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臺秘要》~ 卷第三 (19)
卷第三 (19)
1. 天行虛羸方二首
《病源》夫人營衛先虛,復為邪熱所中,發汗吐下之後,經絡損傷,陰陽竭絕,虛邪始散,真氣尚少,五臟猶虛,穀神未復,無津液以榮養,故虛羸而生眾病焉。(出第九卷中)
崔氏療煩躁而渴不止,惡寒,仍熱盛者,竹葉湯常用亦佳,不徒療天行,凡虛羸久病,及瘧後胸上痰熱者,服之皆妙方。
甘草(二兩炙),棗(十五枚擘),半夏(一兩洗),芍藥(三兩),前胡(一兩),黃芩(一兩),小麥(五合),人參(二兩),粳米(一升),知母(二兩),麥門冬(四合去心),栝蔞(一兩),生薑(四兩),竹葉(一把須以竹蓧飲代水煮湯,不用其葉)
上十四味,切,以竹蓧飲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分三服。若非天行,而虛羸久病,胸生痰熱,亦可服之,加黃耆二兩,除黃芩,減知母一兩,除栝蔞,用之大效。忌羊肉、海藻、菘菜、餳。(出第一卷中,通按,蓧乃小竹,即箭竹也)
《千金》補虛,大病後不足,萬病虛勞同此方。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新生者乳一升,以水四升,煎取一升。如人肌,稍稍飲之,不得過多,十日不住服,佳。(出第十卷中)
白話文:
第一種藥方:
《病源》這本書說,人體內的營氣和衛氣本來就虛弱,又被外來的邪熱侵襲,經過發汗、嘔吐、瀉下等治療後,經絡受到損傷,體內的陰陽之氣都耗盡了,雖然虛弱的邪氣已經散去,但身體的元氣仍然不足,五臟六腑都還很虛弱,消化功能還沒恢復,沒有足夠的津液來滋養身體,所以身體虛弱而產生各種疾病。
崔氏治療煩躁口渴不止、怕冷、但又發高燒的病症,用竹葉湯這個常用的方子效果很好,不只是治療流行病,凡是身體虛弱久病的人,以及瘧疾過後胸腔有痰熱的人,服用這個方子都非常有效。
藥方組成:炙甘草(80克)、大棗(15枚,剝開)、洗過的半夏(40克)、芍藥(120克)、前胡(40克)、黃芩(40克)、小麥(約500毫升)、人參(80克)、粳米(約1000毫升)、知母(80克)、去心的麥門冬(約400毫升)、栝蔞(40克)、生薑(160克)、竹葉(一把,但要用竹子嫩枝煎煮的湯代替水,不用竹葉本身)。
以上十四味藥材切碎,用約15000毫升的竹子嫩枝煎煮的湯,煎煮至剩約5000毫升,分三次服用。如果不是流行病,而是身體虛弱久病,胸腔產生痰熱,也可以服用此方,但要加入黃耆(80克),去掉黃芩,知母減半(40克),去掉栝蔞,這樣用效果更好。忌吃羊肉、海藻、大白菜、麥芽糖。
(按:這裡說的“蓧”是指小竹子,也就是箭竹。)
第二種藥方:
《千金方》認為此方可以補虛,大病過後身體虛弱,各種虛勞的病症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取五歲以上、七歲以下黃牛剛出生時的乳汁約1000毫升,加入約4000毫升的水,煎煮至剩約1000毫升。像人喝水一樣慢慢地喝,不要喝太多,每天都喝,連續喝十天,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