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三十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十一 (12)

1. 古今諸家丸方一十八首

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各三兩炙)

上四味搗篩,蜜和如梧子,空腹以飲汁服十五丸。忌桃李雀肉海藻菘菜。

延年駐車丸,主赤白冷熱血痢腹痛者方。

黃連(六兩),乾薑,當歸,阿膠(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以三年米醋煮膠令消,和藥,眾手拈丸如梧子,每以飲下三十丸,日再服,亦療產婦下痢不止者,服之甚驗。忌豬肉,冷水,黏膩等物。

救急五香丸,療諸毒疰氣,心腹脹滿,大小便不通,鬼疰心痛不可忍方。

牛黃(研),犀角(屑各三分),升麻,沉香,薰陸香,當歸,桂心,青木香,麝香(研)雄黃(研如粉),鬼箭羽,巴豆(去心皮熬),訶黎勒皮,硃砂(研),檳榔仁,乾薑,吳茱萸,甘草(炙),豆蔻(各四分),桃仁(去尖皮熬),附子(炮各五分)

上二十一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暖水服三丸至五丸,如不利,更服,以利為度,此方甚驗,人久不傳。忌海藻,菘菜,豬肉,冷水,生蔥,蘆筍,生血物等。

必效玉壺丸,主萬病,與麝香丸同效方。

雄黃(研),硃砂(研),巴豆(去心皮熬),附子(炮去皮),特生礜石(燒半日研),藜蘆(各三兩炙)

上六味搗篩,蜜和丸如小豆,以飲服二丸,得利病瘥,小兒黍粟一丸,以意量之。

又青木香丸,療一切氣腹脹滿,心痛氣冷,食不消方。

青木香,檳榔仁(各六分),芍藥,枳實(炙),訶黎勒皮(各五分),桂心(四分),大黃(十二分)

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飲下十五丸,以意增減之,常令溏利甚效。

又五補七宣者,麗正殿修書學士李公所傳,公名子昭,字云卿,趙郡人,幼志道法,以棲名山,往來茅嵩山經三十載云,五補七宣丸方。

人參,茯苓,地骨皮,乾地黃,牛膝(等分)

上五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空腹以酒飲下三十丸,稍稍增至五十丸,日再,此是五補丸,服至五日十日及半月日,覺氣擁即服七宣丸,服經二三日,覺氣散,還服五補丸,若病候未退,即稍稍增之,常自審以取調適,終須五補及七宣丸,並須合服之,夫人所疾,皆因風不宣散,即成擁緩熱風,若氣不流行,即成痃癖冷氣,轉生眾病,皆因此由,尋其本源,都為不閒將理,覺虛則補,覺風氣擁即利,利即腰背更虛,且凡是利藥,皆急服便透過,未能蓄泄諸病,凡是補藥,皆滯服未見效,先覺風氣發動,明知宣補必藉兼行,故其人授餘二法,名曰五補七宣,所以安七魄,鎮五臟,堅骨髓,養神明,久服長生,百病日去,發黑,行及奔馬。

又七宣丸方。

大黃(十五兩),枳實(炙),青木香,柴胡,訶黎勒皮(各五兩),桃仁(六兩去尖皮熬),甘草(四兩炙)

上七味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酒服二十丸,稍加至五十丸,病在下,空腹服,病在上,食後服之,以宣利為度,增減以意量之,若風氣結聚,宿食不消,兼沙石皮毛在腹中,服經七八日乃盡出,下似牛涎魚腦等,若病深痼,則須半月或一月專服之,不用五補丸。

白話文:

古今各家丸藥方共十八首

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各三兩,炙過)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溫開水送服十五丸。服藥期間忌吃桃子、李子、麻雀肉、海藻、白菜。

延年駐車丸,主治赤白痢疾、冷熱痢疾、腹痛

黃連(六兩)、乾薑、當歸、阿膠(各三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過篩,用煮開三年的米醋將阿膠溶化,然後和入藥粉中,大家一起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溫開水送服三十丸,一天服用兩次。這個藥方也治療產婦腹瀉不止,效果很好。服藥期間忌吃豬肉、喝冷水、吃黏膩的食物。

