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7)
卷第三十五 (7)
1. 小兒將息衣裳厚薄致生諸癇及諸疾方並灸法二十八首
廣濟療小兒驚癇,體羸不堪,療子母五癇煎方。
鉤藤(二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甘草(炙),升麻,沙參(各三分),寒水石(六分),蚱蟬(一枚去翅炙),蜣螂(三枚炙)
上九味搗篩,以好蜜和薄泔,著銅缽於沸湯上調之,攪不停手,如飴糖煎成,稍稍別出少許,一日兒啖之一枚棗核大,日夜五六過服不妨,五六日兒啖之三枚。一百日兒啖四枚,二百日兒至三百日兒啖五枚,三歲兒啖七枚,以意量之。
小品云玄中記曰,天下有女鳥,一名姑獲,又名釣星鬼也。喜以陰雨夜過飛鳴,徘徊人村裡,喚得來也,是鳥純雌無雄,不產,喜落毛羽於中庭,置入兒衣中,便使兒作癇必死。即化為其兒也,是以小兒生至十歲,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千金夫癇病,小兒之惡病也,或有不及求醫而致困者,然氣發於內,必先有候,常宜審察其精神,而採其候也,手白肉魚際脈黑者,是癇候,魚際脈赤者熱,脈青大者寒,青細者為平也。
又(鼻口乾燥大小便不利是癇候),又(眼不明上視喜陽是癇候),又(耳後完骨上有青絡盛臥不靜是癇候脈青大刺之令血出),又(小兒發逆上啼哭面暗色不變是癇候),又(鼻口青時小驚是癇候),又(意氣下而妄怒是癇候),又(身熱小便難是癇候)又(吐痢不止厥痛時起是癇候)又(身熱目時直視是癇候),又(目閉青時小驚是癇候),又(咽乳不利是癇候),又(身熱頭常汗出是癇候),又(目瞳子卒大黑於常時是癇候),又(身熱吐哯而喘是癇候),又(喜欠目上視是癇候),又(臥惕惕而驚手足振搖是癇候),又(身熱目視不精是癇候),又(臥夢笑手足動搖是癇候),又(弄舌搖頭是癇候)
以上諸候二十條,皆癇之初也,見其候,便當瓜其陽脈所應灸,瓜之皆重手,令兒驟啼,及足脈絕,亦依方與湯。又直視瞳子動,腹滿轉鳴,下血身熱,口噤不得乳,反張脊強,汗出發熱,為臥不悟,手足瘛瘲喜驚凡八候。癇之劇也,如此非復湯瓜所能救,便當時灸之妙。又小兒驚啼,眠中四肢掣動,變蒸未解,慎不可針灸瓜之。
動其百脈,仍因驚成癇也,惟陰癇噤痓,可針灸瓜之,凡灸癇,當先下兒使虛,乃承虛灸之,未下有實而灸者,氣逼前後不通殺人也。
又癇平旦發者,在足少陽,黃昏發者,在足太陰。日中發者,在足太陽,夜半發者,在足少陰。人定發者,在足陽明。晨朝發者,在足厥陰。
上癇發時節病所在,視其發早晚,灸其所也。
又五臟之癇,六畜之癇,或在四肢,或在腹內,審察其候,隨病所在灸之,雖少必瘥,若失其要,則為害也。
肝癇之為病,面青,目反視,手足搖。(灸陽明太陰各三炷)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廣濟用來治療小兒驚癇,身體虛弱,以及子母五種癲癇的煎藥方。
藥材包含:鉤藤(二分),知母、子芩(各四分),炙甘草、升麻、沙參(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炙過的蟬蛻(一枚,去翅),炙過的蜣螂(三枚)。
將以上九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和稀米湯調和,放在銅缽裡,隔水加熱,邊煮邊攪拌,煮成糖漿狀。稍微取出少量,一天給小孩吃一顆棗核大小的量,早晚可以吃五六次,沒有關係。五六天後,可以給小孩吃三顆。一百天大的小孩吃四顆,兩百天到三百天大的小孩吃五顆,三歲小孩吃七顆,用量可以根據情況調整。
《小品》裡記載《玄中記》說,天底下有一種叫姑獲鳥的雌鳥,又名釣星鬼。牠喜歡在陰雨的夜晚飛來飛去,在村莊徘徊,是種純雌性,不會產卵。牠喜歡把羽毛掉在庭院中,如果被放在小孩的衣服裡,就會使小孩發癲癇而死,而且會變成牠的子嗣。所以小孩從出生到十歲,衣服都不能露在外面,特別是七八月份更要忌諱。
《千金方》說癲癇病是小孩的惡疾,有些人因為來不及求醫而陷入困境。但病氣是從內部發出的,一定會有徵兆,應該仔細觀察小孩的精神狀況。如果手掌的魚際處發黑,就是癲癇的徵兆;魚際發紅,表示有熱;脈象粗大發青,表示寒;脈象細而青,表示正常。
