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3)
卷第三十五 (3)
1. 兒初生將息法二首
千金兒初生,不可令衣過厚熱,令兒傷皮膚,害血脈,發雜瘡而黃,又小兒始生,肌膚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則令筋骨緩弱,宜時見風日,若都不見風日,則令肌膚脆軟,便易中傷。皆當以故絮衣之,勿用新綿也,天和暖無風之時,令母將於日中嬉戲。數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肌肉牢密,堪耐風寒,不致疾病,若常臟於幃帳之中,重衣溫暖,譬猶陰地之草木,不見風日,軟脆不堪風寒也。(出第五卷中)
白話文:
剛出生的嬰兒,不可以穿太厚太熱的衣服,這會傷害皮膚、損害血脈,導致長出各種瘡和黃疸。而且,嬰兒剛出生時,皮膚還很嬌嫩,不適合穿太暖的衣服,穿太暖會讓筋骨變得軟弱無力。應該要讓嬰兒時常接觸陽光和空氣,如果都不接觸,就會讓皮膚變得脆弱嬌嫩,容易受傷。給嬰兒穿的衣服應該用舊棉絮做的,不要用新棉花。天氣溫和無風的時候,可以讓母親帶著嬰兒在陽光下玩耍。經常曬太陽、吹風,就能讓氣血凝結、身體強健,肌肉緊實,能夠抵禦風寒,不會生病。如果經常把嬰兒關在帳篷裡,穿得很暖和,就像陰暗地方的草木一樣,沒有接觸陽光,就會變得軟弱,經不起風寒。
2. 小兒初受氣論一首
崔氏論曰,凡小兒初受氣,在娠一月結胚,二月作胎,三月有血脈,四月形體成,五月能動,六月筋骨立,七月毛髮生,八月藏腑具,九月穀氣入胃,十月百神能備而生矣,生後六十日,目瞳子成,始笑應知人,百五十日百脈生,能反覆,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獨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髕骨成,能獨倚,三百六十日為一期,膝骨成,乃能行。
此其定法,若有不依期者,必有不平之處。
白話文:
崔氏說,一般來說,小孩最初接受精氣的時候,懷孕一個月時會形成胚胎,兩個月時會發育成胎兒,三個月時開始有血脈,四個月時形體大致成形,五個月時能活動,六個月時筋骨開始發育,七個月時毛髮生長,八個月時五臟六腑具備,九個月時開始吸收來自母體的營養,十個月時身體各方面的功能都準備好而出生。
出生後六十天,眼睛的瞳孔會發育完成,開始會笑並且能認得人;一百五十天時,全身的脈絡會開始活絡,能夠翻身;一百八十天時,尾椎骨發育完成,能夠獨自坐立;二百一十天時,手掌的骨骼發育完成,能夠爬行;三百天時,膝蓋骨發育完成,能夠扶著東西站立;三百六十天為一個週期,膝蓋的骨骼發育完成,就能夠走路了。
這是孩子發育的既定規律,如果孩子的發育狀況不符合這些時間點,那一定是有某些地方不正常。
3. 小兒變蒸論二首
崔氏小兒生三十二日一變,六十四日再變兼蒸,九十六日三變,百二十八日四變,又蒸,百六十日五變,百九十二日六變,又蒸,二百二十四日七變,二百五十六日八變,又蒸,二百八十八日九變,三百二十日十變。又蒸,此小變蒸畢也,後六十四日又蒸,蒸後六十四日又一大蒸,蒸後百二十八日又一大蒸。
此大小蒸都畢也,凡五百七十六日乃成人,所以變蒸者,皆是榮其血脈,改其五臟,故一變畢,輒覺情態忽有異也,其變蒸之候,令身熱脈亂汗出,目睛不明,微似欲驚,不乳哺,上唇頭小白泡起如珠子,耳冷尻亦冷,此其診也,單變小微,兼蒸小劇,先期四五日便發,發後亦四五日歇,凡蒸平者,五日而衰,遠至七日九日而衰。當變蒸之時,慎不可療及灸刺。
但和視之,若良久熱不已,可微與紫丸,熱歇便止,若於變蒸中,加以天行溫病,或非變蒸而得天行者,其診皆相似,唯耳及尻通熱,口上無白泡耳,當先服黑散,以發其汗,汗出溫粉粉之,熱當歇,便就瘥,若猶不都除,乃與紫丸下之。其間節度甚多,恐悠悠不能備行,今略疏其經要者如此。
又黑散方。
麻黃(一分去節),大黃(一分),杏仁(二分去皮尖熬令變色)
上三味先搗麻黃大黃為散,杏仁別搗如脂,乃細細內散,又搗令調和訖,內密器中,一月兒服如小豆大一枚,以乳汁和服之,抱令得汗,汗出溫粉粉之,勿使見風,百日兒服如棗核,以兒大小量之為度。
