸肺募穴在兩乳上第二肋間宛宛中垂繩取之當瞳子是也),次(灸膻中),次(灸胸堂),次(灸臍中),次(灸薜息穴薜息在兩乳下第一肋間宛宛中是也),次(灸巨闕穴巨闕人人鳩尾下一寸小兒去臍作六分分之去心鳩尾下一寸是也並灸兩邊),次(灸胃管),次(灸金門穴金門在穀道前囊之後當中央是也從陰囊下度至大孔前中分之)
上腹部一十二處,胸堂,巨闕胃脘十日兒三炷。一月以上可五炷,陰下縫三炷,或云隨年壯以灸之。
又若脊強反張(灸大椎並灸諸臟俞及督脊上當中央從大椎度至窮骨中屈更從大椎度之灸度下頭是督脊也)
上背部一十二處,十日兒灸三壯,一月以上灸五壯。
又若手足掣瘲驚者(灸尺澤),次(灸陽明),次(灸少商),次(灸勞宮),次(灸心主),次(灸合谷),次(灸三間穴),次(灸少陽)
上手部一十六處,其要者陽明少陽心主尺澤合谷少商也,壯數如上。
又(灸伏兔),次(灸三里),次(灸腓腸),次(灸鹿溪),次(灸陽明),次(灸少陽),次(灸然谷)
上足部一十四處,皆要可灸如上壯數,手足陽明謂人四指,凡小兒驚癇皆灸之,若風病大動,手足掣瘲者,盡灸手足十指端,又灸本節後。
又論曰:若病家始發,便來告師,師可診候,所解為法,作次序療之,以其節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經雜療無次序,不得制病。病則變異其本候。後師便不知其前證虛實,直依其後證作療,亦不得瘥也,要應精問察之,為前師貫者所配,依取其前蹤。
續以為療,乃無逆耳,前師處湯,本應數劑乃瘥,而病家服一兩劑求效,便謂不驗,以後更問他師,師不尋前人為療寒溫次序,而更為療,而不依次前師療則斃也,或前已下之,後須平和療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療寒溫失度,後人應調理之,是為療敗病,皆須邀射之,然後免耳,不依次第,及不審察,必反重斃也,又茵芋丸,療少小有風癇疹,至長不除,或遇天陰節變便發動,食飲堅強亦發,百脈攣縮,行步不正,言語不便者,服之不發方。
白話文:
上六畜癇證候
凡是大人脊背彎曲,像小孩子一樣能容納三指的,是無法治療的。
治療方法:先灸囟門,取穴方法是:橫量嘴巴的寬度,從兩嘴角到鼻底,再橫量鼻子的寬度,把鼻子寬度的一半加到嘴巴的寬度上,再從額頭髮際向上量取這個距離,灸在頭頂囟門未合骨的地方,跟著孩子的動靜施灸,這是最重要的穴位。
其次,灸額頭髮際上緣二分(約一公分)處,正對鼻子。
再次,灸兩眼瞳孔直上髮際二分(約一公分)處。
然後,灸頭頂旋毛中央。
再灸客主人穴(眉後際動脈處)。
再灸兩耳門(耳廓張開處骨縫的凹陷處)。
再灸兩耳上卷耳處(大人在耳上橫量三指寬,小孩依自身手指寬度)。
再灸兩耳後完骨上青筋處(可針刺放血)。
再灸玉枕穴(項後高骨處)。
再灸兩風池穴(項後兩條筋外側髮際的凹陷處)。
再灸風府穴(項部正中髮際處,與風池穴高度相等)。
最後,灸頭部兩角(後腦勺兩側頭髮旋轉處的骨頭)。
以上頭部共二十九處穴位。十天大的嬰兒每次灸三壯,三十天灸五壯,五十天灸七壯。病情重的,全部灸一遍;病情輕的,只需灸囟門、風池、玉枕三個穴位。艾絨必須乾燥,艾柱要平整地貼在皮膚上,火勢要到達病灶。如果艾絨潮濕,艾柱不平整不著肉,灸再多也無益。
如果出現腹脹、氣短、腸鳴音(灸肺募穴,在兩乳頭上方,第二肋間,垂線取穴,與瞳孔齊平),
其次,灸膻中穴。
再次,灸胸堂穴。
然後,灸臍中穴。
再灸薜息穴(兩乳頭下方,第一肋間)。
再灸巨闕穴(鳩尾下約一寸,嬰兒從肚臍量起約六分,與心窩處同高,同時灸其兩側)。
再灸胃脘穴。
再灸金門穴(在肛門前,陰囊後,中央處,從陰囊下量至會陰前,中央處)。
以上腹部共十二處穴位。胸堂、巨闕、胃脘穴,十天大的嬰兒每次灸三壯,一個月以上每次灸五壯,陰部縫線處灸三壯,或根據年齡增加灸的次數。
如果出現脊背強直反張(灸大椎穴,並灸所有臟腑俞穴及督脈上的穴位,從大椎穴沿督脈往下灸至尾骨)。
以上背部共十二處穴位,十天大的嬰兒每次灸三壯,一個月以上每次灸五壯。
如果出現手足抽搐、驚厥(灸尺澤穴),
其次,灸陽明穴。
再次,灸少商穴。
然後,灸勞宮穴。
再灸心主穴。
再灸合谷穴。
再灸三間穴。
再灸少陽穴。
以上手部共十六處穴位,其中陽明、少陽、心主、尺澤、合谷、少商穴最重要。灸的壯數同上。
再灸伏兔穴,
其次,灸三里穴。
再次,灸腓腸穴。
然後,灸鹿溪穴。
再灸陽明穴。
再灸少陽穴。
再灸然谷穴。
以上足部共十四處穴位,都重要,灸的壯數同上。手足陽明穴指的是人體四指,凡是小兒驚癇都灸這些穴位。如果風病發作厲害,手足抽搐,則需灸手足十指尖及指節後方。
論述:如果病人剛發病就來求醫,醫生可以診斷病情,按照順序治療,才能按部就班地痊癒。如果病人已經接受過雜亂無章的治療,就無法控制病情,病情就會變化,其本來的症狀就會改變。到時候醫生就無法知道病人之前的虛實情況,只能根據後來的症狀治療,也就無法治癒。一定要仔細詢問病史,了解之前醫生用什麼方法治療,再根據之前的治療方法繼續治療,這樣才不會出錯。之前醫生開的方子,原本需要幾劑才能痊癒,但是病人服了一兩劑就覺得沒效,再去問別的醫生,後來的醫生不了解之前的寒溫治療順序,就另行治療,不按之前的治療順序,就會導致病人死亡。或者之前治療已經把病情壓下去,後來需要平和地治療來維持,才能痊癒;或者之前沒有治療好,或者沒有治療到位的,或者之前治療寒熱失度,後來的醫生就需要調理,這就叫做治療失敗的疾病。這都需要仔細詢問病史,才能避免錯誤。不按順序,不仔細詢問病史,必然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茵芋丸可以治療小孩子風癇疹,這種病到長大還不痊癒,遇到陰雨天氣或節氣變化就會發作,吃東西太飽也會發作,百脈拘緊,行走不穩,說話不利索,服用此藥就不會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