另外,鼻口乾燥、大小便不順暢也是癲癇的徵兆。眼睛不明亮、向上看、喜歡陽光也是癲癇的徵兆。耳朵後面的完骨處有青筋浮現、睡不安穩也是癲癇的徵兆(如果脈象粗大發青,可以針刺放血)。小孩頭髮豎起倒立、哭鬧、臉色發暗不變也是癲癇的徵兆。鼻子和嘴巴發青、有輕微驚嚇也是癲癇的徵兆。心情不好、容易發怒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小便困難也是癲癇的徵兆。不停吐瀉、疼痛時起時伏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眼睛直視也是癲癇的徵兆。眼睛閉著、發青、有輕微驚嚇也是癲癇的徵兆。喝奶困難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頭部經常出汗也是癲癇的徵兆。眼睛瞳孔突然變得比平常大而黑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嘔吐喘氣也是癲癇的徵兆。喜歡打哈欠、眼睛向上看也是癲癇的徵兆。睡覺時身體顫抖、手腳抽動也是癲癇的徵兆。身體發熱、眼睛看不清楚也是癲癇的徵兆。睡覺時夢到笑、手腳動來動去也是癲癇的徵兆。伸舌頭、搖頭也是癲癇的徵兆。
以上二十種徵兆,都是癲癇的初期表現,如果發現這些徵兆,就應該按照經脈所對應的位置,用艾灸來治療。艾灸時要稍微用力,讓小孩哭出來,甚至把腳上的脈都灸到不明顯,同時也要配合湯藥服用。另外,如果出現眼睛直視、瞳孔轉動、腹脹有響聲、拉血、身體發熱、牙關緊閉不能喝奶、身體向後彎曲、脊背僵硬、出汗發熱、昏睡不醒、手腳抽搐、容易受驚等八種嚴重症狀,就屬於癲癇的重症,這種情況單靠湯藥和艾灸已經難以奏效,應該立刻採用艾灸的方法。還有,如果小孩驚嚇哭鬧、睡覺時四肢抽動、正在經歷變蒸(指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過程中的生理現象),都不要針灸或艾灸。
如果隨意艾灸會擾亂經脈,反而會因為驚嚇而引發癲癇。只有陰癇(表現為昏迷、抽搐)才可以針灸或艾灸。凡是艾灸治療癲癇,應該先讓小孩身體虛弱,再趁虛艾灸。如果身體不虛反而艾灸,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而危及生命。
癲癇如果在早上發作,病在足少陽經;黃昏發作,病在足太陰經;中午發作,病在足太陽經;半夜發作,病在足少陰經;人定時分(晚上九點左右)發作,病在足陽明經;清晨發作,病在足厥陰經。
以上說的是癲癇發作的時間和病變所在,應該根據發病時間的早晚來艾灸相應的部位。
還有五臟(肝、心、脾、肺、腎)的癲癇、六畜的癲癇,有的在四肢,有的在腹內,要仔細觀察病徵,根據病變的部位來進行艾灸,即使只艾灸幾次也能見效。如果弄錯了艾灸的要點,反而會造成傷害。
肝癇的症狀是臉色發青、眼睛向上翻、手腳搖晃。(艾灸陽明經和太陰經,各三炷)
心癇的症狀是臉色發紅、心下有熱、呼吸短促微弱。(艾灸心下第二根肋骨末端的凹陷處,這個位置叫巨闕穴,再艾灸手心包經和少陰經,各三炷)
脾癇的症狀是臉色發黃、腹部脹大、腹瀉。(艾灸胃管三炷,再艾灸胃管兩側各二炷,足陽明經和太陰經各二炷)
肺癇的症狀是臉色和眼睛發白、口吐白沫。(艾灸肝俞穴二炷,再艾灸太陰經二炷)
腎癇的症狀是臉色發黑、眼睛直視、一動不動像屍體一樣。(艾灸心下二寸二分處三炷,再艾灸手肘下動脈搏動處各二炷)
膈癇的症狀是眼睛向上翻、四肢不能動。(艾灸風府穴,再艾灸頭頂、鼻子下人中、下嘴唇承漿穴,艾灸的壯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
腸癇的症狀是身體不能動搖。(艾灸兩側承山穴,再艾灸腳心兩側、手勞宮穴,再艾灸兩耳後完骨處,艾灸的壯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再艾灸肚臍,可以灸五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