又紫丸方。
代赭,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熬),杏仁(五十枚去尖皮熬)
上四味搗代赭等二味為末,巴豆杏仁別搗如膏,又內二味,合搗三千杵。自相和,若硬,入少蜜更搗,密器中盛,封之三十日,兒服如麻子一丸,與少乳汁令下喉,食頃後與少乳,勿令多,至日中當小下,熱除,若未全除,明旦更與一丸,百日兒服如小豆一丸,以此准量增減也,小兒夏月多熱,喜令發疹,二三十日輒一服甚佳。此丸無所不治,代赭須真者,若不真,以左顧牡蠣代之,忌豬肉蘆筍。
(並出第十上卷中)
白話文:
小孩子在出生後三十二天會有第一次變化,六十四天時會有第二次變化,同時伴隨蒸熱現象,九十六天時會有第三次變化,一百二十八天時會有第四次變化,也伴隨蒸熱現象,一百六十天時有第五次變化,一百九十二天時有第六次變化,也伴隨蒸熱現象,二百二十四天時有第七次變化,二百五十六天時有第八次變化,也伴隨蒸熱現象,二百八十八天時有第九次變化,三百二十天時有第十次變化,也伴隨蒸熱現象,這就是小變蒸的全部過程。之後的六十四天又會有一次蒸熱,這次蒸熱後的六十四天會有一次大蒸熱,大蒸熱後的ㄧ百二十八天又會有一次大蒸熱。
這些大大小小的蒸熱都結束後,大約五百七十六天孩子就成長為成人了。之所以會有這些變化和蒸熱,都是為了滋養他們的血脈,改變他們的五臟,所以每次變化結束後,都會覺得孩子的情緒狀態忽然有所不同。變蒸時的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脈搏紊亂、出汗、眼睛看起來不那麼明亮、稍微有點受到驚嚇的樣子、不喝奶,上嘴唇冒出像珠子一樣的小白泡、耳朵和屁股會發冷,這些就是診斷的依據。單純的變化症狀比較輕微,兼有蒸熱時症狀就會比較明顯。通常會在預期時間的前四五天就開始發作,發作後也會在四五天後消退。一般來說,蒸熱現象會在五天後逐漸減弱,慢則七天或九天後減弱。在變蒸的時候,千萬不要隨便治療或是針灸。
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如果發熱持續很久沒有消退,可以稍微給予紫丸來緩解,等熱退了就停止用藥。如果在變蒸過程中,又感染了時行的溫病,或不是變蒸而是得了時行疾病,它們的症狀都很相似,只有耳朵和屁股發熱,嘴唇上沒有小白泡可以區分。應該先服用黑散來發汗,發汗後用溫粉塗抹身體,熱就會退去,病也就會痊癒。如果沒有完全痊癒,再給予紫丸來幫助排泄。這裡面的節度有很多,恐怕難以一一詳盡說明,現在就簡單列出最重要的一些原則。
接著是黑散的配方:
麻黃(一份,去掉節),大黃(一份),杏仁(二份,去掉皮尖,炒至變色)。
以上三種藥材,先將麻黃和大黃搗成散,杏仁另外搗成油脂狀,然後將杏仁加入麻黃和大黃的散劑中,再次搗均勻。將混合好的藥粉放入密封的容器中。一個月大的嬰兒服用像小豆般大小的量,用乳汁調和服用,抱著讓嬰兒發汗,發汗後用溫粉塗抹身體,不要讓嬰兒吹風。一百天的嬰兒服用像棗核般大小的量,劑量要根據嬰兒的大小來調整。
接著是紫丸的配方:
代赭石,赤石脂(各一兩),巴豆(三十枚,去心皮,炒過),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炒過)。
以上四味藥,將代赭石等二味搗成粉末,巴豆和杏仁另外搗成膏狀,然後將後者加入到前者的粉末中,一起搗三千下。使它們混合均勻,如果太硬,可以加入少量蜂蜜再搗,將藥丸裝入密封的容器中封存三十天。嬰兒服用像麻子般大小的一丸,用少量乳汁幫助吞嚥,服用後稍微給嬰兒餵食一點乳汁,不要餵太多,到中午時會稍微排泄,熱也會退去。如果還沒有完全退去,隔天早上再服用一丸。一百天大的嬰兒服用像小豆般大小的一丸,以此類推調整劑量。嬰兒在夏天容易發熱,也容易長疹子,每隔二三十天服用一次紫丸很好。這種藥丸幾乎可以治療所有的疾病,代赭石一定要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可以用左顧牡蠣來代替。服用時要忌食豬肉和蘆筍。
(以上內容出自第十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