救急五香丸,治療各種毒氣引起的疾病、胸腹脹滿、大小便不通、鬼氣引起的劇烈心痛

牛黃(研磨)、犀角(磨成屑,各三分)、升麻、沉香、薰陸香、當歸、桂心、青木香、麝香(研磨)、雄黃(研成粉末)、鬼箭羽、巴豆(去除心皮,炒過)、訶黎勒皮、硃砂(研磨)、檳榔仁、乾薑、吳茱萸、甘草(炙過)、豆蔻(各四分)、桃仁(去尖皮,炒過)、附子(炮製過,各五分)

將以上二十一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水送服三丸至五丸,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次服用,以能排便為度。這個藥方效果很好,但已經很久沒有人傳用了。服藥期間忌吃海藻、白菜、豬肉、冷水、生蔥、蘆筍、生血的食物等。

必效玉壺丸,主治各種疾病,與麝香丸效果相同

雄黃(研磨)、硃砂(研磨)、巴豆(去心皮,炒過)、附子(炮製過,去皮)、特生礜石(燒半天後研磨)、藜蘆(各三兩,炙過)

將以上六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小豆大小的藥丸,用溫開水送服二丸,如果能排便,疾病就會痊癒。小孩子服用如黍米大小的藥丸一粒,根據情況調整用量。

又青木香丸,治療各種氣滯引起的腹脹滿、心痛、氣冷、消化不良

青木香、檳榔仁(各六分)、芍藥、枳實(炙過)、訶黎勒皮(各五分)、桂心(四分)、大黃(十二分)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開水送服十五丸,可以根據情況增減用量,常保持稍微腹瀉的狀態效果很好。

又五補七宣丸,是麗正殿修書學士李公所傳,他名叫子昭,字云卿,趙郡人,從小就嚮往道法,曾隱居名山,在茅嵩山往來三十多年。五補七宣丸藥方如下:

人參、茯苓、地骨皮、乾地黃、牛膝(等份)

將以上五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用酒送服三十丸,可以慢慢增加到五十丸,一天服用兩次。這是五補丸,服用五天、十天或半個月後,如果感覺氣滯,就服用七宣丸,服用兩三天後,感覺氣散開了,再服用五補丸。如果疾病沒有好轉,可以慢慢增加用量,經常自我觀察,調整到合適的狀態。最終必須五補丸和七宣丸一起服用。人的疾病,都是因為風氣沒有宣散出去,就會形成鬱熱之氣。如果氣血不流通,就會形成痃癖、寒氣,進而產生各種疾病,這些都是因為不注意調理身體造成的。感覺虛弱就補益,感覺風氣鬱滯就疏通。但疏通後腰背會更虛弱,而且凡是通利的藥物,都是急服才能很快通過,無法積蓄力量來排除疾病;凡是補益的藥物,都是久服才能見效,而且會先感覺風氣發動。因此,明白宣通和補益必須結合進行,所以此人傳授了這兩種方法,叫做五補七宣,用來安定七魄,鎮守五臟,堅固骨髓,滋養精神,長期服用可以長生,各種疾病會一天天消失,頭髮變黑,行走如奔馬。

又七宣丸藥方

大黃(十五兩)、枳實(炙過)、青木香、柴胡、訶黎勒皮(各五兩)、桃仁(六兩,去尖皮,炒過)、甘草(四兩,炙過)

將以上七種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調和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酒送服二十丸,可以逐漸增加到五十丸。如果疾病在下,就空腹服用;如果疾病在上,就飯後服用,以能通利為度,可以根據情況增減用量。如果風氣聚集,宿食不消化,或者腹中有沙石、毛髮等,服用七八天後就會全部排出,排出物像牛的涎液或魚腦等。如果疾病很深固,就需要服用半個月或一個月,專門服用七宣丸,不用服用五補丸。