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七 (11)
卷第七 (11)
1. 寒疝心痛方三首
《病源》夫疝者,痛也,陰氣積結所生也,陰氣不散則寒氣盛,寒氣盛則痛,上下無常處,冷氣上衝於心,故令心痛也。(出第二十卷中)
《範汪》大茱萸丸,療心腹寒疝,胸中有逆氣,時上搶心痛,煩滿不得臥,面目惡風,悸掉,惕惕時驚,不欲飲食而嘔,變發寒熱方。
吳茱萸(半升),細辛,芍藥,柴胡(一方用前胡),旋覆花,黃芩,紫菀,人參,白朮,茯苓,乾薑,桂心,附子(炮),甘草(炙),半夏(洗),當歸(各半兩)
上十六味,搗篩,以蜜和為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加。忌生蔥、羊肉、餳、酢物、桃、李、雀肉、豬肉、生菜、海藻、菘菜,除此更無所忌。(一方有蜀椒、無桂心,又一方有乾地黃、無黃芩,《深師》同,出第十四卷中)
《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
蜀椒(二百枚汗),附子(一枚炮),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十二枚洗),大棗(二十枚),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澄清,熱服一升。不瘥,更服一升,數用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肘後》、《古今錄驗》、《範汪方》無甘草,余同,《經心錄》同,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療心痛寒疝。牡丹丸方。
牡丹(去心),桂心(各二兩),烏頭(炮二枚)
上三味,末之,合蜜和為丸如大豆。旦起未食服三丸,日二,不知稍增之。藥少急,寧少服。並治遁屍發動,無烏頭、附子亦可用,炮之。忌胡荽、豬肉、冷水、生蔥等。(出第八卷中)
白話文:
寒疝心痛的治療方劑三則
《病源》說,所謂「疝」,就是疼痛的意思,是因為體內陰氣積聚凝結所導致。陰氣無法消散就會寒氣旺盛,寒氣旺盛就會疼痛,而且疼痛的部位不定,有時在上面有時在下面。如果冷氣向上衝到心臟,就會引起心痛。
《範汪》所記載的大茱萸丸,可以治療因寒氣引起的腹部疝痛,胸中氣逆,時常向上衝擊引起心痛,煩躁不安無法入睡,臉色不好怕風,心悸,時常驚恐,不想吃東西且嘔吐,有時發冷有時發熱的症狀。
藥方組成包含:吳茱萸(半升)、細辛、芍藥、柴胡(有的方子用前胡代替)、旋覆花、黃芩、紫菀、人參、白朮、茯苓、乾薑、桂心、附子(炮製過的)、甘草(炙烤過的)、半夏(洗過的)、當歸(各半兩)。
以上十六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在飯前服用三丸,一天三次,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稍微增加劑量。服藥期間忌吃生蔥、羊肉、麥芽糖、酸味食物、桃子、李子、麻雀肉、豬肉、生菜、海藻、白菜,除了這些之外,沒有其他禁忌。(有的方子加蜀椒,不加桂心,有的方子加乾地黃,不加黃芩,《深師》的方子與此相同)
《小品》記載的解急蜀椒湯,主要治療寒氣引起的疝氣,心痛如針刺,肚臍周圍和腹部都疼痛,冒冷汗,虛弱得快要昏厥的症狀。
藥方組成包含:蜀椒(用汗水浸泡過,二百枚)、附子(炮製過,一枚)、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洗過,十二枚)、大棗(二十枚)、甘草(炙烤過,一兩)。
以上七味藥材切碎,用水七升煎煮,取三升藥汁,澄清後趁熱服用一升。如果病症沒有減輕,再服用一升。多次服用可以治療因心腹疼痛劇烈而快要死亡的症狀,能解開氣結,驅散寒氣,治療身體上下各處的疼痛,效果很好。服藥期間忌吃豬肉、羊肉、麥芽糖、海藻、白菜。(《肘後方》、《古今錄驗》、《範汪方》的方子不加甘草,其他相同,《經心錄》的方子也相同)
《古今錄驗》記載的牡丹丸,可以用來治療心痛寒疝。
藥方組成包含:牡丹(去掉心,二兩)、桂心(二兩)、烏頭(炮製過,二枚)。
以上三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大豆大小的藥丸。早上起床還沒吃飯時服用三丸,一天兩次,如果效果不佳可以稍微增加劑量。藥力較弱,寧可少服也不要過量。這個藥方還可以治療突然發病的疾病,如果沒有烏頭和附子,也可以用,但要炮製過。服藥期間忌吃胡荽、豬肉、冷水、生蔥等。
2. 卒疝方三首
《集驗》療卒疝暴痛方。
灸大敦,男左女右,三壯立已。穴在灸經圖上。(出第六卷中)
文仲療卒得諸疝,少腹及陰中相引絞痛,白汗出,欲死方。
搗沙參下篩。酒服方寸匕,立愈。(《肘後》、《備急》同)
又若不瘥,服諸利丸下之,走馬湯亦佳,此名寒疝,亦名陰疝,張仲景飛屍走馬湯方。
巴豆(二枚去心、皮,熬),杏仁(一枚去尖、皮)
上二味,取綿纏,捶令極碎,投熱湯二合,捻取白汁服之,須臾瘥。未瘥更一服,老小量之。通療鬼擊有屍疹者,常蓄此藥,用驗。忌野豬肉、蘆筍。(《備急》同,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治療突然發作的疝氣疼痛的方子,共有三則
第一則
