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五 (2)
卷第三十五 (2)
1. 小兒初生將護法一十七首
夏不去熱乳,令兒嘔逆,冬不去寒乳,令兒咳痢,乳母奶兒,當先以手按散其熱氣,勿令乳汁奔出。以令兒噎,如噎即便奪其乳,令得氣息定,復乳之。如是十反五反,視兒飢飽以節度之,一日之中,幾乳而足,以為常准,又常捉去宿乳也,乳母與兒臥,當以臂與兒枕之,使乳與兒頭平,乃可乳之,令兒不噎,母欲睡即奪去其乳,勿令填兒鼻口,乳不知飢飽,忌之。
又兒初生著口噤不開不收乳方。
赤足蜈蚣半枚,去足炙令焦,末研之絹篩,以豬乳二合和之,分三四服與之瘥。
又兒著口噤體熱者方。
暖竹瀝二合,分四五服之。
又兒新生,慎不可逆灸,灸之忍痛,動其五脈,因喜成癇,是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皆無此夭也。
又兒初生有鵝口者,其舌上有白屑如米,劇者鼻外亦有。療之法。
以發纏筯頭,沾井花水撩拭之,三旦如此便去,不者,可煮慄荴汁令濃,以綿纏筯頭沾拭之,無慄荴,煮慄木皮如井花水法。(千金同並出第十上卷中)
文仲療兒生有連舌,舌下有膜如石榴子,中隔連其舌下。漸漸喜令兒聲不發不轉法。以爪摘斷之,微有血出無害,若血出不止,可燒發作末以敷之,即止。(千金同)
又兒初生六七日後,血氣收斂成肉,則口舌喉頰裡清淨也,若喉里舌上有物,如蘆蘀盛水狀者,若懸癰有脹起者,以綿纏長針,留刃處如粟米許大,以刺決之,令氣泄,去青黃赤血汁也,一刺之止,消息一日若不消,又刺之,不過三刺自消,或余小小未消,三刺之亦止,自然消也,有著舌下如此者,名重舌,有著頰裡及上齶如此者,名重齶,有著齒齦上者,名重齦,皆刺之去血汁,瘥止。(千金同)
又療兒初生出腹,骨肉未斂,肌肉猶是血也,血凝乃堅成肌肉耳,其血阻(一作沮)敗。不成肌肉,則使面目繞鼻口左右悉黃。而啼(一作不啼)閉目,聚口撮面口中乾燥,四肢不能伸縮者,皆是血脈不斂也,喜不育,如此者,宜與龍膽湯方,在客忤部中十味者是也。(千金同)
白話文:
嬰兒剛出生時的護理要點十七條
夏天不要餵食過熱的母乳,會讓嬰兒嘔吐或反胃;冬天不要餵食過冷的母乳,會讓嬰兒咳嗽或拉肚子。餵奶時,母親應先用手輕輕按散乳房上的熱氣,不要讓奶汁噴出來,以免嬰兒嗆到。如果嬰兒嗆到,應立即停止餵奶,讓嬰兒呼吸順暢後再餵。這樣反覆幾次,視嬰兒的飢餓程度調整餵奶次數。一天之中餵幾次才足夠,應作為固定的標準。也要常常擠出殘留在乳房裡的奶水。母親和嬰兒同睡時,應用手臂當作嬰兒的枕頭,讓乳房與嬰兒頭部平齊,這樣餵奶才不會讓嬰兒嗆到。母親想睡覺時,就應停止餵奶,不要讓乳房堵住嬰兒的鼻子或嘴巴。餵奶時要注意,不要讓嬰兒不知飢飽,要避免這種情況。
嬰兒剛出生時嘴巴緊閉不吸吮乳汁的處理方法
取半條赤足蜈蚣,去掉腳,烤焦後磨成粉末,用細絹篩過濾,再用二合豬奶調和,分成三、四次餵食,就能痊癒。
嬰兒剛出生時嘴巴緊閉且身體發熱的處理方法
取二合溫熱的竹瀝,分成四、五次餵食。
嬰兒剛出生時,切記不可施用反向的艾灸
如果艾灸時讓嬰兒感到疼痛,會影響他的五脈運行,可能因驚嚇而導致癲癇。鄉下小孩任其自然發展,反而沒有這種夭折的情況。
嬰兒剛出生時有鵝口瘡的處理方法
嬰兒舌頭上有像米粒一樣的白色屑屑,嚴重時鼻孔外也會有。治療方法是用頭髮纏繞在筷子頭上,沾上井花水擦拭,早晚各一次,持續三天就能去除。如果沒效,可以用濃煮的板栗殼汁,用棉布纏繞在筷子頭上沾取擦拭。如果沒有板栗殼,可以用板栗樹皮煮水,方法與井花水相同。(出自《千金方》第十卷上)
文仲治療嬰兒出生時有連舌的處理方法
嬰兒舌頭下面有像石榴籽一樣的薄膜,隔開並連接舌頭下方,這會妨礙嬰兒發出聲音。治療方法是用指甲將薄膜挑斷,會有少量出血,沒有關係。如果出血不止,可將頭髮燒成灰塗在傷口上,就能止血。(出自《千金方》)
嬰兒出生六七天後,氣血收斂形成肌肉,口舌喉嚨內會變得乾淨
如果喉嚨或舌頭上有像蘆葦花盛水一樣的東西,或是像懸癰一樣腫脹隆起,可以用棉布纏繞在長針上,只露出針尖像小米粒大小,刺破它們,讓裡面的氣體洩出,並放出青色、黃色、紅色的血水。一次刺破就能解決,如果一天後沒有消退,再刺一次,通常不超過三次就會消退。如果還有少量沒消退,三次之後也會自然消退。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舌頭下面,稱為「重舌」;如果出現在臉頰或上顎內,稱為「重顎」;如果出現在牙齦上,稱為「重齦」。這些都要刺破放出裡面的血水,就能痊癒。(出自《千金方》)
治療嬰兒剛出生時,骨肉未收斂,肌肉仍然是血的狀態的處理方法
嬰兒剛出生時,骨肉尚未收斂,肌肉其實還是液態的血。血液凝固後才會變成堅實的肌肉。如果血液運行受阻,無法凝固成肌肉,就會導致嬰兒面部、眼睛周圍、鼻子嘴巴周圍都發黃,啼哭或不啼哭,眼睛閉著,嘴巴縮成一團,口中乾燥,四肢無法伸展。這些都是因為血脈未收斂導致的,這種情況會影響嬰兒發育。遇到這種情況,應該給予龍膽湯。龍膽湯的配方在「客忤」篇中,由十味藥材組成。(出自《千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