用艾灸灸大敦穴,男性灸左邊,女性灸右邊,灸三壯就能立即見效。這個穴位的位置在針灸經絡圖上有標示。
第二則
文仲先生治療突然發作的疝氣,導致小腹和陰部相互牽引絞痛,冒出冷汗,痛到快要死掉的方子:
將沙參搗碎,過篩成粉末。用酒沖服一小勺,立刻就好。(出自《肘後備急方》)
第三則
如果還沒好的話,就服用瀉藥讓它排出來,用走馬湯也很好。這叫做寒疝,也叫做陰疝。張仲景的飛屍走馬湯方子:
巴豆(兩枚,去掉果心和外皮,炒過),杏仁(一枚,去掉尖端和外皮)
將以上兩味藥用棉布包好,搗爛成極碎的粉末,放入兩合熱水中,用手擠出白色汁液服用,一會兒就好。如果還沒好,再服用一次,老人小孩要酌量使用。這個方子也適用於治療因為鬼怪作祟引起的疹子。平時可以儲備這個藥,效果很好。要忌食野豬肉和蘆筍。(出自《肘後備急方》)
3. 七疝方三首
《病源》七疝候,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曰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症疝也;寒飲食則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少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溫不調之所生也。
(出第二十卷中)
文仲小器七疝丸,主暴心腹厥逆,不得氣息,痛達背膂,名曰屍疝;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曰石疝;臍下堅痛,得寒冷食輒劇,名曰寒疝;脅下堅痛大如手,痛時出見,若不痛不見,名曰盤疝;臍下結痛,女人月事不時,名曰血疝;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曰脈疝;悉主之方。(臣等看詳七疝,已載前序)
椒(四分汗),桔梗,芍藥,乾薑,厚朴(炙),細辛,附子(炮各二分),烏頭(一分炮)
上八味,末之,蜜和丸。服如大豆三丸,加至七八丸,日三服。忌豬肉、冷水、生菜。(出第一卷中)
《古今錄驗》七疝丸,療疝諸寒,臍旁痛,上支胸中滿,少氣。太醫丞樊之方。
蜀椒(五分汗),乾薑,厚朴(炙),黃芩,細辛,芍藥,桂心(各四分),桔梗(二分),烏喙(一分炮),柴胡(一分),茯苓(一分),牡丹皮(一分)
上十二味,搗篩,蜜和丸梧子大。先餔以酒服七丸,日三,不知漸加,以知為度。忌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酢物、胡荽。(《範汪》同,出第十卷中)
《集驗》疝氣。桃仁湯方。
桃仁(去皮、尖),吳茱萸,橘皮,海藻(各三兩),生薑,茯苓,羌活,蒺藜子(去角各三兩)
上八味,切,以水三大升,煮取九合,分為三服,空心服。忌酢物。
白話文:
七疝的病症
《病源》中提到七種疝氣,分別是: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和狼疝。
- 厥疝: 病發時會心痛、手腳冰冷,吃東西想吐又吐不出來。
- 症疝: 腹部有時脹滿,心口下會痛,摸起來感覺有像手臂一樣的硬塊。
- 寒疝: 吃寒冷的食物肚子和脅肋下就會痛。
- 氣疝: 肚子時而脹滿時而消減,並伴隨疼痛。
- 盤疝: 肚子痛的位置在肚臍旁邊。
- 胕疝: 肚臍下方有腫塊。
- 狼疝: 小腹和陰部互相牽引著疼痛,而且排便困難。
總之,這七種疝氣都是因為身體虛弱、氣血不足,加上飲食沒有注意寒溫所引起的。
文仲小器七疝丸
這個藥方主要治療突發的心腹疼痛,呼吸困難,痛到背部,這種情況被稱為「屍疝」;心口下疼痛堅硬,無法按壓,被稱為「石疝」;肚臍下方疼痛堅硬,遇冷或吃冷食會加劇,被稱為「寒疝」;脅肋下疼痛堅硬,像手掌一樣大,痛的時候出現,不痛的時候消失,被稱為「盤疝」;肚臍下方結塊疼痛,女性月經不規律,被稱為「血疝」;小腹脹滿,牽引著膀胱急痛,被稱為「脈疝」。以上各種疝氣都可用此藥方治療。(關於七疝的詳細說明,已在前面敘述過。)
藥方組成:花椒(炒過)、桔梗、芍藥、乾薑、厚朴(炙過)、細辛、附子(炮製過)、烏頭(炮製過)。
製法與用法: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像黃豆大小。開始服用三丸,逐漸增加到七八丸,一天服用三次。服用期間忌食豬肉、冷水和生菜。
《古今錄驗》七疝丸
這個藥方治療各種寒性疝氣,肚臍旁邊痛,疼痛向上牽引至胸部,胸悶氣短。此方由太醫丞樊之提供。
藥方組成:蜀椒(炒過)、乾薑、厚朴(炙過)、黃芩、細辛、芍藥、桂心、桔梗、烏喙(炮製過)、柴胡、茯苓、牡丹皮。
製法與用法:將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先用酒送服七丸,一天服用三次,如果沒有效果,可以逐漸增加劑量,以見效為止。服用期間忌食豬肉、冷水、生蔥、生菜、酸性食物和胡荽(香菜)。(《範汪》的藥方與此相同。)
《集驗》疝氣桃仁湯
這個藥方治療疝氣。
藥方組成:桃仁(去皮、尖)、吳茱萸、橘皮、海藻、生薑、茯苓、羌活、蒺藜子(去角)。
製法與用法: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加入三大升水煮沸至剩下九合,分三次空腹服用。服用期間忌食酸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